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7月8日,辽宁省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全省上千万军民同凶虐的洪水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取得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我作为参与报道这次突发性重大事件的年轻记者,也得到一次很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在两次采访中,我共写了(含与别人合写)六篇消息、四篇通讯、四篇言论,做了一点工作,被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参加这次抗洪报道,我体会到,记者要有一种“豁出去”的自我牺牲精神。接受这项任务同接受去前方报道打仗任务差不多,紧急出动,无条件地上。去年8月22日,在全省抗洪全面紧张的时候,省内三大河流之一的太子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抗洪救灾斗争的需要,省电台领导及时作出了总体部署,各编播部门从自身特点出发,及时调整节目结构,积极行动,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抗洪救灾斗争.自抗洪救灾开始到7月31日,全台共播出抗洪救灾报道2070篇。其中驻各市19名记者发稿325篇,新闻部9次派记者深入抗洪第一线,采写147篇,含带音响的20篇。《全省新闻联播》、《新闻纵  相似文献   

3.
7月31至8月12日,我奉命到广州军区某部进行抗洪救灾报道,共采写稿件6篇,除一篇通讯在二版刊用外,其它均在一版刊出,取得了没有想到的效果。作为一名新记者,回想此次采访的经历,便有许多感想涌上心头,不成熟却颇真诚。一、肩负责任登上离家的客船可以说,这次报道任务来得太突然。7月29日,我刚从海南军区部队采访回家,并买好了8月3日赴大连参加记者部“第三期学《邓选》读书班”的机票。长时间未与家人团聚,准备利用难得的大礼拜天与家人事享天伦之乐。哪知,30日突然接到通知:立即赴广西贵港进行抗洪救灾报道。撂下电话,我一度…  相似文献   

4.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长江全流域和嫩江、松花江发生大面积洪灾,千百万军民奋起抗洪,写下了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作为这次抗洪救灾的突击队,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投入41万多兵力,成为自渡江战役以来我军在沿江地区用兵最多的一次;与之相适应,作为军委机关报的解放军报,在这次抗洪救灾宣传中,无论投入的编辑记者力量,还是拿出的版面、宣传的规模,都创下了战役性宣传的纪录。据初步统计,从6月20日至9月中旬,军报已发表有关抗洪救灾的各类稿件3000多篇、图片500多幅,推出抗洪专版100多个,  相似文献   

5.
1997年底,中共黑龙江省委《党的生活》杂志为配合省委提出的“抓住第二次机遇、搞好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组织了一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报道记者大行动”,并从1998年第1期开始,以系列报道的形式隆重推出。我采写的新闻述评《让劳动者真正当家做主》作为首篇报道发表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活动结束后,这篇报道被评为唯一的一篇优秀文章一等奖。 通过对这次采写实践的回顾,我有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长江全流域和嫩江、松花江发生大面积洪灾,千百万军民奋起抗洪,写下了感天泣地的壮丽篇章。作为这次抗洪救灾的突击队,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投入30多万兵力,成为自渡江战役以来我军在沿江地区用兵最多的一次;与之相适应,作为军委机关报的解放军报,在这次抗洪救灾宣传中,无论就投入的编辑记者力量,还是就拿出的版面、宣传的规模而言,都创下了战役性宣传的纪录。据初步统计,从6月20日到9月中旬,军报已发表有关抗洪救灾的各类稿件3000多篇、图片500多幅,推出抗洪专版100多个,合计使用版面200多个,其中许多报…  相似文献   

7.
今年夏季,江苏省遭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省党政军民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奋起抗洪救灾,新华日报进行了集中突出的报道。报道规模之大,时效之快,新闻性之强,信息量之丰富,社会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抗洪救灾报道,涉及到工业、农业、财贸、交通运输、经济建设事业和经济生活,是一次集中突出的经济报道,是改进经济报道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送上门的线索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春天的花朵,使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这就是报道拐卖儿童的问题。这次采访的最后成果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失落的小太阳——拐卖儿童纪实》一书。这次采访的起因还是早在1989年间,我采写了一篇拐卖妇女的报道发表在《中国妇女报》上,这篇报道发表后,却引一些被拐卖儿  相似文献   

9.
这次人大和政协会议有一位“场外记者”——北京晚报的张沪,她虽然没有拿到大会的记者证,却全心全意地想把大会报道好。由于记者名额有限,这次北京晚报没有派记者参加大会报道。张沪主动向报社领导提出:首都人民很关心这次大会,我们虽然进不了会场,也要想办法尽可能多搞一点报道。在短短十几天里,她采写、组织了十二篇与大会有关的报道,包括: 采写消息四篇:《吴波谈让贤》、《徐向前谈不兼任副总理》、《杨尚昆、杨静仁谈不辜负人民委托》、《郭维彬成为王光美家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前线北京记者事迹报告会,有7位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他们介绍了参加抗洪救灾宣传报道工作的体会、感受,他们的发言使我很受教育。在这之前,我仔细地读了《北京日报》刊发的长篇报道《抗洪前线的北京记者》,也看过一些新闻单位内部简报介绍的情况,更看过一大批从抗洪前线发回的报道,我深深地为我们的记者在关键时刻,冲得上、挺得住、打得响、干得好的出色表现所感动。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市委宣传部向从抗洪抢险宣传报道前线回来的记者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也向所有为抗洪救灾宣传报道作出  相似文献   

