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中学组织民宿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走出国门,与国外孩子共同生活的机会。学生们不仅学习了语言,也增长了见识,活跃了思维,体验了异国的家庭教育。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反映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也有所不同。中国的家长趋于保守,管孩子事无巨细,而西方国家趋于开放,一些父母对孩子只管原则,不拘泥于小事,给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间;中国的父母习惯于站在“长者”的位置上对待孩子,西方的父母更愿意做孩子的朋友;中国的父母疼爱孩子,热衷于替孩子做事,西方的父母把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作为爱孩子的基本准则。习惯了服从、依赖的中国中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与国外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体验了西方的家庭生活。他们由不习惯到习惯,由好奇、欣赏到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2.
国外父母是讲究教孩子成“人”的。他们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自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这样家教下的国外孩子冒险探索创新精神大大优于我国的孩子,科学研究发明创造能力很强。  相似文献   

3.
全国人大代表郑雪君建议,借鉴国外做法,在中国推广“无巴掌日”,呼吁改变“虎妈”“狼爸”式的教育观念,勿体罚孩子.(据3月6日中国新闻网报道)  相似文献   

4.
仲玲 《生活教育》2012,(15):4-7
炎热的暑假到了,与天气一同变热的还有林林总总且收费昂贵的海外游学。记者调查发现,五花八门的游学线路价格都在万元以上,有的线路竟然火到“报不上名”,在孩子们互相攀比越来越盛的情况下,家长们只能咬牙掏钱。按主办者的说法,所谓海外游学,是送孩子到国外参观世界名校,与国外孩子共处,既游也学,很有意义。不可否认,孩子到国外游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特别是对准备将来出国学习的孩子而言,是对未来留学生活的一次探路,对国外生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但现在的问题是,一哄而上的海外游学,不论是心态上的“跟风”、“攀比”情结,还是实际效果上的“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往往偏离了初衷,“热”得不正常。本期深度报道,我们就聚焦这一问题,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这些年海外游学“热”背后的那些事……  相似文献   

5.
姜波对“中国小皇帝”富震东瀛现象的剖析鞭辟入里。我的另一位同事对此事的“第一反应”同样发人深省,他感言:“等我的孩子大一点,我一定送他艰苦的地方磨炼一段时间!” 让孩子到国外旅行到农村生活,都是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一种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和家长要将品德教育融汇到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一些寄宿学校收费高标准,文化课教学水平还差强人意,品  相似文献   

6.
在国外生活了几年,我发现在国外长大的中国孩子一般都比国内的同龄孩子更高一些,这一方面缘于西方国家人们教育鼓励孩子多运动,孩子的体育成绩越出众,就越受欢迎;另一方面也与吃西餐有关(非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位朋友带孩子从澳大利亚回国探亲,笔者发现这个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孩子非常具有经济头脑,才5岁大的小人,在街头买小吃时就知道用不太流利的汉语问摊主:“能不能钱少一点?”见到笔者惊讶,朋友说,国外很早就会教孩子认识钱,理财教育是孩子从小必修的生存技能课,用句中国的老话说,孩子很小就会自己打酱油了。据了解,国外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越早接触钱,学会有计划地花钱、挣钱,长大后生存能力越强。我们对孩子的金钱教育观与国外截然不同。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就被埋在各种益…  相似文献   

8.
家长的困惑     
有多少留学人员最后因为孩子而留在了国外?具体数字我不清楚,但应该不在少数。中国人重视子女教育,尽管有古训“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但到了具体事情上,为了孩子的前途,中国家长往往会做出很大牺牲,这一点在留学人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读书较晚,2000年来英国留学时,孩子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2001年,孩子小学毕业后,全家人在国外团聚。当时没想什么,就是觉得一家人应该在一起,况且孩子在国外待上一段时间后,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以后的发展也有好处。现在,孩子在国外上学已经两年了,我的博士研究已近尾声,全家人何去何从的…  相似文献   

9.
“早恋”对于中国老师和家长来说,是属于洪水猛兽一样的东西。很多国内的朋友希望孩子读完初二就送出国留学,可是,就怕孩子在国外早恋,尤其是女孩子,担心她们吃亏学坏。  相似文献   

