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仁宇先生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中转引帕斯捷尔纳克的话说:历史无法眼见,犹如草叶滋长的过程中,无人能目睹其成长。恰恰是因为“无人能目睹其成长”,后人才需要一个“大历史观”,需要对草叶生长的过程和结果,做一个全面“复盘”,看清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不因一时勃兴而骄傲,不因一时萎靡而颓废,以便能明了自身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孔子评论人之贤否是持客观态度的,既不执着于个人恩怨和一己爱恶,也不因其有某些缺点错误而埋没其功劳,贬低其品德。他尤其反对“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主张“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据《仲尼弟子列传》所记:“孔子之所严事,……于齐晏乎仲(即晏婴),于鲁数称臧文仲、柳下惠。”晏平仲对孔子个人是极其反对的。孔子在齐时,齐景公欲封以尼谿之田。他力加阻挠,而孔子却称他“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臧文仲孔子虽称  相似文献   

3.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也是主张法先王的。但正是在法先王的问题上,荀子却对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  相似文献   

4.
近闻江青自杀身亡,实乃恶贯满盈也;然其给社会和民众所作罪孳罄竹难书,给学术文化所铸灾难亦难尽诉。这一切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不因其自杀而勾销。忆当年,江青曾狂妄却又佯装谦逊地以“半个红学家”自居,梦呓般地胡诌众多荒唐言词,还满以为“世人皆浑她独醒”呢。早在七十年代初汪正章同志落难于穷乡僻壤之日,即撰有《驳“半个红学家”的梦呓》一文而痛斥江青对《红搂梦》的种种谰言。这在当时若被发现是要杀头的,但如今则不妨将此原文按其当时原貌全文刊出,以飨读者,并以此作为对江青自杀所发表的“驱瘟神”之檄文吧。  相似文献   

5.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通过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英雄保尔·柯察金,说出他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相似文献   

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文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相似文献   

7.
三、犯讳和避讳封建时代,“犯圣讳’属于大逆不道。宋仁宗“宽容”了胡翼之,还有“临文不讳”一说可作护持。宋人俞文豹《吹剑录》曾记宋高宗不因应进士考试者犯御名而妨人进取的事,不仅没有治罪而且不加黜陟,这在封建时代是极少见的。宋高宗尽管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工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必须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情怀去迎接每一天,去面对每一张风采各异的面庞。这就需要一定的工作方式、一定的工作策略方法及工作技巧。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爱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管理的能力,还学生一片自由的蓝天,创造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新天地。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没有博爱之心是很难胜任其工作的。故一个好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学生。主要表现为:不因其调皮而改变初衷和耐心;不因其捣蛋而拒绝奉献和牺牲;不因其资质差而少交心;不因其基础弱而少促膝;…  相似文献   

9.
“他没有因为成绩优异,十分谦虚谨慎”——这是一种罕见的病句。而有些出版物多次将《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句的“不以”译作“不因”,使全句文理大为不通.犯了与上例同类语病。“不因 A 而 B”,这种否定性的因果紧缩句有以下两种规范形式:(一)相当于“因为不 A,所以不 B”,如  相似文献   

10.
“体制”是严羽诗论的核心概念,但因习焉不察的割裂与混淆,其确切内涵与本来面目未能完整呈现,也妨碍了对严羽诗论体系及诗学思想的整体理解。藉由文本精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可知《沧浪诗话》中“体制”概念指向诗歌作品完整而具体的本体存在,这一基本内涵不因其《诗体》中辨体角度不同而互异。诗之“体制”不仅包含“词理意兴”等基本要素,且以“格力”“兴趣”“气象”“音节”等为之“用”,以更充分表现诗体的内在品质和艺术力量。其中“格力”以诗意为本,是诗中整体思想情感所表现的精神力量;“兴趣”以诗情为本,是诗体所表达的自然感发、含蓄蕴藉的情致和意趣;“气象”以诗象为本,是诗体所呈现的自然雄浑的整体艺术形象;“音节”以诗语为本,是诗体中充分韵律化、表意化的艺术语言。着眼于贯通式诗歌体制观,可对《沧浪诗话》的概念关系和整体结构获得更切近实际、更切合语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候答,有利于激发思维,有助于深化思维,有益于创新思维。实践中应在切实分析课堂候答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努力做到着眼于“整体”,不因重答问而轻发问;着意于“人本”,不因重规范而轻风范;着力于“和谐”,不因重进度而轻适度;着心于“发展”,不因重静思而轻引思;着重于“共生”,不因重形动而轻神动。  相似文献   

