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节贴春联,是海内外华人的传统习俗,历经千年而不衰。下面几副春联,展现了人们欢度佳节的喜悦心情和对来年的美好祝福。  相似文献   

2.
谈学杰 《学语文》2002,(6):20-20,22
对联是汉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它形式整齐,语言精练,具有很高的概括力和审美作用。所谓让对联走进课堂,就是在分析有些课文的段落层次时,要求学生模仿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用对联形式归纳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3.
要决胜高考对联题,考生必须不断加强语言积累,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牢固掌握对联常识,仔细分析出句特点,善于运用联想思维和多种修辞手法,灵活化用相关知识。只有成竹在胸,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无往不胜。  相似文献   

4.
巧做对联题     
对联又叫“对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由诗词形式演变而来的。如《笠翁对韵》中有“茅店村前浩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再如“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如日月永辉”,都是对仗特别工整的好联。  相似文献   

5.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6.
在复习迎考的过程中 ,通过进一步熟悉课文进而总结出有关读写的一些基本规律 ,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读写技能的重要问题。然而一味地重复阅读或抄录繁杂的板书 ,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对联的方式撰写课文点评 ,是笔者找到的复习课文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其结论 (表达方式 )简洁美观而学生的研究过程较为复杂 ,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与创新的氛围。一、一石数鸟的练习方案现代教育强调综合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努力设计出一石数鸟的练习方案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刘靖 《现代语文》2004,(12):47-48
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文学形式,它寓意深刻,构思巧妙,语言精练,具有很高的概括能力和审美作用。对对子用作考题,既能考查语言形式的运用,又能发挥考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正因如此,对对子这种题型不约而同地成了今年许多省市的高考题: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对联教学是一个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化沟通的很好的桥梁,也是训练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一个好的途径。对联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语文能力的提高,它对于学生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学生语言锤炼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想要提高学生的属对能力,应该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语文活动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9.
张方镇 《语文知识》2004,(10):38-38
2004年,在全国17份高考语试卷中,有8份考查了对联。除上海卷是结合古诗鉴赏考查对联知识外,其余7份都是给出上联要求对出下联。现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邱文华 《新高考》2004,(11):12-13
2004年高考对联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对联题是检验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就对联题的设置而言,它还可涉及到目前高号的许多知识点,如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以及对偶、比喻、夸张、对比等许多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阐明对联的自对手法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对联的各种自对句式。  相似文献   

12.
有奖对对联     
快过年了,森林里的动物都忙开了。忙些什么呢?打扫卫生啦,互相帮忙啦,虽然累点,但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看着这一切,森林大王狮子心里乐开了花。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学(包括中职、中专)语文课本出现对联和涉及对联内容的并不少,但对联一直以来却是"身份不明"。其教学状况,用"可有可无""零星浮浅""几近空白"等语或可概言之。本文分析当前中学语文课本中对联的"地位",论及对联进入高考题、对联与语文教学等问题,提出中学语文适当开设对课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2004年高考的15套语文试卷中,有7套出了对联题.一共有15条上联,其中一条未拟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16.
付昭权 《广东教育》2009,(12):62-64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被誉为“诗中之涛”。对联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文化传承器。许多对联均以艺术性见长,并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其中也有不少对联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基于此,在高考试卷和各地名校的测试训练卷中,也不时出现对联试题。因为对联类历史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人文性,情境设计也具有人文性;不仅可用对联来承载丰富厚重的题意,也可考查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语法、文化知识和思想积淀的综合体现,考查的是语文素养。其特点如下:字数相等。即出句和对句字数要完全相等,不多不少。如: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下联:五十六朵花开,五光十色六合春。断句一致。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同,即断句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汉语言独特的优秀文化形式,现行的语文新课标中积极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开掘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理念,语文大到整个社会,小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长沙市考点学校高考对联大都典雅工整、蕴涵深刻,现撷取数联赏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我们伟大祖国姹紫嫣红的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所谓“对联”,简而言之,就是“对应”“关联”的两句话。“对应”,指的是在形式上上下两句联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和词组或句子的结构要对应相同;“关联”,指的是在内容上上下两句联语要互相有关系有牵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