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 ,秦皇岛市昌黎师范附小的张学友老师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 ,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他把阅读教学分为4个步骤 :(1)感知性初读———通读课文 ,讲解生字生词 ;(2)理解性导读———分析课文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理解后的赏读———朗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美 ;(4)欣赏性精读———寻幽探密 ,剖析文章的精妙之处。通过这4个步骤 ,张老师带领学生顺利完成了从课文中来 ,再回到课文中去的过程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张老师还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2.
有幸听了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杨屹的一节课 ,受益匪浅 ,至今难忘。她讲的是《秋天》一课。课是这样安排的 :一、激情导入 ,初读课文老师 :现在是什么季节 ?好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秋天的文章。 1 .请大家打开书 ,自己来读课文 ,边读边把生字画下来。 2 .你都画出了哪些生字啊 ?学生读 ,老师用多媒体把字打出来。3.生字就像我们的新朋友 ,来 ,和你的新朋友认识认识。注意多音字“当”的读法。二、细读理解 ,感知课文的“语脉”1 .找四个学生朗读课文 ,每人一段 ,老师 :噢 ,这么棒 ,新朋友的名字都读准了。 2 .请大家再默读课文 ,边…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秦皇岛市昌黎师范附小的张学友老师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他把阅读教学分为4个步骤:(1)感知性初读——通读课文,讲解生字生词;(2)理解性导读——分析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3)理解后的赏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美;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认识 语言文字训练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例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凭借。“自读感悟——赏读积累——迁移运用”教学模式就是围绕学习语言而展开,努力将课文语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尝试。 二、操作方法 本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 1.自读感悟。 学生自己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语言,感受文章的情感。这一环节学生需读二至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后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遍读  相似文献   

6.
从教八年的经历,使我越来越坚定了一个目标:做个“懒”老师。将课文分析来分析去,学生读文章时居然不会有自己的见解,甚至连课文也没有真正理解;当为搬掉了面前一座座小山而倍感欣慰时,却发现学生仍然没有学会作文,顿感泄气。  相似文献   

7.
张雪 《考试周刊》2011,(90):59-59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进入了误区.表现如下:(一)将略读课文作为“自由文本”摆在课外,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或轻描淡写、放任自流,课堂上,让学生随便读几遍,老师不指导,不总结、反思,如“蜻蜓点水”,轻轻带:吐。(二)略读文本难以取舍,非常谨慎。略读文本在内容或语言点来看,文质兼美,深受学生喜欢。但如果对略读进行精细的讲解,又有浪费课时之嫌。(三)略读和混读,无主次,无差异,可谓“齐头并进”。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对所略读课文内容、性质认识不够清晰,对所略读课文的谋篇布局,没有彻底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老师指导学生一遍遍读书,就像燕子妈妈鼓励小燕子一次次认真观察茄子和冬瓜一样,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懂课文,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就能体会“认真”的好处,把学文和悟理统一起来。一、例行的“金话筒”节目,说说“找春天”的收获。老师在评价中有意识地渗透认真观察收获大的认识。(照应课的结尾)二、揭示课题,检查预习,指导识字。(略)三、学习课文。1郾听老师读课文,说说知道了什么。(反馈学生听的能力以及对课文的初步理解。)2郾引导:大家听到的有很大不同,理解得还不够。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学生自己读课文,谈发现。3…  相似文献   

9.
一、揭示课题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的课文,请同学们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称赞”。2.齐读课题。3.给“称赞”找近义词。(表扬、夸奖)设计意图:清新自然的导入方式,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堂,书写“称赞”一词,找近义词帮助理解,和课前谈话紧密结合,简单,实在。二、初读感知,读准字音1.课文讲了谁称赞谁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录音。2.指名说,板贴刺猬和小獾图。3.认识“刺猬”两字。4.自由读课文,思考:小獾和小刺猬是怎么互相称赞对方的?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时请“树叶”上的拼音帮忙,争取把它读正确、流利。5.检查字词:小…  相似文献   

10.
《自己去吧》是“九义”教材第一册的课文 ,由两段句式相似的对话和两幅图画组成。第一段是小鸭和妈妈的对话。第二段是小鹰要求妈妈带自己去山那边看看。故事告诉我们 :只要勇敢地锻炼自己 ,就能成功 ,不能事事都依赖父母。根据要求 ,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一、读准课题 ,读悟质疑揭题后 ,读题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题眼“自己”及轻声的“吧”读准 ,让学生初步建立“读文先读题 ,读题悟题眼”的认识。读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想一想 ,读了课题后 ,你想知道什么 ?二、精读细读 ,螺旋提高1 .初读课文 ,读通课文 …  相似文献   

11.
一、“鼎”字导入 ,激发兴趣1 师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字 ,认真看老师写。(师书写“鼎” ,生观察)2 说一说你对这个字的了解。(引导学生从字的音、形、义、笔顺、相关词语等方面汇报。)3 导入 :今天 ,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为我们介绍了一尊不同寻常的鼎。想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吗?二、引导初读 ,整体感知1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 ,通读全文 ,要求 :1)画———文中含“鼎”的词 ,联系文章理解。2)想———文章写了什么?2 同桌交流初读收获。3 检查读文情况 :生字认读 ,小组接龙读课文。4 汇报、交流 :1)世纪宝鼎 :①读文第一节 ;②要求用自…  相似文献   

