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贾谊《过秦论(上)》中有不少用以论述的事实与历史记载不合。下面对其中不合者作些简略的考辨。外连衡而斗渚侯“连衡”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主要外交策略,是秦能消灭六国诸侯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将这个外交策略放在秦孝公、商君之时是不确切。《过秦论》从秦孝公写起是恰到好处.《史记·秦本纪》云:孝公元年,“下令国  相似文献   

2.
高考作文提出了发展等级这一要求,这对学生来说的确加大了难度,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部分优秀文章正好体现了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例如<过秦论(上)>就是其中一篇,下面将作简要分析,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学生能够以课本为例逐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3.
《谏逐客书》援引客卿在秦国发展史上的功绩论证逐客的错误,《过秦论》以秦二世而亡的史实论证施行仁政的必要。两文写作目的、选取材料和论证手法不同,但为现实服务的写作态度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一、委命下吏课本注:(百越之君)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下吏,狱吏。此注意义较狭隘且牵强,值得商榷。我翻阅了《古代散文选》(隋树森等编选)和《历代文选》(冯其庸等选注)中关于“委命下吏”的注释,“命”均作“命令”解,全句的意思是服从(秦朝)小官吏的命令,表示任其摆布。“委命”后省略了介词“于”,下吏即小官吏(或  相似文献   

5.
贾谊的《过秦论》,全文共有上、中、下三篇。《过秦论(上)》如题面所示,旨在论述秦王朝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作者充分发挥赋体“铺采摛文”(《文心雕龙·诠赋》)的特长,不迳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历举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大书秦之盛,犹如长河入海直奔尾闾之窟。作者在纵笔泼墨绘足龙腾云卷之态后予以点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辞赋的艺术手  相似文献   

6.
一、学习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2.梳理文章思路,学习作者运用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铺排、夸张、对比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4.了解贾谊对秦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皇帝施仁政的进步意义。二、学习重难点  相似文献   

7.
《过秦论》是西汉杰出的政论家贾谊的名篇,其上篇选入高中语文课木第四册,尤为脍炙人口。此篇先以极度铺陈的手法,历陈秦自秦孝公至始皇六代国君时国势由盛而益盛而盛极到秦二世、秦王子婴时速亡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然后再将秦盛极而速亡、先成而后败和抗秦的陈涉弱小而成功、六  相似文献   

8.
一、作品产生的背景公元前二○六年,秦王朝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所推翻,汉王朝取而代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大统一的比较稳固的封建王朝。在这之前,秦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只有十几年就土崩瓦解了。继续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建立并巩固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的政权,这是西汉初年新兴的统治阶级的最突出的政治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发展封建经济,是关系到西汉地主政权能不能维持并巩固下去的首要问题。对于西汉统治者来说,农民起义的风暴刚刚过去,氓隶亡秦的事实时刻萦绕在他们脑际,这种情况迫使他们不能不采取一些现实的措施,“轻徭薄赋”,对人民作一些让步,使他们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正一、设计思路就古代政论性散文而言,褚树荣先生在《古文阅读新视点》一书中为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提供了一些方法:1.明确鲜明的针对性。真正优秀的论说文,往往不是为文而文,总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感触,从而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看法。如贾谊的《过秦论》就有鲜明的针对性。2.认识观点的深刻性。论说文之所以优秀,之所以到现在还有独特的价值,就是因为作品中提出的深刻观点不仅对当时很有启发作用,而且现在也不乏它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除了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外,更多的是审美性教学,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去思考,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实践。下面就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在课堂上巧妙拨动学生心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  相似文献   

11.
【设计意图】《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 ,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 ,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 ,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 ,抓住中心 ,精选语段、词句 ,设计若干讨论题 ,激发兴趣 ,训练思维 ,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设计提要】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 :1.由标题引入第5段 ,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 ;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 ,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 ,理清文章思路 ;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  相似文献   

12.
《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文学家贾谊的史论名篇,分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文章借古讽今,责秦过而谏汉帝;铺陈渲染,气势恢宏。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层层推进,雄辩有力。尤其对比方法的运用,充分全  相似文献   

13.
《过秦论》我多次教过,回顾以前的教法,串讲多而启发少,对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有益,对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则无功。鉴于这种情况,以后的教学中,我着重着眼于发展学生智能,着力于指导学生自学,自觉效果显著。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过秦论》中成功地运用了一百一十来个动词,这等于“语言柱”中的钢筋。如果指导学生掌握了这些动词,就有可能带动所有语句的理解。我  相似文献   

14.
《过秦论》中“仰关攻秦”、“践华为城”、“免起阡陌”,旧说皆有可商之处,应重作校释。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列举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推出结论的写法; 2、理解课文运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表达效果的特点; 3、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常用词; 4、认识贾谊的政治主张。二、导读难点  相似文献   

16.
王晖  汪秋明 《学语文》2004,(4):48-48
高中第二册第五单元选有《过秦论》一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文中有两处注释不妥,值得商榷,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高西栋 《现代语文》2011,(11):75-76
一、教学目标 (一)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本的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 (二)运用“文本间性”原理,以意逆志,体悟文章的“味外之致、韵外之旨”。  相似文献   

18.
一、雍州的位置教材注释:“[雍州]现在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先秦雍州的位置,历来众说纷纭。《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周礼·职方》“正西曰雍州”。实际上,雍州只有一个大致的位置,是不可能确指的。虽然不能确指,但是可以肯定,雍州是一块完整的没有间断的地区。陕西省中部北部再往西就与甘肃省东南部相接。而依课本注释所说,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那就等于是说,现在陕西省中部北部与甘肃省的大部分地区、青海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  相似文献   

19.
《过秦论》的气势来源于贾谊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深刻理解和作者积极用世的雄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应理解为“由于不施仁义.秦由攻势转为守势”。  相似文献   

20.
西汉贾谊的名作《过秦论·上》是一篇政论文,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通过秦的兴盛与灭亡的前后纵向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秦的对比、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相互交错,层层深入,为突出中心论点造足了气势,作够了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