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闽敏 《文教资料》2011,(12):23-24
孙惠芬的作品是以乡村和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她的许多作品描写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孙惠芬乡土小说主要展示了农民工的生存景观,以及乡村妇女的精神世界,既充满了同情,又富有一定的反省意识。  相似文献   

2.
孙惠芬的作品是以乡村和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她的许多作品都是描写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如《民工》、《吉宽的马车》等等。孙惠芬乡土小说主要展示了农民工的生存景观以及乡村妇女的精神世界,既充满了同情,又富有一定的反省意识。  相似文献   

3.
孙惠芬长篇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辽南的乡土世界,对乡土的书写是她一直所坚持着的创作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惠芬对于乡村的态度和小说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孙惠芬从以童真的视角去观察歇马山庄到以锋利的笔法解剖上塘村的改革变迁,呈现世纪之末到新世纪不同历史时期农村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灵困境,并将辽南乡土世界当作自身的精神归宿,深切地观照着它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4.
孙惠芬的早期作品中就表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她目前的作品中仍然明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孙惠芬特有的风格。董之林很早就注意到了孙惠芬小说的这一特点:她的散文化笔调与萧红类似,东北大地,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的都市小说作家中,王安忆是较早关注都市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作家之一。在多元化文学大潮的冲撞下,她坚决地抵制了鄙俗化,力图赋予平凡的日常生活以意义,以积极的价值理念去寻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欲望主体的个体生存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光彩。本篇以日常生活的欲望为切入点,探讨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在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流变轨迹及表现形态,以明证王安忆都市小说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孙惠芬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思想及艺术特点,认为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系列”小说用浪漫化的诉说展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表现了乡土中国文化转型的复杂性,以及农村乡土人格重构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孙惠芬的小说除了揭示农民“现代化”的渴望与觉醒外,更深入到切实的社会问题,即农民在“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生活与精神情感的苦难和困惑。  相似文献   

8.
孙惠芬的早期作品中就表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她目前的作品中仍然明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孙惠芬特有的风格。董之林很早就注意到了孙惠芬小说的这一特点:“她的散文化笔调与萧红类似,东北大地,尤其东北农村沉滞凝重的气氛都以她们细致委婉的女性笔触表达出来了,表现了她们的灵气,有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部分都市小说以极至的方式描写了当时的某些非常态和过度欲望的社会现象,并给它们的存在寻找着各种理由。本文从文本的角度分析了欲望化产生的现实客观原因以及背离人的精神价值的各种创作表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中有一类以表现现代人的欲望渴求为写作重点,其中以张欣、何顿为代表。张欣和何顿的小说都将现代都市中人的欲望作为表现题材。张欣的都市欲望小说会预设光明的结尾,而何顿的小说则对欲望失控的人物进行惩罚。这显示出他们对都市欲望的复杂态度。  相似文献   

11.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小说以欲望为主题,充分表现了欲望的巨大力量和人在面对欲望时的脆弱。欲望作为人的一个异化现象成为了人最大的异己力量,使人成为非人。德莱塞的很多小说都显示了他对欲望这种巨大异化力量的深刻见解和深入挖掘,从而从哲学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12.
从创造社全盛时期主要作家作品出发,对欲望言说进行梳理。仅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此时期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概括他们作品中的欲望言说的特点,揭示出他们三人由梦幻的欲望表露,到“一个人的战争”的情感宣泄,再到“上帝庇护下的善男信女”式的欲望对象建构呈现出线性特点。并总结形成自我认同下欲望言说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看《十月》     
本期头条是孙惠芬的《天窗》(中篇)。孙惠芬"新农村"语境下的悲剧叙事没有仅仅停留在苦难的层面上,而是呈现了农村纷繁复杂的生活脉象和农民的心理表征。鞠老二和小久子在大娘们家挖地下室被怀疑偷了几百块钱和一部手机,从而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在怀疑和被怀疑的境遇下,原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了,人物的心理逐渐变态、理智开始丧失、行动变得抓狂。小说的一个维度是悲剧的发生不  相似文献   

14.
余华文革小说以其独特的欲望视角,展示了时代氛围根底下人的欲望的深层动机,人性的优美在欲望化空间下悲剧式的生存现实,从而体现了余华对人性及历史的深层反思,对历史-现实序列非理性本质的反思,反映了余华更复杂深刻的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5.
欲望是后现代哲学与文学中的重要命题,是格非小说<欲望的旗帜>中的主题和核心,也是小说中人物自我发展和故事推进转变的原始动力.从现实层面、个体无意识层面和文化无意识层面解读<欲望的旗帜>中的欲望,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欲望对现实的腐蚀、对超我的解构以及对"父法"的消解,构成了当代文明在现实、人性和文化中的困境,充分体现了"废墟的溃败".  相似文献   

16.
小说《香水》既是一部关于气味的奇幻小说,又是揭示人类欲望的警示之作。主人公格雷诺耶身兼艺术家的感性和科学家的理性,但这在他身上并没有起到平衡作用,而是共同走向极端。文章通过考察格雷诺耶的欲望演变,以拉康"他者欲望"理论为依据,将格雷诺耶的个人欲望与同时代语境下"他者欲望"置于同一平面进行研究,揭示小说的悲剧性之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拉康的欲望理论出发,对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彼得·汉特克的小说《无欲的悲歌》中主人公"母亲"的命运进行了分析,说明"母亲"的一生是如何在"人的欲望"——包括主体和他人欲望——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自我消亡的。作为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母亲的一生都渴求着幸福,但现实生活的打击令她一次次受挫,最终在病痛的折磨下,她只能绝望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拉康认为,人的欲望是他人的欲望。笔者希望通过从欲望的视角剖析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从而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18.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旨在于大胆、真实地揭示人的欲望。丁玲深入人的意识深层,从欲望的生产机制方面,指出莎菲的欲望是由介体、主体、客体构成的三角欲望,以及这种欲望的虚妄性。作为莎菲的欲求对象,凌吉士身上充满着悖论色彩,成为小说意义的重要生产场所。其次,莎菲的焦虑、痛苦、失望等情感表现来源于欲望的矛盾性。并进一步暗示出风靡当时的个人主义本质上就是被“自主”幻觉掩盖着的三角欲望。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的小说始终贯穿着现实反省与道德批判对本能冲动的斗争与压抑.在现代伦理道德的影响下,他将欲望作为表现的对象,但传统意识的观照却又使他自觉到性的罪恶,通过隐讳、转移和忏悔三种方式,郁达夫的小说实现了对欲望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欲望中的精神悲剧——试论《欲望号街车》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欲望号街车》反映了深厚的生活本质,展示了人们精神上种种悲剧性存在,这包括女性在特定时代中的地位、命运、精神束缚;暗昧的理性所造成的精神悲剧;高雅、文明的精神与粗俗、蒙昧的精神的对立;丰富文雅的精神在现实中的异化;伦理道德下理性与欲望的冲突。该剧警示我们精神荒芜所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