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体诠释学三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体"是最终的思考,它体现了多元性与整合性.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本体观念来改造西方的存有论,把它还原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本体概念在诠释中形成并发展.诠释是自由的展开,又是一种前批判与创新.诠释也是一种理性,它要达到生活主体间或主体对自有、自我的实现或沟通,在这个基础上,本体诠释学要求观察与审视各方面,包括与现有诠释学理论的沟通及与科学的接轨,将其整合成为一种综合的创造开放的体系.在此,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参照与思考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体诠释(自本体的诠释)与诠释本体(对本体的诠释)的同源性与同基性,表明了对本体的认知与诠释活动的互参与互含,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相即"相互印证.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所构成的本体诠释圆圜,代表了人的存在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相合之道,也代表了人与天地万物、宇宙历史与未来的互动与交融.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西方诠释学还是中国诠释传统都注意到了理解和诠释中所蕴含的接受性和创造性这双重特质。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接受性改造成为一种被描述为哲学诠释学的诠释创造性的形式,而《易经》建立起一种"天—地—人"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循环,人不仅接受性地经验世界,而且创造性地经验世界,《易经》的卦爻体系充分地体现了"本体—生成—诠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西方诠释学还是中国诠释传统都注意到了理解和诠释中所蕴含的接受性和创造性这双重特质.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接受性改造成为一种被描述为哲学诠释学的诠释创造性的形式,而《易经》建立起一种“天-地-人”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循环,人不仅接受性地经验世界,而且创造性地经验世界,《易经》的卦爻体系充分地体现了“本体-生成-诠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语言在哲学诠释学产生和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言经历了从一般文本的表达到世界观和本体论的转向再到自然语言中"曲解"的消除以及"普遍语用学"的转向,通过了解语言在西方现代诠释学的地位及其嬗变,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欧洲大陆哲学的现象学传统与英美分析哲学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会合的可能性及趋势.  相似文献   

6.
成中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理论,表现出两个基本的学术追求:促进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通、寻求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就其"本体诠释学"的内涵而言,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采把握:独特的"本体"界定、本体与方法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圆环"、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和本体诠释学的实践性维度.  相似文献   

7.
朱熹理学把理解的目标规定为"穷理",而"格物"和"读书"这两种外求的方式,"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理解方法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知先行后"说更是把理解限定在知识论范围.朱熹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属于知识论诠释学的;陆九渊心学则转向了"发明本心"以"穷理"的思路,内求成为"明理"的关键,"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理解方法成为达成"明理"这一理解目标的重要保证,"知行合一"说凸显了理解中的实践智慧.陆九渊意义上的"明理"具有了实践论的意味,其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实践论诠释学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师生的精神生命活动的教学理解”与“作为师生的现实生命存在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关联: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理解的本体论基础,教学理解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构成。在终极意义上,教学理解即是教学主体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澄明,而这种澄明最终指向教学主体的自我超越与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9.
在比较的视野下,从哲学层面考察中国诠释学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在思维方式上,不能使用本体论思维,而应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沟通,在目的论上主张中国诠释学的道德归向。概言之,在中、西方思想激烈碰撞的当代语境下构筑中国诠释学必须面临两个问题:第一,诠释中国文本所运用的思维方式;第二,诠释中国文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由此可以导出,在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便会进一步认识到: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建立中国诠释学的可能性在于:在西方古典哲学本体论思维的启示下,解释出中国哲学文本的道德意义和实践途径。这是中国古代哲人,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所关注的,也是西方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包括犬儒学派所关注的,他们在仰观天象、凝望星空的时候都将目光伸向了比天空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时代所给出的权威意义,这种权威意义即是"六经"的诠释意义,而不是文本的原初意义;经学诠释学是为了传达"六经"的真理,这比还原"六经"的原初意义更为重要.诠释学对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应该仅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视域来研究中国诠释学,而应该从经学的诠释学传统来建构中国诠释学.从<左传>对<春秋>的历史性诠释及<易传>对<易经>的系统性诠释来评价,中国早期经学诠释学的形成,一开始即呈现为存在论的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学的诠释学."传"、"注"、"疏"、"笺"、"正义"、"章句"、"训"、"训纂"、"训诂"、"解诂"、"说"、"说义"、"微"与<易传>的"十翼"等,构成了中国经学诠释学的技艺学诠释方法论,但其中潜含着丰富的存在论的中国诠释学思想.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正是在儒家经典的历代诠释中生成.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形而 主题和本体论,由古希腊哲学家规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在发生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曹到批判而退出舞台。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哲学的基础。但是,重建形而上学必须以人及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和核心;东、西方哲学精神的融合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上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西方哲学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形而上学体现了一定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许多哲学家精神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而上学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难以立足,而康德通过自己开创的哲学革命,一举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统计地位,西方哲学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13.
面对20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主体性普遍沉沦,张承志以信仰对作家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做出了自身确认和价值坚守,其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心灵自性的呼唤在人本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形而上价值还原,但对现实常态的绝对超越与摒弃又最终使这种形而上的努力沦为单向的价值僭妄,并最终导致反抗的虚无。作为在时代变迁中自觉承担了"历史中间物"悲剧命运的作家个体,张承志的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意义无穷的。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中西文化大交汇与大碰撞背景下的科玄论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意义,尽管论战双方的哲学基础各有优劣,但他们都代表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哲学里光具有形而上学的意味。光的运用构成西方视觉艺术的基础,在西方艺术发展中,视觉艺术与形而上学在思维模式惊人的相似。西方的现代艺术是一种具有反思性特征的艺术,具有形而上学的特点。对视觉艺术的思维模式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西方的现代艺术及美学。  相似文献   

16.
漫谈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独特视角对魏晋玄学的社会根源、经济根源、理论渊源以及玄学的嬗变和消弭加以讨论。指出三玄、玄学与谈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该文还指出谈玄之风是魏晋时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相似文献   

17.
玄学作为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其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深刻影响了魏晋士人的思想观念与人生选择。使魏晋士人的仕途隐逸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杨国荣教授发表的“具体的形上学”三书,构建了当代哲学形上学的一个理论相态。这一理论体系既有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阐扬,也体现了哲学家从中西互动史思结合的角度创立哲学形上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9.
经验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由此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笔者持有与此完全相反的观点。文章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通过对“形而上学”本质的重新考察,进而深入挖掘其深刻的时代意义,从而呼唤新的“形而上学”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从阐释学视角论字幕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字幕翻译受到技术参数和文本因素的制约,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阐释学视角下,字幕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整个字幕翻译过程中,涉及译者选择原片时的信赖,以及阐释和再创原片时的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