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马鲜花广场中央竖着一座庄严的纪念碑。碑的上端是布鲁诺的全身铜像,他身披中世纪服装,双眼炯炯有神,坚定地凝视着远方。纪念碑的大理方基座上面刻着:“献给在此被活焚的布鲁诺,是他发现了世纪。”乔尔丹诺·布鲁诺(154-160)是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这样~位学者,教皇为何非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布鲁诺早年家境贫穷,进过修道院,当过僧侣,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虔诚的僧侣,而是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异端”。布鲁诺热爱真理、崇尚科学,不甘心受罗马教廷蒙昧王义的愚弄,自欺欺人。他把经院哲学…  相似文献   

2.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于清顺治三年冬(1646年12月,一说即1647年1月)起兵,树起背父抗清的义旗,成为一生光辉事业的起点。他在何处起兵呢?好多史书都明确地记载是在闽粤之交的南澳岛。但是,陈碧笙同志发表于一九七八年第八期《历史研究》的《一六四六年郑成功海上  相似文献   

3.
成吉思汗这个名字已为全世界所知晓,然而,当国外大量出版着关于他的书籍、刊物,拍摄着他的电影之时,这个名字在蒙古却被遗忘了许多年。人们以“成吉思汗”的名字生产火柴,开办饭店,办摇滚乐团等,只要不是懒汉,都发了财赚了大把的美元、英镑、马克和克朗等。围绕这个名字的争执,不仅关涉他在建立统一的蒙古帝国中的作用,也牵及了他的战斗生涯。总之,有关他的讨论还在进行,学者们总是希图掀开他生活中尚不为人知的章节。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最叫人感兴趣和最隐秘的一个问题,也是激动着许多历史学家的一个问题——成吉思汗的葬地究竟在何处。  相似文献   

4.
武瑛娟 《小读者》2011,(4):61-61
这天早上,智多多泡在夏威夷著名酒店的浴缸里.边洗浴边思考问题。洗完后,他拔掉浴缸里的橡木塞.看着带着蒸汽的水由左向右打着旋儿缓缓下降。  相似文献   

5.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哥白尼和布鲁诺。这不仅在于他们的成就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更在于他们的科学成就以客观事实冲破了千百年来宗教神学对人类思想的禁锢和束缚。  相似文献   

6.
巴格达当地时间2003年12月14日下午3点,驻伊拉克美军在巴格达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宣布萨达姆被捕的消息,并证实,萨达姆目前正在联军的严密看管之下。当美国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事务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保罗·布雷默在新闻发布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44页在评价《中法新约》的影响时写道 :“通过这个条约 ,法国达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 ,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并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但又在第 45页布置了这么一道练习题 :“《中法新约》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 ?为什么说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正文明白写着《中法新约》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而练习又要求学生说明是怎么进一步打开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确实令人难解。孰是孰非 ?中国的西南门户究竟被打开于何时 ?这成为我们订正课本的关键问题。历史的真实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制造中国边疆危机的时候 ,英…  相似文献   

8.
门在何处?     
从本期始,我们将连续刊发深受大家景仰的于漪老师的从教故事。在我们向于老师约稿时,于老师反复强调:“我很平凡,我所能讲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又本真的故事。”简短的话语,让我们领略到了著名语文教育家的谦逊,也使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成功,就孕育在平凡之中。我们深信,这些平凡的故事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文学研究”将被引向何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化研究这个方法普遍流行以来,经历了巨大的转向。文学性在跨学科研究中实际上处在完全被消解的境地,这在近年来的国家社科课题立项中表现得更加醒目。数据显示,文学性已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面临危机,这直接导致研究者对文学人性论的漠然。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5,(6)
书名:《布鲁诺与布茨》作者:[加]戈登·科曼著吕明顾尔石译出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内容简介:“当代世界第一少年幽默经典”。作者写作此书时仅有十二岁。写的是在加拿大的一所男校校园——麦克唐纳男校和对面马路上——斯克林麦杰女校之间发生的故事。布鲁诺和布茨是书中的主人公,他们历经了拯救挂在树上的孩子、拯救自己的校园、为学校兴建游泳池、赶跑师生深深讨厌的教师等妙趣横生的事件。  相似文献   

