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球科学各专业的基础课。开展自然地理学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以综合视角观察和认识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全球所面临的人地失衡、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和谐人地共生关系的科学理念。通过系统梳理自然地理学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教学培养目的、课堂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考核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地学课程中定量技能的培养,是当前高校地理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由于地学基础类课程是地学专业本科生首先接触的课程,因此,可以接触基础类课程的讲授向学生引入定量化的概念和方法。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在地理学基础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融入定量化概念的相关问题。结论认为在学院层面设计贯穿学生各阶段的教学方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此外,通盘考虑学生的需要、课程的内容,尽可能详细、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不同定量方法解决实际地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师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地理学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核心性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相关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它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着重要的课程地位。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必须将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改革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程的系列化与配套建设,建立科学的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另一方面,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自然地理思维过程的培养和实践性环节教学,加强综合性、系统性思维教学活动,培养创新能力,以求使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出其“宽口径、重基础、强能力”的学科优势。  相似文献   

4.
《环境化学》课程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关结合的特点。本文总结了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化学》课程在"小班授课"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理论教学—专题讨论—实验教学"模块结构的特色教学框架,突出了研讨式、专题化特点在《环境化学》小班教学中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环境化学课程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型教学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地学"的学科特点,探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更好地渗入科研元素和探究式学习理念,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地质类高校中,需要根据学生修读的专业课程来调整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讲授、研讨式学习和课程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和地质演化观。  相似文献   

7.
自然地理学教材体系的变动与课程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学类各专业核心性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相关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它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着重要的课程地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各版本自然地理学教材的内容体系,分析其变化与发展趋势,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应对措施和改革方向,以求使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出其“宽口径、重基础、强能力”的学科优势。  相似文献   

8.
《清洁生产原理》是我校面向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双语课程。文章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一流课程是建设一流专业、推进一流教育和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在教育部实施“双万计划”的背景下,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两性一度”的标准,西北大学自然地理教学队伍在团队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过程、课程思政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合理运用MOOC在线教学平台和与之相关联的智慧教学工具来丰富教学内容,践行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教学理念,基于理论知识,采用案例教学,开展思考、探索和讨论,成功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力推动了自然地理学一流课程建设。教学评价结果证明,自然地理学一流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环境科学是横跨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在稳步推进生态振兴过程中扮演着解决环境领域新问题、培养战略性专业人才的重要角色。从实际教学出发,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环境科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块划分、学生实践能力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境科学课程、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教改模式与改进方案,以期为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实践,探讨了新建专业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贯彻“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重实践”的专业建设理念和方针,对专业建设中面临的课程较多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方向设置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美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及培养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中美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并得到以下几点启示: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地学人才培养理念;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构建适应地球科学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增加学生选择或转换专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3.
"定量地学与地学信息"是我校硕士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前缘性。本文阐述了定量地学与地学信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结合加拿大约克大学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探讨了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课程建设和相关的技术方法应用,提出了课程建设中交流型学习模式,这对于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学三维可视化"是我校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一些高校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也开设了该课程。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本文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的改进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广西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际,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出发,对环境科学的实践性教学进行改进,不断调整理论和实验课程结构,改进实验设备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育和基础操作,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毕业实践,以学校“创新杯”、挑战杯,社会服务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自发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主干课,非常适合扮演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行者”角色。然而,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与育人育才的有机结合,是授课教师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梳理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中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精心挖掘设计思政元素,探讨润物无声、情感共鸣的课程思政教学途径,以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相似文献   

17.
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环境监测实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在调研其他重点高校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基础上,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自身特点和条件,对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建设中,构建了"教学研教学模式",将教学模式与课程建设有机整合,提出了"教中学、学中研、研中教、研中学"的具体教学方法,将新内容、新理论、新方法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引进教学,使教学、科研与学科前沿同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学研相互促进,有力提高了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结合我校新设专业及学生择业背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在校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以"伺服系统设计"内容为例,进行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统一案例不同能力培养的教改阐述,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性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及潜力发挥具有指导意义。文章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对实验课设置进行了介绍。针对目前实验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对实验性课程的设置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