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顺应理论的理论核心是: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指语言结构任何层次上的选择,因此顺应论要求译者的选择应顺应目标语的语言环境和语用对象。本文试从顺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对比《茶馆》的两个英译本。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鲁迅《野草》受夏目漱石《十夜梦》的影响,无论在心灵的展示和梦境的营造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上,两位作家及其散作品,都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共鸣和默契;但《野草》较之《十夜梦》,更显示出求索奋进的执和抗争精神,也体现出鲁迅和夏目漱石之间影响与超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观,译者的翻译行为是一系列动态的选择过程,译者的任务是顺应目标语读者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的结构特征,从而让其译作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林语堂有选择地编译了中国经典作品《论语》,其翻译行为顺应了当时目的语读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及语言特征,成功地实现了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4.
《落花生》是一篇散文名作,因其简单精当的语言、精致的布局及深远的旨趣而受到众多读者的赞美。本文以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论为理论依据,从语言结构、语境因素、动态顺应等方面举例对比赏析《落花生》及其两个英译本。从而进一步评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以顺应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进而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作。  相似文献   

5.
吴娜 《华章》2013,(15)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奇幻小说的顶峰艺术之作,对后继文学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两个不同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意在证实翻译是基于不同翻译目的,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的指导下,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顺应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即翻译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在顺应论框架下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因而能够指导对英译本的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6.
老舍作为一个享誉全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典型代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国内翻译界对于老舍作品的研究却相对较少。通过选取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即美国翻译家伊万·金(Evan King)的Rickshaw Boy和中国译者施晓菁的Camel Xiangzi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被用来对比剖析这两种英译版本。  相似文献   

7.
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小说的译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力求有效保留原作品的风格,同时兼顾了读者的文化心理,其英译本To Live在国内外受到了极高的认可度。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主要从词汇、句法和韵律三方面对白睿文《活着》的译作进行文体分析,分析其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论《野草》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诗集之一。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集中、以我为主、哲学意蕴深厚,全面反映了鲁迅心目中散文诗的特点。《野草》晦涩难懂,既是现实需要,又是艺术表现上的需要。同时,《野草》也反映了越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武洁  王玉峰  张晟 《学周刊C版》2014,(6):228-229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的称谓语在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做出的动态顺应,阐述了翻译过程也是译者语言选择、协商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的称谓语在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做出的动态顺应,阐述了翻译过程也是译者语言选择、协商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具有引人入胜的模糊美。其措词的“含糊”使之语言含蓄而又耐人寻味,象征手法的运用及时空背景的模糊使散文暧昧,朦胧,空灵,玄远,意象的模糊又使散文的意象内涵具有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都使《野草》呈现出模糊美的特征。作者追求模糊美既是内因的需要又有外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晓亮 《考试周刊》2012,(47):22-23
在翻译中既做到形似又做到神似并非易事。朱纯深先生在英译文《荷塘月色》中运用了许多常见且灵活度很高,富于表现力的小词,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及修辞手法,在整体效果上追求原文所体现的意境和美感,力求做到与朱自清先生的原文最大限度地近似,从而再现了原文清新自然的风格。本文通过归纳总结中西方代表性的翻译标准理论,并以此视角分析朱纯深先生《荷塘月色》的英译文,阐述译文在各个层面上如何合乎翻译标准,最终成功再现原文内容、形式和风格,旨在对翻译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但丁都是本民族最伟大的作家。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但在精神上却具有一致性。《野草》与《神曲》是他们的忧愤之作,凝聚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抗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在审美意象的使用上,鲁迅与郭沫若是有差异的,本文以他们最具个性表达的《野草》与《女神。为例做了比较,鲁迅笔下的审美意象呈冷色调、细微精警、多象征性意象;郭沫若笔下的审美意象较为热烈、大气磅礴、多自然意象。审美意象的差异实际上是创作风格、审美趣味不同的延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顺应论的核心观点——选择观为切入点,分析马尔克斯的名作《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英西译本,从不同角度阐释翻译的动态选择过程,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利用语料库常用检索软件WordSmith和词频统计软件WordFrequency Text Profiler来考察《我的童年》两英译文的风格特征。结果表明《我的童年》两英译文风格在用词变化和句子的复杂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用词难度和最常用词的使用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成功的英汉字幕翻译为好菜坞电影《功夫熊猫》带来了可观的中国票房。文章以国语配音版《功夫熊猫》为例,以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视角。根据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从语音顺应、词汇顺应、句法顺应、语体顺应和文化顺应五个方面探讨《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对其中二些译文提出了笔者的译文,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8.
鲁迅曾经深入接触过克尔凯郭尔、尼采等存在主义先行者的理论和思想,他个人独特、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又和存在主义有着非常明显的相同或类似。因此,在《野草》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存在主义特质,它主要表现为荒诞的生存世界、人生是痛苦的、生与死的纠葛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影视作品的国际化传播离不开优秀的电影字幕翻译.语言顺应论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字幕译者的理念和策略.为探究该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疯狂原始人2》的官方译本为例,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顺应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在语言顺应论指导下,译者可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两方面的顺应中,采取音译、归化、转换、语序调整、增译等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影片对目标语观众的顺应达到最佳程度.  相似文献   

20.
周娟丽 《考试周刊》2011,(51):20-21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选择要顺应于语境,翻译活动尤其如此,译者要顺应于源语和目的语双方相关的语境因素,译者本身的因素也构成了译者顺应的语境因素之一。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对比,顺应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译者翻译时策略和词语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