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票签     
票签,是明清两朝内阁处理京内外官员所上题奏本章所用的一种文书.清朝票签多为白宣纸制,分为草签和正签,其中,正签一般长约22厘米,宽约10厘米. 清沿明制,实行内阁票拟制度,在京各部院衙门及京外督抚、将军等所上本章,均送交内阁办理.  相似文献   

2.
票拟 文书处理制度。明清时代,内阁有权代皇帝对内外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复或批办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写在票签之上;供皇帝阅审定夺,称作“票拟”。“票”与“标”同义,票拟即是标写处理意见。其制起于明英宗初年,清代因袭不变。清制,凡题奏本章到内阁,先由内阁侍读等官员详阅,拟  相似文献   

3.
王荣湟 《历史档案》2023,(3):127-133
<正>高鸿中是广宁之役的降清明将,因参与清太宗设反间计陷害明将袁崇焕而为人们所熟知;他多次为清太宗进献良策,被视为天聪时期主要的汉人谋士之一。清代内阁大库藏有多件与高鸿中相关的档案,其中有一件题《高鸿中奏本》(以下简称《奏本》),内容涉及明清议和史事。研究者论及明清议和,常引用此《奏本》,然而搞错了《奏本》的内容和上呈时间,造成对明清战争史实的误判。本文首先驳正研究者对《奏本》的相关解读,然后探讨《奏本》的上呈时间、历史背景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清内阁票拟制度的来历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代,内外臣工向皇帝报告政务的题本和奏本,亦即通常所称的题奏本章,都要经过内阁“票拟”的制度,是当时公文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自明代永乐以后及至清代顺康年间内阁实际上逐渐高于六部、执掌朝政的具体体现之一。 所谓内阁“票拟”制度,就是指内阁有权代皇帝对内外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复或批办  相似文献   

5.
清制,六科给事中及各道御史,平时所上条陈及参劾官员题奏本章,于升转时期,缮黄册进呈,以备甄别,定其升转。现从馆藏内阁黄册都察院御史题本中,选出刑科右给事中张维赤(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二年山东乡试正考官),顺治十六、十七两年的部分奏章,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嘉庆年间皂役及其子孙冒捐冒考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法律是禁止皂役友其子孙捐监、捐官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但皂役违制捐官考试的例子并不罕见.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内阁满文黄册是作为题本附件而进呈御览的官文书档册,其在内阁档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称一史馆)对馆藏内阁满文黄册的秩序整理与编目工作已基本告竣,现略作归纳,以期增进学界了解。一内阁满文黄册的形成与贮藏清朝定满语为国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满蒙官员,特别是承办八旗事务及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满蒙官员,一般都用满文缮写公文,不准擅自使用汉文,否则重者治罪,轻则训饬"。(1)内阁作  相似文献   

8.
我在五十岁以前,有三十年的时光断断续续地过着报人的生活。我在少年时代便对报纸很有兴趣,喜欢读报。还在家乡私塾读书的时候,就曾给太原的报纸投过稿,开始同报界接触。到太原上中学后,经常给报纸写稿,担任特约访员,并曾代理过报馆的总编辑。到北京上大学后,和报纸工作有了更深的关  相似文献   

9.
臧廷秋 《历史档案》2008,(4):110-111
奏折是清代独有的文书,是官员呈给皇帝的一种上行文书.雍正朝.奏折与题本、奏本并行使用.其地位是非正式文书.雍正朝奏折文书运行流程是:进折人→奏折书写→包装折子→投递奏折→皇帝拆阅和批答折子→奏折发还具奏人→收缴折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阁全宗档案中,存有清末部分中央重要官员履历档册(内阁簿册15号卷),其中记载了这些官员的姓氏、籍贯、身以及升迁时间。笔者将其与《清史稿·列传》中对该官员之记载互相检校,见有明显互异者六处,现分传择录于下: 1.《列传》二二四《王文部传》:“光绪二十四年,入赞军机,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相似文献   

