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凯 《快乐阅读》2011,(21):140-141
课题:飘逸的南国风(人音版)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欣赏《弥渡山歌》、《对鸟》,感受并体验南方民歌婉转、抒情的风格特征。2.通过欣赏本节曲目,并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对形成民歌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年级:三年级(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四课)课型:综合课课时: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唱:《边区好地方》2.动:歌表演,《边区好地方》3.听: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节奏二、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2.初步感受陕北民歌的风格,学唱陕北民歌《边区好地方》,并引导学生进行歌表演,配以打击乐器,综合体会解放区人民热烈、向上的情绪,从而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三、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3.
孙红 《儿童音乐》2016,(3):78-81
教学内容:人音版第十二册音乐 第二课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彝族风味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情,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歌,能用准确、和谐的声音和欢快、喜悦的情绪演唱此歌曲. 2.体验彝族音乐的色彩和风格,了解相关的民族文化,拓宽民族文化视野.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感悟彝族民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 2.热爱我们各民族的民歌,热爱生活,维护民族大团结.  相似文献   

4.
课题:《河南音乐——编花篮》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年级:五年级教学内容: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欣赏合唱《编花篮小景》、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重组了教材,教学内容为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聆听《谁说女子不如男》、合唱《编花篮小景》。通过说、看、唱、听、思等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欣赏豫剧,学会歌曲,了解河南音乐的特点,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与学习中感受河南音乐的魅力,对河南音乐  相似文献   

5.
课题:《人间天堂———内蒙古》课时:第一课时(共两课时)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教学内容:1.欣赏两首内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2.了解并体验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3.了解内蒙古民歌的种类、风格特点及相关知识。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两首内蒙古民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感受蒙古人民以生长在辽阔的草原上为荣,及对草原、牧人、故乡的深情厚爱。2.通过欣赏内蒙古民歌以及了解相关音乐知识,使学生了解内蒙古民歌、喜爱内蒙古民歌、热爱民族文化;教学重点:感受、欣赏内蒙古民歌,激发学生对内蒙古…  相似文献   

6.
<正>一、情境演学理解情境演学,是在民歌教学中,充分运用民歌的生活性、即兴性、文化性特点创设教学实践场景,引导学生学习民歌的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在情境演学中,情境是指“真实情境”,演学是指向“创意实践”的学习方式。情境演学作为一种民歌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其内在逻辑见图1。1.“情境”:真实情境  相似文献   

7.
中原韵是河南、河北、山东一带的民歌,具有醇厚的中原民歌风格,内含几千年中华民族音乐的历史积殿,一般来讲,它的旋律舒展,感情奔放。在"醇厚的中原韵"一课的教学中,使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掌握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及风格。  相似文献   

8.
《小扁担,三尺三》为电影《李双双》中的插曲,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受欢迎的影视歌曲之一,在该时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该曲在歌词上描绘了人民公社时期女性群众加紧生产、辛勤劳作的劳动场面;在音乐创作中融入地方戏曲“二夹弦”与河南民歌的音乐元素,形成了富有浓郁地方风格的一首作品;论文以该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参照几部传统二夹弦剧目与部分河南民歌,分析该歌曲在音乐创作上如何将传统地方戏曲和地方民歌的音乐元素与专业作曲中的写作手法相融合,进而探究其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电影插曲音乐创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以聆听导入→欣赏扬州民歌《茉莉花》→欣赏《拔根芦柴花》及扬州美景→引出《杨柳青》→拓展欣赏聆听为主线贯穿教学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聆听、学唱、比较不同音乐风格等活动,能够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扬州民歌风格;并尝试用扬州方言来演唱。进而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播放音乐《茉莉花》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特别优美的歌  相似文献   

10.
信阳地处河南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信阳民歌作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阳民歌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它既有西、北方民歌之高亢、嘹亮、奔放、豪迈之风尚,又有东、南方民歌之细腻、婉转、靓丽、悠扬之韵味。民间歌曲极其丰富多彩,在各县流传着许许多多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它们汇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歌曲海洋。本文主要对河南信阳民歌的风格及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并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究,这对今后进一步研究信阳民歌乃至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本土民歌与民族声乐教学是根和叶的关系,民歌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五河民歌是江淮地区民歌的一朵奇葩,其种类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地方风格鲜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用五河民歌资源,在声乐教学中开展特色教育,对于五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和培养具有个性的声乐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方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音乐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音乐教学作为民歌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将声乐教学和地方民歌传承工作结合在一起,落实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大雁湖》(鄂温克族) 教材分析:歌曲《大雁湖》是一首鄂温克族民歌,2/4拍,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动听,富于歌唱性.曲调中切分节奏的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特别是第二乐句衬词"啊哈嗬"的运用,更增添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诙谐风趣地演唱歌曲,赏析《数蛤蟆》的美点,从中感受潜江民歌的独特魅力。2.通过学唱和赏析,学生能树立传承和光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激发热爱传统音乐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民歌积淀深、数量大,民歌当中蕴含的大量的文化信息,深入挖掘河南民歌的文化内涵,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与精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南民歌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的系统全面的分析,对河南民歌今后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济宁八角鼓是由北京八角鼓与河南鼓子曲传入济宁之后,又采用本地方言土语,吸收地方民歌俚曲,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曲艺形式。济宁八角鼓曲牌丰富,演唱形式多样,伴奏方法灵活多变,节奏比较简单,多以舒缓的节奏型出现。济宁八角鼓演出场所主要集中在市中区的越河两岸商号茶楼集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程远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4):115-117
以民族声乐的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风格和汉字的咬字吐字两个方面入手,论证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美。以河南豫剧、山东民歌、苏南民歌为例,进一步显现中国戏曲和民歌的魅力,并呼吁坚持“民族性”的方针,繁荣民族声乐。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歌形式,这就构成了我国庞大的民歌体系,而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就成了许多专家学者所研究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找出哪些地方民歌有着共同的风格特点而哪些地方民歌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有相同风格特点的几个地方就可以划为同一色彩区。从1980年王耀华先生率先对福建民歌色彩区划进行研究开始,人们开始关注到民歌的色彩区划分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总结许多专家学者对民歌色彩划分这一问题各自独特的见解分析与得出的相关成果,引出如今中国音乐界对民歌的色彩划分问题的研究程度与状况,最后笔者提出自己的分析、见解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歌形式,这就构成了我国庞大的民歌体系,而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就成了许多专家学者所研究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找出哪些地方民歌有着共同的风格特点而哪些地方民歌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有相同风格特点的几个地方就可以划为同一色彩区。从1980年王耀华先生率先对福建民歌色彩区划进行研究开始,人们开始关注到民歌的色彩区划分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总结许多专家学者对民歌色彩划分这一问题各自独特的见解分析与得出的相关成果,引出如今中国音乐界对民歌的色彩划分问题的研究程度与状况,最后笔者提出自己的分析、见解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幅员广阔,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方言.不同方在语音、声调、语法结构和风格上都有较大差异.每个地方的音乐发展与地方语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每个曲种都建基于一定的地方音乐,并用当地方言演唱,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地方色彩.河南地方语言的声调、语气、语调与普通话大有不同,河南曲剧演唱中的吐字唱腔都是依据河南方言的特征而形成.由河南曲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河南筝曲自然也与河南方言的声调、语音密切联系,这些特点正是通过韵声的演奏表现出来.文章通过对河南筝派中韵声演奏方法的分析便于演奏者更加轻松地把握河南筝曲的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