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讲一个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不但不记恨对方,反而对此人施以仁德,这就叫做“以德报怨”。这样的胸怀和修养是人们所称赞的。“以德报怨”出自于《论语》,孔子主张仁德,是孔夫子教导我们这样去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吗?其实孔夫子的观点和立场并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爷爷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论语>文本,发掘并阐释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四方面特征:一是主体上的二元性,二是价值目标上的至高性,三是道德和实践层面上的统摄性,四是现实中的可实践性.在此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仁爱"思想对政治、经济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语·子路》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所说的"和"与"同",是他哲学思想中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而"同"与"和"这一范畴相对,指事物的绝对等同。"和而不同",是指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但又不等同,不是没有矛盾;认为对立面的和谐、统一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5.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6):38-45
为人之道五:己所欲,先助于人《论语·颜渊》篇记述了仲弓问仁一事:仲弓(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问仁(仁德)。子曰:"出门(指出门工作、办事)如见(接见,迎接)大宾(贵宾),使民(使用民力如承(承受,承担,担当)大祭(隆重祭祀)。己所不欲(欲望,想要的想做的),勿施(给予,在此有"强加"之意)于人。在邦(诸侯的封国为"邦")无怨,在家(卿、大夫的封地为"家")无怨。"仲弓曰:"雍虽  相似文献   

6.
仁爱观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孔子在爱亲的基础上将其发展到泛爱众的层面,这本身是对当时族类的一种突破。孔子的仁爱观是"有教无类"产生的理论基础;同时,"有教无类"又是对孔子仁爱观的具体化实践。本文将"有教无类"置于孔子仁爱观视野下,探讨"有教无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真实内涵,并进一步论述二者的关系问题,以期给予其正确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学说中,孝,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名句,凸显了孝的重要性。孔子对如何事亲行孝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开辟了由养亲到敬亲尊亲的先河,孔子又进一步将孝这种原始自然情感加以人文化,对孝亲与忠君进行了合理沟通。另外,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将“孝”纳入“仁”的体系中,激发了不计其数具有博爱精神的中华儿女。只有爱父母,才能推而爱自然,爱国家,为全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片孝心,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与殷商时期"天"的彻底主宰性不同,在宏观层面上,孔子眼中的"天"虽然仍具有至上神的意味,但更多的是一种规范性的制约力量和个体层面的信仰;同时,孔子主张发挥人的主动性而不是靠"天"的威力来改善社会政治秩序。在微观层面上其主要特征包括"天"是秩序之源、道德之源,还体现了一种超越性的"天命"。后世精英士人眼中的"天"的宗教意味有所淡化,但"天"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信仰层面的最高主宰。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孔子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享有独一无二的至尊地位,直至今天,《论语》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对中国人的影响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0.
自古及今,人们对孔子有颇多误解,本文以分析人们曲解孔子的原因为线索,列举人们对孔子的误解之处,并一一还原孔子的本意。  相似文献   

11.
与殷商时期“天”的彻底主宰性不同,在宏观层面上,孔子眼中的“天”虽然仍具有至上神的意味,但更多的是一种规范性的制约力量和个体层面的信仰;同时,孔子主张发挥人的主动性而不是靠“天”的威力来改善社会政治秩序。在微观层面上其主要特征包括“天”是秩序之源、道德之源,还体现了一种超越性的“天命”。后世精英士人眼中的“天”的宗教意味有所淡化,但“天”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信仰层面的最高主宰。  相似文献   

12.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3):40-45
编辑大朋友说:本刊从上期起开辟"《论语》讲堂"栏目,连载《孔子与现代人生》讲稿。目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已刊登的部分是简介孔子生平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并以"孝悌之道"为第一个专题,讲了两则。本期刊发接续的3则。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言语交际观主要体现在信言观、慎言观、辞达观、美言观和语境观等五个方面。信言观是指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要诚信;慎言观是指说话要谨慎;辞达观是语言表达要准确;美言观是指语言表达要注重内容充实和形式优美,即"文质彬彬";语境观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要善于根据言语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的对话固然是精彩的,但是不能因此掩盖"子曰"的独特及魅力。"子曰"作为《论语》的标志性符号,它凸显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价值。"子曰"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其一,孔子将个人生活史融入教学之中,以其"真诚"增强了教学的影响力;其二,教学中应用了丰富的修辞方法,以其"巧妙"提高了教学语言表达艺术水平。"子曰"教学艺术对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脚皇后     
《今日中学生》2014,(13):32-34
正论语【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所犯的错误就少了  相似文献   

16.
17.
孔子的“述而不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零散记载了孔子对写作现象的思考及言论。本文从三个方面予以重点分析,理清了孔子以“述”为核心的多层写作思想,展现其与孔子世界观的相互联系,从而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孔子“述者”兼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读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掩卷深思,我被深深地折服了。文中所及虽日“闲坐”,但于闲坐之外,分明是一种充满着宽容、张扬着个性的“课堂”。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在孔子丰富的思想中,"仁学"是孔子学说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哈奇森是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提出了"仁爱"的学说。在东西方两块不同的土地上,都孕育和产生了"仁爱"的思想,二者究竟有何思想共性和理论分歧,二者的"仁爱"思想对我国现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本文拟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的比较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识“仁”读文解德政——《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设想]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语录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对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将伐颛臾的一场对话,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