12.
记得上个世纪末,出于对阅读教学“肢解课文、机械分析、问答流程”的困惑与突围,语文教学大张旗鼓地倡导继承传统阅读教学之精华,以读代讲,以读代问,熟读积累。“读占鳌头”在当时也的确发挥了作用。然而在教学调研中却发现,老师们常常把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手段和途径去认识和运用,在读的量、读的面、读的形式上作文章,导致读的质量严重缺失,读的内涵十分苍白,读的有效性问题日趋严重。新问题的产生意味着需要打破原有的平衡,构建新的平衡。于是乎,如何在读中培养语感?如何在读中理解感悟?诸如此类的问题浮出水面,刺激我们不断去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在平时的语文朗读教学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现象:上课伊始,老师就满怀激情地把课文朗读给学生听。试问老师在为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沾沾自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你朗读之前,学生自己有没有读过课文?字词读准、理解了吗?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领悟了  相似文献   

14.
偶然听说一个学中文的博士立志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到一所重点中学做语文老师。但是,同事排挤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他知识广博,在学科知识上更是能够举一反三,为什么这样的老师得不到大家承认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去听了这个老师的课,终于明白了个中道理。我注意到这个老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五个细节。第一个细节: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看到有的同学还没有翻开书,就大声教训说:“以后谁在上语文课时还没有打开书,那你就别上课了!”第二个细节: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些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时候,一个学生向另外一个学生借字典。很明显,这个学生需要字典来解决课文中生字的问题。老师制止了他:“你要字典干什么?哪一个字不认识?不用查字典,我板书好以后就去你那,你问我。”第三个细节:当时学习的是一篇古文。老师先给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真的显出了一个中文博士的功底。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思考题,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学生们接到指示之后就开始大声地朗读课文,老师马上大声制止:“不要朗读,要默读,不要出声。”第四个细节: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大概十分钟之后,老师问道:“读完了没有?没有读完的举一下...  相似文献   

15.
教学简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 ,作者 :铭人。从文题乍一看似一篇状物的文章 ,细读后你会发现 ,作者是通过自己种“丑菊”的过程 ,从怀着看看享有此恶名的花究竟怎样的目的而种下“丑菊” ,观察它打苞、开花及夜晚、白天那独特的花形 ,来说明“丑菊’是美丽的、可爱的。从而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名与实相符的人 ,外在的名称并不重要 ,内在的美才是不可缺少的。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在第一课时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本节课力求做到 :一是读中自主提出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二是重视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相似文献   

16.
一次,我去听课,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讲课老师和学生正在语文课堂中亲切地“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年级教材《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科学小故事,讲怎样才能将孩子们领入情境,哄着他们多读几遍书呢?讲课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达尔文’,去发现这个小岛上关于昆虫的秘密呀?答案就在课文里,赶快去读一读,找一找吧!”话音刚落,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早已打开课文,放声朗读起来。可是一个小姑娘没有读,举手示意有话要说。讲课老师轻轻地走到小姑娘面前,弯下腰,只听见小姑娘在讲课老师的耳朵边,慢慢说道“:老师,…  相似文献   

17.
罗丹曾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发现课文之美呢?余映潮老师认为“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反复地、多角度地阅读钻研教材,发现教材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美点,又要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从课文特点出发,根据出新、出奇、出美的要求,提出一条带动阅读和训练的课文阅读线索……”余老师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寻求课文之美的方法:深挖教材,多角度地去发现教材的“美点”。对语文课文而言“,多角度”就是从主题到结构,从内容到形式,从修辞到表达方式,甚至标点符…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现象——一个小学生读了五、六年书,学了300多篇课文,可到毕业时仍然不知道怎样去读懂一篇文章:生字不会认,词语不会解,段落不会分,中心抓不住,甚至读了好几遍还不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假如你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会坦诚地告诉你:过去的文章都是老师“讲”懂的,不是自己“读”懂的,离开了老师便“束手无策”。而老师呢,不少人都离不开《教书参考书》和《备课手册》,没有这类书上的“现成答案”,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也感到步履维艰,因而出现另一个怪现象——面对一张小学语文试卷上一道并不难的“阅读理解”题,好几位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争得面红耳赤:你说分三段,我说分四段,  相似文献   

19.
1988年修订的中学语文教材将至少一半以上的课文定为自读课文,这不只是名称上的改变(从以往的“阅读课文”到“自读课文”),而是更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即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教好自读课文,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要让学生愿意读,二是要教会学生读。前者是读好、学好自读课文的重要前提。要使学生愿意读,并能去积极、主动地思考,我们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20.
王玉春 《考试周刊》2012,(60):38-38
“读”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色。《大纲》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首先要读,从读人手去认识文章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文章中所叙述的事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但是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对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讲解提问上.一堂课下来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有的课堂上,虽然学生读的次数和读的形式不少,但是这些读不是作为能力训练而是当做教学环节来安排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应当重视朗读训练。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朗读训练要占用较多的时间,朗读训练要有层次。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教材思维的境界,使教与学双边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广阔天地,营造氛围读好书,引发联想议重点,丰富想象激思维,评价激励促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