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手捧文本,面对学生,以至作者和编者,要引领学生学习什么呢?提升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影响学生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笔者以为教师课前必须“多角度”“入木三分”的“斟酌”文本,从“斟酌”文本中找到“问题”,进行“教学预设”;从“斟酌”文本中品出“味”,才能显成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多角度地“斟酌”文本呢?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运用“留白”的手法:预设留白,创设感悟契机;解读留白,挖掘文本内涵;追击留白,深化文本思想,构成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阴晴圆缺”,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经验去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造。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固然重要,但是从本质上讲,教学“预设”应当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多向交流的动态建构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预设”有弹性、有留白、富有动态,教学活动也就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达到“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因此.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教师因势利导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变成鲜活生动的画面。那么,怎样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4.
“下水文”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前自己撰写的文章。它一般要能体现本次习作的要求,接近或略高于学生的习作水准,为学生提供范例,是写作指导中较有效的手段之一。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觉得创造性地运用“下水文”,沟通了师生的情感,确实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不过,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少些预设,多些生成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预设性的“下水文”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一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教师预设的“下水文”对他们的写作无异于是“禁锢”。依赖性、模仿性使得整篇…  相似文献   

5.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也不是明知不可为或不必为而为之的故弄玄虚,而是对文本、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生长其间的闪光细节。课堂的精彩生成离不开对文本、对教学过程中细节的精心预设,教师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预设文本中哪些关键的宇、词、句、段需要挖掘。如何挖掘;预设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步骤、方法,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预设学生有哪些生活体验,会怎样提问、解读、感悟,会出现哪些错误,相应地,教师应采取怎样的策略……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让浅陋变得深刻,失败转为成功,平凡变成伟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线的老师常有这样的体会:上课时喜欢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有序地进行教学,学生要是“越轨”了,会想方设法,把他“牵”回来,觉得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好。但随着新课程的进行,现在追求的是生成式课堂教学。谁知道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干脆不如不写教案,不必预设,这样既有利于摆脱教案的束缚,又有益于课堂动态的生成,何乐而不为?其实不然,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把新课程的理念预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则是三种对话的核心。语文课中,教师具有针对眭的预设,能使这种对话从肤浅走向深刻,由被动转向主动。那么,哪些环节应成为预设的重点呢?  相似文献   

8.
范立军 《四川教育》2006,(11):33-33
在课堂讨论中,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兄弟。精心的预设促进有效的生成,课堂的生成也反哺于预设。1.课堂“生成”使“预设”的目标更加多元。生成的讨论,知识不再是机械沉闷地授予,能力不再是机械乏味地习得。教师根据学情,放手让学生带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9.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一线老师们十分关注并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既然“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就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生成”的过程。既如此,如何应对“生成”,教学是否还需要“预设”.如何“预设”,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可使课堂教学最有效.就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期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讨,希望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原定的“预设”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的实际情况作一些相应的调整。往往“生成”的一些问题是学生思想的灵动,教师处理得好,不但能达成或深化教师“预设”的目标,而且会“生成”新的有意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静态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地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上有效生成呢?  相似文献   

12.
曾几何时,“预设”和“生成”成了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以前,我们注重的是“预设”,似乎很少考虑“生成”。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的概念,《辞海》的解释是“自然形成”,她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活动 ,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 ,似乎可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 :“入侵”和“生成”。“入侵”是指教师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传授、灌输给学生 ,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受、思考 ,直言之 ,即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入侵”者 ,教师也 ;被“入侵”者 ,学生也。“入侵”的方式 ,明的如考试 ,用分数来保障教师的入侵权 ;暗的如所谓的“引导” ,表面上师生的问答、讨论十分热闹 ,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 ,学生亦步亦趋地答 ,等其“尽入囊中” ,教师袋口一拎 ,教学任务宣告完成 ,真可谓是“请君入瓮”。“入侵”的前…  相似文献   

14.
周智 《教学月刊》2008,(10):5-7
“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和孜孜以求的境界,以致有人认为,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在“预计”与“生成”俱佳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与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学习的新信息、新需求持续涌动,通过讨论、辩论、争论,学生的质疑不断产生、知识不断拓展、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学生“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现结合人教版和苏教版都选编的琦君的《桂花雨》一课谈谈教师“对话”文本的三个视角。  相似文献   

16.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是对教材文本的尊重,而"生成"则是对学生的重视,在教学中属于辩证统一体。所以注重对两者在发展变化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可以在不断改革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共同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对"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已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在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常会听到预设之外的“声音”,这是师生智慧火花的碰撞。它不但能给人始料未及的体验,更能超越预设的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生成”与“预设”这个度,  相似文献   

18.
“预设”和“生成”是老师们课堂上一直头痛的一对冤家。上课前我们既要“精心的预设”;课堂中又要“精彩的生成”。这一矛盾让我们经常遭遇这样的情形:我们的“精心预设”,常常被意外的课堂枝节撞击得体无完肤!我们在检讨自己预设失误的同时,羡慕着别人的高超技艺,思考着他人为什么能够在课堂意外到来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然而,“个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与文本“接触”,寻找学生与文本的“交叉点”及“未定点”,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学生理解、读懂文本中那些确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感情来补充、改造、创新文本中那些可变性的内容,在“视界融合”的对话中达到一种既以我为主又内外补充,既情感激荡又思维缜密的阅读境界。一、研读文本,找准切入点就语文教学来说,选择与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如…  相似文献   

20.
袁昌仁 《云南教育》2004,(31):28-29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我是这样预设的:1.从课题入手,让学生从词典中查出“壮士”的意思;2.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五位战士的“豪壮”和“勇敢”;3.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相互交流,背诵积累。我满以为这样预设不错,谁知在第一节课上就出了岔子.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壮”除了表示“壮士”的意思之外,还有“壮丽、壮心、壮志、壮举、壮怀、壮烈”等许多意思,简直滔滔不绝.大有江河决堤之势。面对学生不按教学“预设”路子走的情况,我先是一惊,随之修订原“预设”,决定把学生冒出的与“预设”不符的思路生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