12.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见《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概括评价,历代奉为诗歌评价的标准和创作的原则,极大的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然而,历代对这句话的意义却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思无邪”一语,从后汉包咸解作“归于正”起,历代相因。朱熹《诗集传》说:“凡诗之言善者,皆可以感后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佚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论功颂德,止僻仿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按照这个解释,就诗的社会功用说,不管是“言善”、“言恶”,都可以“归于正”。如果就诗的内容说,诗有“言善”、也有“言恶”者。“言恶”就是“邪”。朱熹《诗集传》序说:“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承认“自《邶》而下”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大概也够得上是一篇不朽的名著了.别的且不说,就在那动乱的十年中,《风波》也居然成了一块打人的石头.这一点,大约鲁迅创作之初,是万万没有想到的.那时,什么“复辟狂”、“九斤老太”、“大小辫子”等等,打的人好苦呢!然而,历史还是历史,它不因你扔块《风波》的石头而改变自己的道路的.正象鲁迅早年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谈到人们评价《红楼梦》时说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盛赞《金瓶梅》笔法“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现,同时说部,无以上之”。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也说,《金瓶梅》无论内容或描写方法,都是一部“名不愧实的最合于现代意义的小说。”自它问世后,对其笔法抉微探幽者代不乏人。明人谢肇浙肯定其作者为“炉锤之妙手”。清人张竹坡因“其文洋洋一百回,而千针万线,同出一丝;又千曲万折,不露一线”,而赞为“妙文”(《竹坡闲话》);又因《金瓶梅》作者“文字穿插之妙”,致赞其“极尽天工之巧”(张竹坡《金瓶梅读法》五);  相似文献   

15.
一、“赋”名来源于《诗》“六义”之“赋”“赋”,作为文体的一种,其命名的由来,一般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来源《诗》之“六义”;一是按《汉书、艺文志》所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两种说法究竟何是何非,尚需作一番认真而细致的考察。《诗》之“六义”,一见于《周礼》,再见于《毛诗序》,其内容为曰风、曰赋、  相似文献   

16.
明末军事家揭喧所著的《兵经百字》是对《孙子兵法》的阐发和补充,其“顺”字条日:“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之导瑕。敌欲进,赢柔示弱以致之进;敌欲退.解散开生以纵之退;敌倚强,远锋固守以观其骄:敌仗威.虚慕图实以俟其惰。致而掩之,纵而擒之.骄而乘之,惰而收之.”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顺佯”之术的诠释。可见“顺佯”之术并非绥靖主义,  相似文献   

17.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18.
《鬼谷子》的学术价值王步贵《鬼谷子》一书问世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飞短流长,褒贬不一。誉之者如宋代的高似孙称;“其智谋、其数术、其变谲、其辞谈,盖出战国诸人之表”,是“一代之雄”。认为“阴谋诡秘有《金匾》、《韬略》之所不可该者,而鬼谷尽得而泄之”...  相似文献   

19.
“辞赋”即赋.《楚辞》之“辞”非文体名;“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与赋平列;用赋的手法所写之论,通于赋而非赋。故《全汉赋》当收汉人之“骚”,而不应录《非有先生论》。汉人为赋少有序者,所谓“序”,多为后人缀史辞为之。《全汉赋》仍其旧而不加说明,略欠辨正之功。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一书 ,哲思遥深 ,文彩斐然。哲思因其意“恍惚”而遥深 ,文彩因其辞“参差”而斐然 ,而号称“天下古今第一奇书”。自来读《庄》者 ,哲学家多见其“消极” ,文学家无不感动于其“积极”。其实 ,《庄子》不但“析万物之理” ,同时亦“判天地之美” ;以冷静的头脑思索万物 ,又以热情的笔调摹写天地。若以辩证法读之 ,则不难看出此其本身所俱之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