11.
1600年,罗马。春天临近了。 宗教裁判所的囚房。几个穿着红色、黑色或白色长袍的人围在一条板凳四周。板凳上捆着一个头发又长又脏、胡子像野草、衣服破成一片片的人。在他脚下,有一锅热腾腾的油,一个穿黑衣服的人把油一勺勺地泼到他的脚上,每泼一下,他就抽搐一下。 布鲁诺昏迷过去了,到晚上,他才醒过来,脚上像有几千把刀在剜割着。 “不,我不反悔!”他轻轻地、坚定地说,“哪怕像塞尔维特一样被他们烧死。我认为胜利是可以得到的,而且要勇敢地为它奋斗。”  相似文献   

12.
施俭 《语文知识》2003,(9):39-39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失街亭》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这句话先说需屯兵街亭之“右”,后说让魏延屯兵街亭之“后”,这“右”与“后”是否指街亭的同一个方  相似文献   

13.
杨霞  陈舟游 《中国教师》2011,(16):58-59
<正>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学生从道德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连贯的过程。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认识道德概念。经过德育使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判断是非、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这种人既能够理解道德的普遍又能够实践道德的生活"。[1]"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必须将视野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感受、积累,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见识,扩大积累,将作文教学之根植于“天人合”、“人人合”、人文合”之中。“天人合”要求我们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地认识自然,在深入领会宇宙一切生物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中去实现天人互启与天人相依,在“互启”与“相依”中,提升做人的境界,获得作文的灵感和素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严厉地指出传统教育的弱点:“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始起,我们就在他们面前关闭了通向大自然迷人世界的大门,他们不能倾听小溪流水的淙淙声,不能倾听春日…  相似文献   

15.
各行各业和各阶层的人都各有居所,住的地方名称填在空位上。名称相异。试试你所认识的词汇把下列人士居1 .A Red Indian livesina—2 .A eonviCt lives ina3 .A man lives ina4 .A soldierlivesina_5 .Anambassadorlives一in an6,A eonsullives ina‘‘7,A noble livesina8.A monk lives ina-9.A worker lives ina10‘Astudentlives ina他们住在何处?@Jefferson~~…  相似文献   

16.
清凉何处来?     
正游完泳,奇奇回到家,迎接他的还有从乡下来的奶奶。这下好了,一老一少正为"哪种风更清凉"各抒己见呢!打开房门,奇奇没有感受到平时的"冰火两重天",问:"我们家不是有空调吗?奶奶你怎么不开呀!"奶奶笑了,进屋拿了一把大大的圆蒲扇交给他:"刚才停电了,还没恢复供电呢!给你,热了就用扇子扇风。"奇奇可没玩过这样的扇子,拿着左看右看,发现它居  相似文献   

17.
何处起风尘?     
网络不过“教师节”一年一度的教师节,竟然成了教育网站上最平静的节日,相关帖子少,响应者更是寥寥。导致教师节倍受冷落的原因一方面是刚刚开学,老师们还为“开门八件事”(备课,座位,学生干部落实,第一次班会等等)忙得不亦乐乎,没有精力来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另一方面,也许是由于一些教育问题依然存在,教师的生存压力也因为高考、中考与教师下岗等因素而逐日增加,因而对于这样一个形式意义上的节日,老师们并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也是很可以理解的。“南京之痛”,是素质教育之痛,还是高考之痛? 自从南京高考失利后,“南京之痛”几个月来一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未经冷冻的奶制品和剩饭菜等很快就变质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现代科学对此已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有微生物的缘故。微生物又是从何而来的呢?1674年,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在雨水、牙垢中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由于当时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不很充分,竟出现了一种说法: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可以从无生命物质中自然产生……微生物能不能自然产生?科学界的争论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1860~1862年间,为了否定“自然发生说”,法国微生物学的奠基者巴斯德(Louis Pasteur,1…  相似文献   

19.
冬天在何处?     
我很喜欢冬天。我向往在电视的旅游节目里介绍的欧洲:恬静的小村庄。白雪皑皑的世界,在家里点燃个小火炉,自己坐在摇摇椅上,旁边有咖啡、热巧克力什么的,  相似文献   

20.
何处有障碍?     
在一次地震中,山洪爆发,一块巨石轰然滚落,正好堵在山脚下小镇子的当街口,比房屋还高。人们不喜欢这块巨石,觉得它挡道,合计着要移走它。但是,巨石实在太大太重,几十名壮汉齐心协力干,也动它不得。有一天,一位和尚云游至此,看样子是位身怀绝技的高僧。人们向他请教移石之法,高僧看着巨石,摇头不语。人们很失望地走了。但是,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巨石上出现了两行字,想是斧凿雕刻的:横写大字———镇街之宝;竖写小字———何处有障碍。那字刻得漂亮,笔力雄劲,气势非凡,加上巨石这个载体,更显得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渐渐地,没人再想移开这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