11.
6月下旬以来,江苏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给江苏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灾情就是命令,省属各新闻单位把搞好抗洪救灾的宣传报道,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除了大幅度地增加抗洪救灾的报道量以外,还纷纷组织抗洪救灾报道组深入基层,进行现场采访。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抽出一批编辑和驻市记者一起,组织太湖地区、里下河地区、长江沿岸和淮阴洪泽湖等四个采访组,有60余位记者编辑,日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夏,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江苏。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成了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关注的媒体。在抗洪救灾的系列报道《灾区纪行》中,人们熟悉了一位记者的名字,他在一个月的跋涉里,采访了14个县,见报稿件达28篇,其中20篇报道的是乡以下的村组。 1994年夏,大旱困扰着素以“水乡”著称的江苏。还是这位记者,使人们透过他那一篇篇来自灾区的报道,看到了这片焦黄的土地上的绿色希望。 之后,在今年春节前夕的喜庆气氛中,他又率领记者下灾区实地采访,写下了三组九篇现场目击式系列报道。这一篇篇体现党报密切联系群众光荣传统的稿件,使江苏人民产生了“每逢佳节倍思贫”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3.
’98抗洪给了我一次生死考验和重新锻造的机会,长时间沉在抗洪救灾一线,我先后从长江支流信江和鄱阳湖区发回电视报道五十余篇,写出不少心得。一、不到一线难出鲜活的情景新闻从6月中旬的信江流域山洪暴发到9月中旬鄱阳湖水位回落,我在险情灾情严重的波阳、余干、弋阳、横峰等县往返奔波了两个多月,其中驻扎在灾区采访45天,可以说,每到一个现场,都历尽艰辛,吃够苦头。洪水吞噬了田园村庄,冲毁了道路桥梁,无疑也给我们记者进入现场造成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前线军民在与洪魔殊死搏斗,作为一个党员记者,我更没有任何理…  相似文献   

14.
怎样在国内新闻报道中进行批评?“新闻业务”活叶版上曾经展开了一场讨论,先后发表的文章将近三十篇,现在这个讨论还没有结束。这次总社农村记者会议上也把批评性的报道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研究,有几位记者讲述了自己采写批评稿件的经验,讲得很好。这里,我想扼要地谈谈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其中可能涉及同志们争论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记者要想从分析逐日的工作中获得经验和教益,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日记或工作日志上对承担过的各种任务作笔记。从一份记载忠实的工作日志上,你可以知道自己干了多少工作,以及为此花费了多少时间。精确的时间观念在新闻业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你本人写的私人工作日志能够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填写工作日志,可以按自己的意图尽量简要些,只登录一些基本情况,比如:你何时接受任务的,何时完成工作,和谁打了交道,并且记下他的电话号码以备今后查考。根据我自己的工作日志的记载,我可以重新描述出我当早班记者的那些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的忙碌情况。比如,其中有一天我写了这四篇报道,这四篇赶写的报道,每一篇都说明了新闻业的特点是处在压力下进行工作,要考虑规定的截稿时间。下面我谈谈这四篇报道的采写情况。  相似文献   

16.
11月5日至16日,我有幸随山东代表团一起赴京,参加了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作为这次必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盛会的目击者和参与报道者,我体会到做一名合格记者的辛苦与不易,更感受到如期完成报道任务的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17.
《河北农民报》在今年抗洪救灾报道中的6篇致父老乡亲的评论文章(见今年8月份的《河北农民报》),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作为这个报总编辑的我,处理言论不是内行,所以只能谈谈我的实践。 我认为,任何一篇言论,首先必须做到是有感而发的。报纸上的言论是集中体现办报人的思想的,所以,言论本身不管是编辑部  相似文献   

18.
这次我是第二次为《新闻记者》写稿,我拖了很久,因为从伊拉克回来之后我到了北京,每天都在为了“非典”新闻和专题片忙着,所以这篇稿子拖了又拖。我想,对于我在这场战争里面的报道内容以及我在这场战争里面经历的东西,很多人已经从别的媒体中看到了很多。我想,既然是为一本专业的杂志写东西,不如写一些我觉得和记者有点关系的东西。这次去巴格达,首先我没有想到的是会引发关于是不是应该去巴格达的问题。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到第一现场进行报道是自己的职责,也是一个传媒机构的职责。有的人说,一个传媒机构不应该为了自己能够有独家新闻而不顾…  相似文献   

19.
“2·24”巴楚—伽狮大地震已经过去4个多月了,在这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新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中,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先后采写各类题材稿件116篇,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了“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作为这次抗震救灾报道前线组的负责人,我从10个方面总结这次报道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谌贻照 《中国记者》2022,(11):72-73
<正>每一位记者,都有很多次让自己一生难忘的采访经历。而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柳州融水突围记》的整个采访经历,是让我最难忘的一次。这次采访,不仅是对我这名老记者所具“四力”的全面考验,也是自己作为党报一线记者,在全媒体时代实现从传统媒体人向全媒体报道者成功转型的实战历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