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积宝教授所著的《曹植研究》一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10月正式出版,该书是国内曹植研究的新成果,书中有许多对曹植研究的新解读。《曹植研究》一书包括一篇序言和五篇论文。崔教授在《曹植研究》的序言中总结了研究曹植的历程和取得的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人们多把曹丕对曹植横加迫害的原因归于曹植曾经与曹丕进行过激烈的立嫡之争,这实际是一个"冤假错案"。仔细考察历史记载和曹植的诗文,结合曹植的思想个性,不难发现所谓"立嫡之争"只是曹丕在和曹操的选择及曹植的依附者进行竞争,而曹植本人根本不曾有争夺之意。  相似文献   

3.
孙过庭在《书谱》中引用了曹植《与杨德祖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议其断割”语,人多认为应该是肯定性引用。本文根据孙过庭随后所云的“语过其分,实累枢机”,从曹植观点本身的局限性、《书谱》在此处谈的主要是鉴赏,以及曹、孙二人并不具有可比性三个方面,认为孙过庭与曹植在鉴赏的观点上并不一致,孙过庭主张一种能够不囿于所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鉴赏观,并真诚地呼唤“玄鉴”者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往往否定曹植"七步成诗"一事的真实性.文章拟从《世说新语》的历史性,《三国志》的作者、注者对曹植、曹丕的不同态度和曹植诗歌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证明这个故事应该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曹植墓碑原有两块,分别立于曹魏时期和隋代。盖因违武则天之意,在其执政期间被弃于鱼山南麓的大清河。清朝初年,隋代所立的曹植墓碑重现人世,此即今天所见到的曹植墓碑;而原树曹植墓碑却至今仍不见踪迹。曹植墓碑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学与书法两个方面。就前者来看,曹植墓碑文继《诗经》之后,再创四言辉煌;其重视对仗和音韵之美,对骈体文的发展不无影响;具有从建安文学到隋唐文学的过渡“转型期”文学特质。就后者来说,曹植墓碑文书体篆、隶、楷混杂并用,反映出书体演变的过程;证实隋朝为上承南北书风、下启唐代风范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6.
从建安十九年到二十一年,是曹植一生的顶峰,也是曹植一生最为快乐的时光,在这个时期,他在政治事业和情爱人生的两个领域,都达到了一生的顶点。但建安二十二年,对于曹植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十月被确立为太子,兄弟之间的太子之争,以曹植失败而告终。但与此同时,曹植却焕发出了巨大的写作才华,写作了大量涉及甄氏的诗文作品,主要有《节游赋》、《西北有高楼》,以及后来回忆所作的《妾薄命》等。按照时间次序依次辨析,从而考证出(一)《美女篇》与《陌上桑》:曹植的欢乐;(二)《蝉赋》:曹植的反省;(三)《节游赋》:曹植的节制。即从文本出发,再次论证了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建安二十二年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曹植、李白诗中的"侠客"意象进行分析比较。"侠客"一词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赋予新意。曹植、李白分别是三国和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便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白马篇》是两位诗人描写侠客的代表作,虽同名,但两人的社会环境和身份地位不同,表达的思想也各有千秋,通过分析两人《白马篇》中侠客形象的异同点,探索其存在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曹植作品引用《诗经》典故的统计、归纳,分析曹植对《古诗十九首》引用《诗经》的继承以及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追踪曹植艺术风格的溯源,探求文学观念的蝉变。  相似文献   

9.
曹植诗歌的比兴在精神实质上与《诗经》、《楚辞》、汉乐府有着继承和演化的关系,但在艺术手法上却变出了新意.表现出多样化、形象化、日常化的特点.而且大多能结合现实和个人际遇,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0.
钟嵘《诗品》对曹植评价最崇高,其中"情兼雅怨"一句,诸家有歧解。作者认为:"情兼雅怨"之"雅",是指《小雅》及其所代表的风格,"怨"是指《楚辞》及其所代表的风格。钟嵘认为五言诗有《国风》《小雅》和《楚辞》三源,曹植诗源出于《国风》,同时兼备《小雅》和《楚辞》的特点,故而最高。这一看法实质上初步确立了曹植诗的"集大成"地位,并得到后世批评家的认可和完善。只是到宋代以后,曹植的诗名和地位骤降,"集大成"的桂冠被杜甫专有。但曹植对于诗歌,从题材到技法、从风格到体式都能集众家之长而又有多方面开拓,从而成为中国诗史上第一位集先秦汉魏诗之大成的诗人,他和杜甫是中国诗史上仅有的两位具有"集大成"地位的诗人。  相似文献   

