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记录方式的变革导致社会记忆形态的变化。影像技术的变革使人类进入了"纪录片的时代",社会记忆也呈现立体式、多层次的动态趋势。作为"记忆宫殿"的档案部门理应树立新的档案记忆观——影像档案记忆观,以全新的视角应对影像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随着档案的记忆属性以及档案在集体记忆构建上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和强调,其在身份认同建构上的价值也呼之欲出。本文在对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基本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档案-记忆-认同”的模型来明确档案在身份认同上的价值,最后,总结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对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吕颜冰 《档案》2015,(1):12-14
激活"尘封"档案,唤醒档案记忆是释放档案记忆能量的关键节点。文章以档案记忆沉潜与外显的特点为基点,论述了档案记忆的激发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城市在城市化的"大发展"与"大破坏"中"速生"与"速灭",在"档案记忆观"的指导下,中国档案界有关"城市记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丰富。本文对2001年以来中国关于"城市记忆"的理论研究与"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情况进行了梳理与综述,并做了相关的评价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城市记忆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本文分析了档案记忆观视野下,档案编研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提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进而论述了城市记忆工程"为档案编研提供的新的发展空间,并就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参与"城市记忆工程"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为研究档案记忆再生产形态的嬗变提供了思想工具,通过对社会液态化的考察,液态的叙事方式、传播语境、权力分配和消费行为构筑了档案记忆再生产形态嬗变的时代背景.液态档案记忆再生产呈现出档案记忆主体从分离向交互演化、档案记忆客体从有界向无界延伸、档案记忆物态从沉重向轻灵迁移、档案记忆体验从观看向沉浸衍变四个表征.与此同时,液态档案记忆再生产正面临着失衡失序的威胁:档案记忆限度过大影响记忆治理失灵、档案记忆内容有限抵抗社会失忆无力、档案记忆形式离散疗治受众空虚心理乏力.据此可以从重视话语力量,构建档案记忆传播新媒体平台;推进数字人文,打造档案记忆虚拟空间;强化个性推送,推动档案记忆主动消费;依托多感官互动,促发档案记忆沉浸式体验等方面适应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7.
档案既是社会记忆的建构性资源,也是社会记忆的建构性行为和结果。把档案放到社会记忆系统中思考,我们需要在社会记忆建构的行动中,探视档案记忆形成或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的建构机制。本文将档案建构社会记忆视为一种"昔日重现"的生产过程,认为其中包含着内在建构与外在建构的统一,选择、解释与表达的统一,主体性意愿与客体性资源的统一,体现出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内在性、复杂性和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笔者就档案与记忆的关系对国内外研究进行述评,主要从记忆工程、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分析国内外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以期达到丰富档案与记忆的学术研究成果,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记忆"即社会共有的记忆,是人类社会历史和传统的继承和连续。作为历史承载物的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集中表现为"社会记忆工程"档案文献资源。它包含档案文献遗产与社会记忆、城市档案与城市记忆、家庭档案与平民记忆、乡村档案与乡村记忆等方面。本文从主体、客体、协作三方面剖析了"社会记忆工程"档案文献资源的不足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论档案与社会记忆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档案视为社会记忆控制的"结构性媒介",论述了档案控制社会记忆的正向与反向控制模式、显性与隐性控制方式。档案对社会记忆的控制具有必然性、内在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对于提高国家和民族认同、抵制否认历史的反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档案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数字记忆等)的建构和传承对整合档案资源、推动档案工作、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文献计量法、社会网络分析法(NetDraw软件),总结出目前我国档案记忆研究主要围绕档案、社会记忆、档案记忆观、城乡记忆工程、数字记忆五个领域开展,并对作为档案记忆研究的新动向——数字记忆的建构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记忆研究已成为档案学的新范式和理论增长点,但在学术观念、思想、认知上仍存在一些局限,需进一步推进研究思维从“记忆载体”向“记忆体”、“记忆建构”向“记忆再生产”、“记忆(建构)资料”向“记忆资源”、“记忆库”向“记忆场”转变,强化档案记忆本体意识和实践转向,拓展理论空间,推动档案记忆研究走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于萱 《档案》2023,(1):23-29+35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档案界围绕档案记忆这一主题产生了大量理论成果,本文通过绘制知识图谱的方式来呈现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基于对档案记忆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学术进展情况的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档案学者在档案记忆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档案记忆研究将向多学科融合、密切结合社会记忆建构实践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记忆研究是21世纪人文社科领域学者探索的重要议题,同时以其独特的时空属性、文化张力和社会关怀为档案学界所关注。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主编的多卷本《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s)探索了记忆与历史的关系,提出富有象征意味的“记忆之场”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多元的档案学思想。本文从物质、象征、功能三个维度分析了“记忆之场”理论中的档案学思想,为重新思考现代档案工作在国民意识形成中的价值,充分发挥档案馆的纪念空间及认同功能,深入理解档案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及其与历史学家的职责关系等方面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记忆能量概念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就档案记忆能量问题研究的意义、档案记忆能量的相对优势和档案记忆能量发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了社会记忆与档案记忆,总结了档案记忆的实际运用,分析了档案记忆建构存储性、选择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探讨了权利和档案工作者对档案记忆建构的影响,以及档案记忆建构在传承社会文化与延续社会记忆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档案记忆观作为基于对档案基本属性--社会记忆属性的本质性认识,近年来受到档案界的重视和探讨.本文对档案记忆观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及其对档案学研究的影响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在档案记忆观理论中,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于社会记忆的形成和传承必须依赖于系统的社会框架,所以分散、无序的档案材料不具备系统记忆的功能,只有经过系统编纂整理的档案才能作为具备记忆特征的资源参与到社会记忆的建构中去.论文从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思想性出发,通过阐释档案文献编纂与社会记忆之间的关系,介绍了档案作为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资源的合理性,并就在社会记忆的视角下如何改进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城市记忆工程"是从建构城市记忆的视角,对城市记忆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激活、再现、传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基于构建城市记忆的视角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序、路径进行重新解读.档案信息资源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分布、构成和地位如何,"城市记忆工程"中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方式、程序有何变化,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一些粗浅地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之间动态对话的结果,是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为乡村档案记忆资源的开发与传承提供了新启示.通过阐述数字人文在乡村档案记忆资源开发中的价值呈现,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机制:资源建设机制、数据关联机制与记忆活化机制,最后从协作与融合、数字项目驱动、构建"记忆场"三个方面探讨数字人文视角下乡村档案记忆资源的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