11.
早期《申报》在搜集新闻上主要是依靠访员或通讯员,所以在上海报业史中访员的历史相当久.如以一八七二年出版的《申报》来讲,随着这张报纸的诞生,在埠的访员和外埠的通讯员也就出现了.关于他们的参考资料并不多,但他们在当时报纸工作人员的组成部分中占了一定重要的地位,在若干文献资料中可以找出线索来说明这一点.访员的重要性《申报》对新闻采访一贯重视.从一八七二年创刊的一天,它开宗明义提出"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最早刊载新闻电讯的报纸是《申报》,时间是1874年1月30日,内容是有关英国内阁改组的消息,系报馆根据当时外国洋行的往来电报存底而采写。1881年12月,上海与天津之间敷设了有线电报线路,通讯事业的发展也为新  相似文献   

13.
奏折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用于高级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的机密文书,经皇帝用朱砂红笔在上批写意见后称"朱批奏折",发还具奏官员阅读.雍正起为保密起见,规定官员要将阅毕的朱批奏折缴回皇帝,从而在皇宫中形成了数量巨大的朱批奏折档案,记载了清政府的核心机密和社会上各种重大事件.然而在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管理不善,这批珍贵历史档案有些流入社会中.浙江大学历史系文物室现收藏有清末民初重要政治人物岑春煊的两件奏折.其文如下:  相似文献   

14.
奏折也称"奏贴"、"折子"、"小折"等.最初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陈事务的一种机密文书.奏折一词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上谕,但作为臣僚上奏的机密文书,则使用于康熙年间.当时,拥有这种密奏特权的只限于少数亲信官员,例如江宁巡抚宋荦在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所有密奏只能通过品秩比他低得多的李煦转奏.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古代一种奏议类文书,题本产生于明代,是我国明清时期一种重要的文书,有近五百年的使用时间,在明清两朝的政治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初,太祖强化君主集权,对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都制订了详细的规范,在奏议类文书方面规定臣民奏事用奏本,奏本在字体、字数、纸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制度条规缺乏可实行的现实依据,后嗣之君又多怠政,因此只能在不改变祖训的前提下对旧有的制度进行变通处理。由于奏本的使用规定过于烦琐,官员处理急切机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最早的照片档案据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的《内阁官报》载,谕旨规定:凡内阁派遣官员,应一律废除以前所采用的填写履历、核对笔迹的办法,改用查对照片。这是最早的把官员照片作为人事档案的文献记载。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开办的工厂,大多都拍  相似文献   

17.
奏本制度考     
奏本是明、清时期臣工向皇帝上奏的文书之一,但是奏本的发展也是源远流长,自秦至清大约2000年,只是在明清才得到最大的发展。明初定制,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改  相似文献   

18.
<正>奏折作文文书,始于清朝。奏意即进,中国古代凡人们言情于上,均可称奏。秦初改书为奏,奏才成为臣子上书皇帝的专用文书。自汉迄明,上奏文书称谓也各不相同,如奏议、奏疏、奏章等。清代奏折制度是君主集权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康熙朝廷,清朝已基本完成全国统一。在例行的题本、奏本之外,皇帝还任命一些事情,用密折报告一些官场隐私和民间动态,以便更加机密、快速地了解政情。查动官吏。雍正时,奏折使用范围扩大,不仅督、抚、提、镇等高级官员可用,其他科道官员,甚至周知也可密折奏事。  相似文献   

19.
刘文华 《历史档案》2020,(1):F0002-F0002
丝纶也称“纶音”,专指帝王诏旨,源于《礼记·缁衣》所言“王言曰丝,其出如纶”。清代“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该直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为一册,曰丝纶簿”,即每日发交六科处理的题奏本章,由内阁满、汉票签处值班中书摘录事由,详细记录所奉圣旨(即批红),形成丝纶簿档册。  相似文献   

20.
知识与趣味     
学术界在论及首先报道十月革命的报纸时,一般都持1917年11月10日上海《民国日报》独家首载说。实际上这天刊载十月革命消息的还有北京《晨钟》报、上海《时报》和《申报》三家。查考当时报馆有关十月革命的电讯来源都是路透社,共有四则,报道的内容有四项:(1)“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伦敦八日电);(2)“海军士卒占据俄京机关”(俄京七日电);(3)“里林(笔者按:即列宁)提出休战媾和、分土地与农民,召集民选国会”(伦敦八日电);(4)“关于俄京访员的消息”(伦敦八日电)。《晨钟》报第三版“路透欧美电”栏刊登了其中的(1)(2)两则电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