11.
曹植的文学创作随着他的思想变化呈现出建安前、后期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释愁》则是他文风转变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曹植的后期作品《释愁》来关注他的思想嬗变。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谈论的曹植思想主要是指他对于人生、对于理想的态度。即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  相似文献   

12.
欧明 《农村教育》2004,(11):50-50
《洛神赋》是曹植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据说曹植曾经追求甄氏女子,后被曹丕纳入后宫.甄女死后,曹植为了纪念他所思恋的甄后而作此赋,在这篇赋里.曹植把甄后比为洛水的水神宓妃,通过对宓妃美的具体刻画,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3.
李建中 《语文新圃》2009,(11):24-25
古代批评家书写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文体可谓多多。 仅以魏晋南北朝为例,同样是一流的批评,同样是经典的批评文本,曹丕《典论·论文》用论说体,曹植《与杨德祖书》用书信体,  相似文献   

14.
一、《慈元庙碑》的价值 明代大儒、白沙陈献章纪念宋亡殉国的杨太后而撰书的《慈元庙碑》,是一块很有历史文物与书法艺术价值的碑刻。当代宋史专家陈乐素教授生前评说:“此碑概括地记述了那段历史,字迹刚劲洒脱,实在难得。”  相似文献   

15.
曹植受到《诗经》多方面的巨大影响,他对《诗经》的接受虽不拘一家,但从其现存作品来看,他经常采用《韩诗》说,表明他对《韩诗》有所偏爱,这是因为《韩诗》通达的解经方式符合他的个性特点和学术观念。曹植通过荆州学接受了由蔡邕带到中原的杜抚、赵晔的《韩诗》说。  相似文献   

16.
曹植受到《诗经》多方面的巨大影响,他对《诗经》的接受虽不拘一家,但从其现存作品来看,他经常采用《韩诗》说,表明他对《韩诗》有所偏爱,这是因为《韩诗》通达的解经方式符合他的个性特点和学术观念。曹植通过荆州学接受了由蔡邕带到中原的杜抚、赵晔的《韩诗》说。  相似文献   

17.
"鱼山梵呗"的源流演化及其乐谱形式一直是音乐文化史上未能解决的重要课题。刘宋间开始出现曹植仿效鱼山诵经声造制梵响之说,鱼山梵响与道教音乐互有影响。至北周时期,鱼山音乐已经成为佛教音乐的主要形式。南朝至唐代的大量资料说明,"鱼山梵呗"经历过层递式的被创造、被选择、被淘汰的演化过程。"鱼山梵呗"在此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曹植所制"鱼山梵呗"乐谱虽已不存,但从《步虚经》及《鱼山声明集》所存的曲谱均采用"声曲折"谱式来看,刘宋时期《异苑》中所说的"解音者"仿照鱼山梵音所作的"步虚声",与日本胜林院所流传"鱼山"声明音乐都是中国较古老的音乐遗留,它们作为中国较早的佛教、道教音乐形式,都曾明显受到"鱼山梵呗"的影响,从中尚可窥见"鱼山梵呗"的原始面貌。根据葛玄的生活年代,其所创的《步虚经》可确定为晋至刘宋这段时间,那么比它更早存在的"鱼山梵呗",其创制年代或可上溯到魏晋时期,这与曹植生活的年代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人部因为曹植曾经说过“辞赋小道”而认为曹植对文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但这种观点与曹植在创作上的成绩相矛盾。事实上,曹植很重视文学的,他十分重视民间文学,学习继承《诗经》、汉代乐府民歌等,正因为如此,他才取得了创作上的巨大成绩。本文拟从曹植的作品中所体现出对民间文学的学习继承,从而说明曹植对文学之重视。  相似文献   

19.
《文选》作为南北朝时期的诗文选集,其收录标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编录者的编选趣味。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诗文赋皆精。从《文选》选录曹植的赋、诗、文三类作品入手,探究曹植作品的深层意蕴与《文选》选录标准之间的联系,指出文质相符、沉思翰藻、储君身份、教化功能等是《文选》编选作品的基本考量。  相似文献   

20.
曹植于何时何地犯禁出司马门,众説纷纭。关于时间,主要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之说,但却忽略了《魏书·曹植传》"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的记载,因为以法治国是曹操任魏王后于该年确立的基本国策,如果曹植犯禁出司马门发生在这一年,犯了法还增加封户,则连桓、灵之世也不如,故曹植犯禁出司马门不可能发生在217年,而应在216年5月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之后的当年之内。关于地点,郦道元在《水经·谷氺注》上所説曹植犯禁出司马门时的景物,如宣阳门、铜驼街等建筑物并不存在,此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地名。而从“王者有兵卫,亦卫司马门”上看,曹植犯禁所出司马门,应为邺城魏王宫的西门,《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此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