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些学者仅从扬雄的道家思想或爱屈原的角度分析<反离骚>,须商榷.实际上,扬雄把人的行为目的和方法分开,对屈原行为方法不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应绝对不从俗,不用"以退为进"的策略,不识"时".此外,他又赞扬屈原爱国之情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这些观点为个体的自由发展拓展了空间,体现了扬雄思想中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2.
运用史比较的方法,论述了《红楼梦》与《史记》、《离骚》之关系。曹雪芹在开篇中即表明,《红楼梦》在创作动机、目的以及方法等方面受司马迁的影响很深。《红楼梦》对各种花(女性)的描写及其态度。与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都是主体对象化的结果,化符号的趋同,反映出对现实的怀疑与否定的思想。同时也寄托了作们的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文章钩沉了关于《离骚》创作年代的不同材料 ,提出了《离骚》创作于怀王三十年到顷襄王三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离骚》作为伟大爱国诗人的抒情长诗 ,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集中体现了屈原“内美”和“外美”的统一论的美学观点 ,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爱美、崇美、追求美好事物 ;二是向往远大崇高的美政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描述和分析了《离骚》在两汉成为经典的过程及原因,并进而指出《离骚》在很长时间里被尊为经典是其内在品质的结果,现在要想真正接近《离骚》或其他经典作品,我们有必要重温它们在古代被解释和评价的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离骚》是我国杰出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其特点主要有:丰富性、系统性、象征性、想象性。本文主要浅近地分析了《离骚》比兴的这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钩沉了关于《离骚》创作年代的不同材料,提出了《离骚》创作于怀王三十年到顷襄王三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离骚》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它精巧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离骚》的抒情结构主要体现在:“真境”与“幻境”的整体结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抒情艺术;《离骚》的抒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层层递进;贯穿全篇的对照手法;《离骚》在对照中抒情,在对照中表现真善美和假恶丑。  相似文献   

9.
屈原创作的《离骚》在语言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离骚》句式以杂言为主,参差错落,灵活自由,具抒情性;第二,《离骚》继承《诗经》比兴手法,风格瑰奇浪漫;第三,大量吸收楚地方言入诗,辞采丰富,语言华美,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10.
庄子、屈原在先秦文学史上“庄骚”并称,由于他们的人生态度,哲学思想不同.因而,即使受相同的文化影响,都对社会政治有清醒的认识,都是悲剧结局,但悲剧意识寄予在文本人、物身上是不一样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求宓妃、求简狄、求二姚;在《山鬼》中写了美丽的女性山神对“公子”的深深依恋与追求。本认为《离骚》的“求女”和《山鬼》的“恋爱”表现的都是诗人屈原在屡遭打击迫害之后,渴求得到志同道合的朝臣贤士的理解与支持,以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2.
虽博闻强识、才华出众,虽忧民爱国、兼涉内外,结果却见疑见疏见黜见迁,忧思幽愁,怀石沉江:这就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有主名"的诗人屈原令多少人扼腕唏嘘的一生。仅从《离骚》选文中看其心路历程、析其怨怼之由发现:其精神人格光辉熠熠,已然成为漫长历史河流中国人模塑理想人格的蓝本,沉淀为后人的一种文化心理基因。  相似文献   

13.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一首卓绝古今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由于创作时代久远,历史记载不明,表现手法独特,《离骚》中的不少问题,学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迟至今日难有定论。本择其要,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5.
文章辨析爱国主义内涵,剖析《离骚》中内含的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包括政治志向、崇高人格、感情世界与艺术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提出通过使爱国精神融入政治生活,汲取屈原政治智慧和品格;融入媒体传播,生动诠释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社会生活,彰显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本色等,实现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离骚》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抒情长诗,其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爱美,崇美,追求美好事物;二是向往远大崇高的美政理想。屈原的美学思想是从亲身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对战国末世现实社会长期观察的结果,与旧贵族势力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离骚》看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8.
尹光明  周莉 《学语文》2002,(1):36-37
古往今来,写失意表怨情的作品不胜枚举,却以《离骚》感人最深,影响最大。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诗人在表现自己的感情时像大海的波涛波澜起伏,震憾人心。诗的第一段,从开头到“乘骐骥以驰骋、来吾道夫先路”。这时诗人的情感处于高昂期。诗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有着积极的入世精神。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诗人的情感仍处在波动之中。诗人先是介绍了自己的出身:他是“帝高阳之苗裔”,且出生在一个良辰吉日,并根据出生时辰起一个“嘉名”。这样一个出身高贵且出生在良辰吉日的人,命运应该是不错的了,怎么会有忧愁呢?诗人的忧愁来自于他强烈的入世思想。在诗人看来,人的价值不能只是出身的高贵和个人修养与才能,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内美”与“修能”,而应“兼善天下”,把个人献身于社会,用自己的才能造福于社会。如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由于有这样一个愿望,诗人便有了忧患意识——“恐美人迟暮”——害怕自己即将老去,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希望趁着年轻,帮助楚王治理国家,“抚壮而弃秽,乘骐骥以驰骋”,改革形状,称霸天下。  相似文献   

19.
周琴  邓彩云  李玲 《现代语文》2009,(12):14-15
屈原是具有高尚人格的政治家。其代表作《离骚》表现出的政治道德、政治理想和政治行为,谱写了一曲人类美好政治品质的赞歌,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历史证明了屈原的不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逯钦立先生1957年出版的《屈原离骚简论》一书作了评述,介绍并肯定了书中 一些重要观点.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