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唐代传奇小说《裴航》是一个遇仙人、得仙偶、成神仙的神仙小说而非爱情小说,故事的终极指向不在爱情而在神仙,不具有所谓反对封建门阀婚姻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意义。主题是告诉人们,与仙人联姻也是成仙的捷径,做了神仙就会享有超人间的富贵。其思想价值,一是反映了唐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在晚唐时期的失落;二是反映了唐代神仙思想的世俗化倾向;三是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杂多有序和对立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道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在汉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以修真悟道、羽化登仙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宗教。道教信仰的核心是神仙信仰,这个神仙世界,不是道徒们一夜之间筑成的,它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先秦的神仙世界,具有远离人世的神话传说特色。那时的神仙,居住在远离人间的地方,而最著名的即三神山传说:“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①与…  相似文献   

3.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探寻前事,通过描写金铜仙人被搬迁时对汉皇、故都的留恋,托古讽今,借汉喻唐,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迷信神仙、追求长生不老的昏愚行为,寄托了作者深沉的宗国之思.  相似文献   

4.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传统篇目,历年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一文注释中,将“悉如外人”中的“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和教材配套使用,由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中也将“外人”译为“桃花源外面的人”。翻阅大量资料,发现有许多选有此文的书籍都将“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以为此种译法有些偏妥,若将“外人”译为:“外界神仙”或“外世仙人”之类,就更为合乎情理了。  相似文献   

5.
游仙思想作为抒情达意的手段,并形成游仙文学传统,伊始于庄子、屈原。到了汉代,文人们所创作的游仙文学,内容上继承庄子、屈原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长生享乐的渴求;表达对现实黑暗动乱政治的不满,对自由、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传说中的仙人如何成仙和世间良吏得道成仙的记载;对祭祀、祈请神仙降赐祥瑞和神仙方术的描写  相似文献   

6.
好了歌《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乃)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可巧这日拄了拐挣扎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狂落拓,麻鞋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家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相似文献   

7.
阿忆 《高中生》2012,(10):19
普通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巨人从一开始就不是普通人,即使在孩提时代和少年时代,巨人们的天赋也远远超出常人,他们不会有普通人的烦恼。这种想法,不能说全错。巨人最终成为巨人,未有光辉之前,注定有些不同于常人的特质。不过,把这些特质绝  相似文献   

8.
东晋时期,道教神仙思想对陶渊明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在诗文的创作中塑造了仙境、仙人、仙乐、仙药等道教意象。这些意象折射出陶渊明对道教神仙思想的自觉服膺。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是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教育家 ,他勇于实践、创造、开拓 ;他既有超乎常人的伟大 ,又具普通人的常情  相似文献   

10.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探寻前事,通过描写金铜仙人被搬迁时对汉皇、故都的留恋,托古讽今,借汉喻唐,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迷信神仙、追求长生不老的昏愚行为,寄托了作者深沉的宗国之思。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仙之“美”应该首先在长生不死,其实不然,从各朝著名仙真高道的生卒年岁,即可窥见一斑;还有观点认为仙之“美”在无所不能,其实不然,从死后才被拉入仙班关羽一例,则无可置疑地否定了这一点。此外,还有人将仙之“美”与“美在上帝”作比,其实二者之美殊异巨大。道教认为仙人乃是由凡人修真而来,既如此,便不难理解所谓“仙格美”,本质上其实还是“人格美”。  相似文献   

12.
以仙人意象作为核心考察对象和切入点,研究唐代文人游仙诗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唐以前的游仙诗相比,唐代文人游仙诗的仙人意象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意象原型来源更加广泛,二是意象类型更加丰富。从意象内涵出发,可将唐代文人游仙诗仙人意象分为三大类:一是类型化仙人,二是凡人成仙者,三是个性鲜明的天界众仙。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第一部神仙传记,《列仙传》较为鲜明地体现了早期神仙思想的特点。从《列仙传》所记群仙的来源来看,绝大多数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物;从形貌上来看,大多与常人相差无几,只有少数稍显怪异;从其升仙途径来看,主要是靠服食、导引行气等个人修炼的方法而得道成仙;从叙事模式来看,人仙之间的关系也显得较为密切,而较少隔阂。与上古时期带有贵族化倾向的神仙信仰相比,汉代的神仙思想已经带有较为浓厚的平民色彩。  相似文献   

14.
二仙是晋东南地区的一个地域性崇拜神。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它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作用。民间百姓看重二仙有求必应之“灵”,而统治者更看重二仙在维护国家安定上的“功”。统治者若想借助二仙来加强自身对于晋东南百姓的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就必须打破“功”与“灵”之间的断层。处于朝廷与百姓之间的地方精英就承担起了打破断层、搭建桥梁的作用。在梳理历代二仙碑文的基础上,探究地方精英如何通过增添二仙经历、丰富二仙形象、改变成仙方式的手段打破“功”与“灵”之间的隔阂,使二仙信仰既利于国家对晋东南地区的统治,又在顺应百姓需求的同时,实现其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德国影片开始以新思维来透视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如取得重大突破及在德国本土及海外都极具影响力的《帝国陷落》和《伪钞制造者》。前者因打破以往禁忌而涉及敏感话题,对纳粹头目希特勒的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招致诸多非议。后者则聚焦战争期间的普通德国人,让我们看到在二战反思中得以稍卸道德包袱的德国人如何剖析普通民众的战争体验,其对非常时期人性的解读也更为复杂。通过对这两部影片的深入分析,探讨德国文化在二战电影新思维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不能论定为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转投陈许节度使也不意味是"弃暗投明"。小说的主题是以侠及刺客与神仙的对比来表现神仙的美好,劝人修仙学道;其思想价值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侠士的人生历程,尤其反映了侠的悲剧性命运和揭示了侠士褪变的重要原因;揭示了侠与刺客的联系与本质区别,为人们认识何者为侠,何者为刺客提供了具体形象的判别尺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嵇康的生命观入手,认为嵇康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由于现实斗争的残酷,使他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超脱生命的忧患。于是岙康借游仙诗来抒来他的生命情感,把隐逸体玄融入游仙之中,使他的游仙诗与曹氏父子不同,不在于长生之想,而在于免祸全身,不在于享乐自由的追求,而在于获得一种泯灭是非善恶与造化同体、与自然合一的怡静状态。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游仙诗的类型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仙诗是汉魏六朝的一个重要诗型。根据"游"与"仙"组合关系的不同,可以把游仙诗分为游仙诗(狭义)、咏仙诗和慕仙诗三大类。这三类又分别有不同的结构模式:游仙诗(狭义)主要由游仙的缘起、历程和终结三大板块构成;咏仙诗主要由主干(咏仙)和引发(析理、颂德)两大板块构成;慕仙诗主要由慕仙诱因和慕仙情怀两大板块构成。  相似文献   

19.
曹操游仙诗并非悲叹人生无常、追慕神仙幻境、情绪消极颓废,其游仙诗的思想实质在于借游仙抒治世之抱负,求宏大之事业,建不朽之功绩。  相似文献   

20.
八仙与道士     
八仙传说是我国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个神仙,然徵诸史籍,八仙之名多歧异。八仙传说乃盛于元世,而非起自元代,其具体人物,在明代后期之前犹不固定。明末的《东游记》演绎了一个八仙过海的故事,其影响较大,八仙的名次从此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