10.
许多赴美留学的学子是带着孩子一块儿去的,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的科学文化,开阔眼界,早日成才。将来也可以进退自如:进可留美发展,退可以“洋身份”回国创业。还有许多孩子的家长自己无法出国,就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出国。然而,在美国的中国孩子的学习生活怎么样呢?定居美国的屈晓女士在美国教育界工作多年,对于在美国生活、学习的中国内地小孩格外关注。她发现这群被国内人士誉为“天堂里的孩子”,在幸福的背后,同时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孩子脱离母亲呱呱落地,首先进入家庭。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生活场所。也是生活时间最长久的地方。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家庭是一种比较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特别是中国的家庭,尤为封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对中国传统家庭严重封闭状态的真实写照。中国北方的“四合院”,四周高高的围墙,大大的屋顶,大门内外的“影壁墙”,把整个院子封得严严的,与外界相隔绝,从建筑文化的角度非常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较多关注思辨研究,而定量研究工作与国外相比,相对开展较晚和发展不成熟。通过介绍国外一项有关“孩子算术学习困难”的实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开展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欧洲到美洲,从留学读书到工作,生活多年,都未感不适;却在嫁了一个“老外”,生儿育女后,发现无法入乡随俗,因为中国与欧美的育儿观差异太大了。“包干制”与“责任制”中国父母疼爱子女的内涵是“包干制”,对子女的一切没有不关心的:吃得好不好,与同学相处得怎么样,下雨了就去给孩子送伞,天冷了就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总之,把一颗心都系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生活的重心。欧美父母疼爱子女则是“责任制”:把子女的身体养壮壮的,供他们上完高中或大学,让子女在儿童和青年时代生活得快快乐乐。父母不但不负责为子女规划未来,连子女交什么朋友…  相似文献   

14.
时尚扫描     
中西家教的几点比较教养方式中国更重视“传道、授业、解惑”,重视说教式的自上而下的管束教育,有尊长爱幼、守规矩、服劝导的传统。西方则主张开放式的实际锻炼,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比如,美国家教强调“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替孩子开门”。美国人有一种共识:成人不要总是说教、命令孩子,而应“Stand behind,don’t push”(站在后边,不要推)。美国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词是“Try”(试试)。他们永远站在孩子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比较思路中国家长更多地是…  相似文献   

15.
曾几何时,出国留学只是极少数人的选择。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外学校对中国学生更加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留学,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海归”。以前都是大学生出国深造,现在出国人员越来越年轻化。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还在读初中或高中的时候就把他们送到国外,接受“洋文化”的熏陶。那么,中学生出国留学真的合适吗?  相似文献   

16.
老人们会说:人这一辈子过的就是人。可是“人”在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似乎越来越不受重视,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变得越来越是一种奢望了。有钱的人家,会花钱买教育:小的时候让孩子上亲子班学习如何玩,读小学的时候让孩子上寄宿学校,上中学了就把孩子送到国外。那么小的孩子到了国外,好一些的父母分居有一人陪伴孩子,更多的人家是把孩子委托给孩子的监护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家以为挣了钱就是对孩子好,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扔在了家里,自己出来打工。父母们似乎忘记了,  相似文献   

17.
尝听朋友叹息:“生活太好了,孩子成不了才。”又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知生活的甘苦。自从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的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农村家庭的孩子数量也比过去少得多。在几乎所有的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都处于非常优越珍贵的地位。农村较富裕的独生子女家庭,情况也大抵如此。早在1983年,美国《每周新闻》就称我国的独生子女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称我国家长为侍候这些“小皇帝”的仆从,暗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危机。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指出的那  相似文献   

18.
王守玉 《宁夏教育》2011,(10):42-42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少家长也问:“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每天刻苦学习十几个小时却没有国外学生有创新精神?”“为什么中国六十年拿不到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9.
周双丰 《现代家教》2003,(10):15-16
九岁孩子出书。出的书不光在国内畅销,国外都竞相购买其版权。于是,这个叫边金阳(笔名阳阳)的孩子被称为神童、天才……他的《时光魔琴》被称为“中国的《哈利·波特》”。请看——  相似文献   

20.
“50%的成年人心理没长大,人格固定在人生的某一时期。等到有了孩子后便产生被束缚的感觉,进而发展到有忧虑、逃避心理,令父(母)子关系处理不好,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近日,在共青团云南省委未成年人维权工作培训班上,北京青少年心理与法律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发表了上述观点。我国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立法还远远不够,孩子成长的文化环境也存在问题。宗春山说:“国外有疏忽罪,我们只有虐待罪。在国外,未成年的孩子必须随时有成年人陪伴在侧,否则就构成犯罪。从中国文化说,对子女溺爱,孩子得不到尊重,导致很多孩子很难形成独立人格和责任感。孩子生活富裕了,可生存环境又出现了新的危机。交通事故、环境污染、汽车满地,孩子们踢球、嬉戏的场地越来越少。”宗春山透露,在法国,国家专门有规定,每个孩子的家庭离孩子上学的学校不得超过1000米,有的城市甚至不得超过600米。学校门口还有一些由待业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护送孩子回家。待业青年若不参加这项活动就得不到工作。专家:我国近半数成年人心理未成年$《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