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构建学校体育生态化课程范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态化课程的内涵 1.生态化课程理念 课程生态观是在生态主义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诞生。生态化课程,是说课程也是一种生命,始终处在变化发展中。也就是将课程视为和谐的生态体系,系统内每一事物均环环相扣并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2.
综合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主义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生态主义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研究范式,以生态主义观点研究综合课程,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能使他们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并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智慧,进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综合性、整体性循环的教育经验。为此,自然资源必然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生态主义课程产生于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这个时代背景,它直面当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文化。而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推行的"学习共同体",一个从内部开始展开的学校改革,跟生态主义课程有许多共鸣之处,也希望两者的结合能对中国的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课程生态观是新时期人们审视与反思课程发展的一种观念,它充分考虑了人与课程的关系,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生态主义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课程问题提供了新视野.本文阐述了课程生态观的内涵、必要性,以期对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生态课程观是近几年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课程观范式。以生态主义取向分析研究中学课程,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构建中学生态观课程的蓝图对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课程观是近几年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课程观范式。以生态主义取向分析研究中学课程。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构建中学生态观课程的蓝图对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主义课程思想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文明时期 ,生态主义思想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 ,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渔猎文明时期 ,课程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专门形态 ,先民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观念影响着萌芽时期的生态主义课程思想 ;农业文明时期 ,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德配天”等思想精华对生态主义课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工业文明时期 ,卢梭、福禄倍尔等人的自然教育思想推动了生态主义课程思想的发展 ;生态文明时期 ,以斯拉特瑞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生态主义课程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主义课程范式的合理性面临挑战时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应运而生。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突出了人在课程中的应有之义,它对于释放人的主体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乃至建构一个合理化的社会体制都有极大的帮助。然而,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也存在瑕疵:过于重视个人和自我人本主义课程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追求自我的完善,从人本主义课程范式我们不难看出现代课程论的进步与局限。后现代课程研究正是对现代课程论研究的反省和超越产生的。笔者仅通过对生态主义课程范式探讨来揭示生态主义课程范式对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超验主义源于美国19世纪的思潮运动。它出自对宗教改革的需求,对人性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诠释。随着时代的进步,课程观念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观念不得不面临整合及重组。以超验主义的核心思想建构一种新的课程观,能对当下受工具理性支配的传统观念提供借鉴,以期更好地发掘课程理论的价值,并在实践中能对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赋予全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是现代生态危机催生的产物,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其目的和任务是揭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和反生态思想的文化根源。而现代生态危机的复杂性和全球性又决定了它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特征。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西方生态整体主义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契合性与互补性,以期挖掘我国本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促进生态批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文章根据小学生特有的年龄特征,就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在对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可行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确立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和课程形态,因此,它不仅与以往的课程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有着本质区别。本文着重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3.
高质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义。新时代高质量课程建设需要充分彰显对差异的观照,以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适应性课程是对教育中差异存在的积极回应,也是高质量课程体系发展的必然逻辑。适应性课程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课程发展的一种价值导向。构建新时代高质量适应性课程需要树立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充分考虑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通过自组织的课程内容开发以及建立课程资源区域共享机制,实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14.
新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对高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及课程设置都已严重落后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对已有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进行整合与改造,进行合理的重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中"嫁接"新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旧课程的转变中,鉴于实践过程操作性难度较大的问题,本文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六个维度,对传统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批判继承,对新课程实施进行思考,试图探求一条新旧课程嫁接和生成的有效途径,确保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可行性与现实性,提高新课改实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安排,叙事课程是叙事语境、学习经验与教育目标的特定组合,它集中反映着叙事思维、叙事学习与叙事教育等一系列基础观念。叙事课程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在叙事与课程的关系上,它把叙事作为课程框架;二是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上,它是一种特殊的整合课程;三是从师生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看,它是一种共创课程。相对于在逻辑—科学思维范式下出现的成人教育课程话语,叙事课程为成人教育课程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究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革课程结构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提出了综合课程这一新的课程形态.新生事物的发展必然不会一帆风顺,综合课程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两方面的困境,但这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新生事物向前迈进的必经之路,只要经过适当的调适,提出相应对策,它反而会成为综合课程前进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18.
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课程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想的变迁.自西方近代以来,"圈养"式课程与"游牧"式课程企图用不同的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记"式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迪: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课程就在生活中.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本身,才能促成"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学综合文科课程价值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综合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设置综合文科课程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综合文科课程的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是当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改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整体改革的成败。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标准,这必然就要求课程评价从各个方面都发生转变,以适应改革的趋势。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评价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缺陷,在此简要分析与评判以往的课程评价,并在新课改的视野下重新认识和厘清课程评价,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课程本身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