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玲 《文教资料》2015,(4):175-177
整体阅读,就是将结构完整的阅读材料整体作为阅读对象。整体阅读强调理解全文的中心主旨,宏观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对构成课文的不同要素、各个有机部分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不同作用,综合对各部分的分析,进而对文章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达到从本质上把握文章。所以,整体阅读的过程为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把握。本文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整体阅读的依据: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符合系统论的观点,重点探讨了整体阅读在不同阅读阶段的操作方法。整体阅读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习得语文知识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2.
张丽 《现代语文》2009,(6):40-43
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并且把阅读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强调首先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掌握其整体特点,而后由此出发,深入分析对象各部分的特点,并将这两方面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思考。当然,这里的整体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它们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整体与部分互相印证,从而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阅读对象的各个方面。把对微观的深入理解纳入阅读对象整体的坐标系上,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安排在高一上学期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我在讲授中,根据阅读的“部分与整体双向相通的原则”,采用了“抓纲张目”的教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从各个部分的要素功能和结构功能的角度审视整体,然后,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再次对各个部分进行新的审视,以获得对各个部分的新认识。这样,从部分到整体,再从整体到部分不断地分析、整合,螺旋式推进,结果证明,这种教法与一般的习惯作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吴红娅 《教书育人》2013,(12):48-49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系统都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加以审视。本文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对语文教科书的"阅读部分"以及其各组成要素进行审视。组合协调"阅读部分"中的选文、助读、课后练习三要素,整个"阅读部分"的功能将会大大超过单个要素的功能发挥,帮助学生获得很好的综合训练效果。系统论是一门研究系统各要素性能和规律的科学,一套  相似文献   

5.
“群文阅读,单元整合”强调的是以单元为整体构建具有相互关联的批量化阅读文本,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可以对比和探究的文本对象,从而让学生感受相似文本下的细节内容。基于此,本文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以文本整合为核心,从单元主题、作者要素、文体要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提升教师对群文阅读和单元整合的理解深度。  相似文献   

6.
预设是句子传达主要信息的前提性信息,它为句子核心意义的表达起一个预先铺设条件的作用。读者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一句到一句,从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的整体意象。如果对部分词语、句子、段落的生成背景、色彩气味、声光物态所暗示的情味缺乏了解,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词语、句子、段落的潜在意进行预设是阅读的重要方法。请先看一例: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是散文的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也是同学们最头疼的题目之一。如果能在复习中抓住三个要素,散文阅读理解题基本就可迎刃而解了。一、要理清思路现代文阅读要求通盘考虑、整体思考,散文尤其如此。散文的特点之一是"散",若  相似文献   

8.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预测阅读单元。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注重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借助课文旁批、课文题目、课文留白、勾连作者等方面引领学生进行预测,并引导学生将预测阅读的策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以落实预测策略的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阅读对语文学习乃至整体科目的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对阅读的要求就不仅停留在兴趣、理解的阶段,而是要向品质进阶。本文就阅读品质的内涵、组成要素做深入分析,提出阅读是一场品质的修炼,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具体从阅读品质的要素入手,尝试提出三点提升阅读品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总要经历从整体深入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的过程。在阅读时,很多学生由于阅读方法的缺失,整体感知不能提炼文本的框架梗概,深入阅读又不能悉心体悟文本的内在气韵,致使整个阅读始终无法真正深入到文本的内核,造成了阅读的高耗低效。要真正读懂文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细致阅读中培养学生会读善思的阅读品质,促使阅读主体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任何形状或形式绝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主体知觉活动重新加以建构使之完形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这种标举整体,弘扬接受主体性的意蕴,对儿童文学图画书的阅读有较大的启示.图画书的阅读既可以是一种整体性阅读,又可以是一种闭合性阅读,同时还可以是一种同构性阅读.这样的阅读诠释了图画书带给我们乐趣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它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等。系统论认为,结构合理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相加,整体优化高于局部优化。而整体阅读策略。就是指在系统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对象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对文章的各构成要素进行协同和整合,进而形成整体的感知与理解,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这一阅读能力也被称为"整体阅读能力",教师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则可将整体性阅读教学方式引入到阅读课堂上来。基于此,本文主要立足于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阅读教学方式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整合为视域建构阅读形态,可改进当前一些阅读形态的相互僭越,并有效落实“多读书”任务。整合视域下的阅读包括语文学科阅读、跨学科阅读和超学科阅读三种形态。语文学科阅读应以整体语文学科为视域,其读书任务可从将阅读作为目的的学习阅读、作为工具的促进表达、作为过程的深度解读予以落实。语文跨学科阅读是一种围绕主题,整合语文学科和其它相关学科以及相应社会生活资源,在阅读过程中主要培育学生跨学科范畴内的语文核心素养要素的阅读形态。其读书任务落实的关键在于围绕既定的主题开发各个学科以及相应社会生活资源。语文超学科阅读以生活为指向,旨在“通过阅读来生活”,以增进生活认知、提高生活品味、丰富生活体验。语文超学科阅读可运用以现实生活大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大单元阅读进行落实。三种形态均有存在的价值,不可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15.
在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张素英,施连芳阅读教学不仅要研究阅读对象,更要研究阅读这一活动过程,要把阅读过程中所需的阅读方法、技能教给学生,达到使他们会阅读的目的。一、从整体入手,进行学法指导语文教学是由听说读写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阅读教学就应从整体出发...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要让学生经历:先从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深入局部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最后纵观整体,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的阅读过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李通 《阅读与鉴赏》2007,(7):33-34,29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在特定的某一时刻只能感知其中的一个部分,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言“整体本文的各个部分绝不可能在任何一个短暂的瞬刻被同时感知”①,于是他便用“游移视点”这一概念来说明读者的阅读活动的这种特点。那么“游移视点”究竟指的是什么过程呢?又是如何发挥其功能的呢?这首先得从文本的视点说起。  相似文献   

18.
统编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从中年级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编排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用好教材,从整体观照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策略建构,尝试通过"整体教学"开展阅读策略实践研究,设计"小统整"和"大统整"教学方案,努力让"整体教学"成为撬动学生阅读策略建构的支点,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文章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教学为例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整体性原则指导学生阅读.就是让学生把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都视为了一个整体,把文章的思路、段落层次、语言脉络视为诸要素。阅读时,首先从整体上初步综合文章的中心内容;然后从文章整体对部分的制约性出发具体分析文章的思路、段落层次、语言脉络,具体分析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深人具体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再从整体入手,纵观全文,综合概括,以达到高层次、全方位的理解文章整体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现代历史教育非常强调史料阅读,如何衔接初高中史料阅读成为亟待关注的课题.我们立足于史料、学生、思维三个关键性阅读要素,融入问题设计,设计出着眼于史料文本、学生认知、历史思维三个要素的阅读衔接框架.为此,我们将初高中统编教材皆有的朱元璋废丞相这一"基本史料"作为实践对象,希冀该阅读衔接框架能够落地于初高中一线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