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史诗性”是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五六十年代,史诗性是作家们梦寐以求的艺术品格,但在新时期,史诗或史诗性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新世纪,刘醒龙新作《圣天门口》又回到对史诗性的追求,达到了史的真实性、思的深邃性和诗的感染力的统一,具有一种史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2.
李劼人是创作史诗性作品的第一人。他以其系列长篇小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这奠定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劼人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他创作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作家本人具有对历史发展的卓越的史识史见;在于他对中外史诗性小说创作优秀传统的借鉴与继承;在于他对作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他对史诗性美学追求毫不动摇的坚持。正是李劼人在史诗性创作上的独立特行,成就了他的创作的独特性,保障了他创作“小说的近代史”的成功。这些经验,值得今天的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作为长篇史诗性作品丛林夹缝中长成的一种小说样态,历来关注度不高.事实上,它的出现是对"史诗性"宏大叙事主流的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冲击.本文着眼于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中所集中塑造的两类人物形象--女性形象与知识分子形象,以细致的文本分析为依托,找寻本时期小说创作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用“互文性”这一西方理论,将不同历史题材小说内部相互关联的隐性内容提取出来。让它们之间进行充分地对话,以达到彰显“现代性”的目的。首先,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史诗性”与“反史诗性”,展现了一种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意图;其次,通过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螺旋上升”中的必然与“循环往复”中的偶然的形式的分析,彰显了现代性的进化论与传统型的循环论;再次。利用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类比,表达了其“向内转”的现代性思考;最终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隐性联系归结到“现代性”上来。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的一些抗战史小说具有明显的史诗性。从形式的史诗化上说,这些小说都是大部头、多卷式的宏篇巨制;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在时空上也都阔大辽远,几乎都具有多线索、多层次的开放性结构形态。其史诗性审美表现形式有三种基本形态:“三国演义”式、“战争与和平”式和“战争风云”式,表现出了作家们的独特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不是那种以气势恢宏的,史诗性作品来构筑学地位的作家,但却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里从汪曾祺小说体的诗化入手,结合体的表层功能与深层功能,研究汪曾祺小说体意境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红色经典”小说对革命历史“史诗性”的追求与塑造,被新历史小说作家们解构与颠覆,通过对小说《草生草长》解析,本文展示了新历史小说独特的视角和重视“人”的另一重真实。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文学中,反史诗性是行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另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祚话和消解在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学中,反史诗性是先锋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学转型中别一种历史叙述。本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史诗性小说<死水微澜>通过成都城郊天回镇上演的悲喜剧折射出庚子年的八国联军事件,以中西两种文化的剧烈碰撞、交融,揭示出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遇到重要问题和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重读《平凡的世界》,仍然有一种强烈的穿越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依然能够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引发精神上的强烈震撼。《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今天仍然能够力透纸背,层层扩散波光,让人读懂、读出社会历史内涵,其根本原因在于小说真正切入现实,以及作者的史诗性写作和作品的史诗性特征。小说书写的农村改革史、农民创业史和青年奋斗史正好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家庭、个人等层面的发展、成长的历史。作品由双水村、石圪节到黄原、铜城大牙湾,由农村到城市,反映出了一个时代整体的社会风貌,具有丰富的史诗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范稳的“藏地三部曲”小说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书写藏地特有的民风民俗,表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孤独感和生命意识,在史诗性的叙述中,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这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通过细读文革时期小说的典型文本《艳阳天》和《金光大道》,分析其叙事模式的具体特征,勾勒出英雄人物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中的沿革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蜕变的内在机制,探讨英雄故事与史诗性追求的内在一致性和现实虚幻性,分析英雄神话在文本形式上如何参与到文革小说范式的建构中,并最终形成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肖洛霍夫长篇小说不是以某个主角为中心来叙事的。他的叙事文本,是对多个主角在真实的和虚拟的语境中同时进行叙事的,而主角也是由历史性人物和虚构人物系列组成的,叙事结构的这种多重性使得叙事文本具有史诗性规模。这种史诗性规模在《静静的顿河》卷六后半部分开始缩小,由变化趋向单一。文中进一步考察了文本中的叙事时间,借助这种考察阐释了小说文本的诗学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15.
《白鹿原》的成功不仅仅局限在表面的史诗性结构,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呈现出深厚的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底蕴。本文通过作者对白嘉轩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文本中叛逆者皈依的文化喻意,认为回归传统,皈依儒家文化是小说的文化本性。  相似文献   

16.
小说《白鹿原》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史诗性作品,极具悲剧色彩。它描绘了以儒家文化为底蕴的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浮,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笔触叙述出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历史的沧桑巨变,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7.
郭澄清的小说<大刀记>在出版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获得了门槛极高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青睐,并在1975年底获得通过.在改编的过程中,要想通过影像成功地传达出原作的史诗性的某些品格,本身就面临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值得肯定的是,电影<大刀记>还是在时代所许可的范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小说<大刀记>的史诗性的影像化凸现.首先,体现在它保持了原作的基本结构模式,确保了原作所蕴涵的历史发展的脉络得以清晰地凸现出来;其次,体现在它保持了原作对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展现,确保了原作所蕴涵的历史发展的"合力"的凸现.  相似文献   

18.
对作品史诗格调的追求,是现代文学史上众多作家小说创作中孜孜不倦努力的目标。从文学创作史诗性的实体意义出发,我们认为出现于三十年代小说坛的李劫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那开阔的视野和独到的历史观念、宏大的结构和纵横捭阎的  相似文献   

19.
《红日》     
<正>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它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在山东战场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真实再现了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是反映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的同题材小说中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0.
范稳的《水乳大地》作为边地小说的代表之一,以其史诗性的品格和宏大的叙事带人们进入一个相对真实的西藏,这在文学上不得不说是一份不小的贡献。本文试图从这块藏域的地理景观、生命特质以及宗教熏染下的信仰力量三个方面完成对该小说本土化叙写的解读,以期探索出这块边地书写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