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义学教育是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得到逐步发展,并且呈现出以官办为主、空间分布广泛、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存在阶段性波折、在特定的教育目的下有着特定的教学内容等特征。清代清水江流域义学教育的发展对清水江流域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清代苏州府学及所属县学,历史悠久,官方重视,办学条件较好,作育人材,导引士风,成就显著,于培养崇文尚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多所贡献.但科目偏狭,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积弊难纠,完全成为科举之附庸.随着近代社会进步及教育体制的变革,旧式官学教育体系终告瓦解.  相似文献   

3.
从已发掘的契约文书、碑刻资料来看,清水江下游地区油茶林的开发与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油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清代以来对清水江下游地区油茶林的开发主要表现在茶籽、茶油及油茶林的商品化,油茶承载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人们对油荼林的保护十分重视.清水江下游地区油茶林的开发与保护可为新时期清水江流域乃至贵州其他地区油茶林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乌江下游民族地区清代书院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政府对乌江下游民族地区书院的严格控制,地方官吏对书院创设、人事、教学、经费诸方面的严加管理.最终导致该地区书院的特质消失殆尽,不得不改为中小学堂。探讨这一地区清代书院的管理,有助于深入研究乌江流域乃至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5.
清代新疆地区蒙古官学的沿革,主要表现在:首先,随着托忒字的创制、普及和推广,托忒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在京师开办了专门学校。其次,八旗蒙古官学的发展,为当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伊犁、塔尔巴哈台、科布多地区的蒙古官学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了几大亮点。第四,当地官员为蒙古官学的发展,做了很多实事。第五,新疆地区的蒙古官学在满、蒙、汉、俄等多语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之,清代新疆地区蒙古官学的规模、层次和办学水平都达到了领先的程度,在蒙古族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清代湖南地区有地方官学藏书近90处。藏书来源主要是明代官学藏书遗存、颁赐书籍、购置、接受捐赠、地方自刻等。地方官学藏书提供了生员教材,为官员施政提供了参考,保存了历朝上谕、地方献等,对于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代官学教师的选拔方式沿承明代,但也有不同,其中通过捐纳的方式选拔官学教师是典型的表现。捐纳官学教师这一独特的教师选拔方式是清代文官捐纳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对于清代中央和地方官学教师的构成、质量与职业声望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元代在教育政策方面所作的调整,地方官、文人儒士等各阶层人士的主持和参与,都促进了安徽地区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官学的校舍、图书资料等设施和硬件建设得到改善;学田得到收复或增置,办学经费筹措顺利,学校运转正常;地方官学教育体系日渐完善。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境内一些地区科举和文风的兴盛以及城乡社会风气的淳雅。  相似文献   

9.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清代清水江流域属于森林火灾频繁地区,清水江流域地区诸县县志对火灾事故都有记载。官方和民间采取多元措施积极应对火灾,当地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因火灾损坏的公众设施重建,清水江流域地区还通过制定契约制度预防火灾,以保护山林。  相似文献   

10.
唐前期,太湖地区朔县乡学校绝大多数没有如唐兴学诏令和《唐六典》中规定的那样建立起来。但在中唐时期,主要是代宗大历年间,在该地区却出现了“崇儒兴学”的活跃景象。“学”因“崇儒”而兴,主要原因在于:唐王朝在安史乱后将“崇儒兴学”作为稳定江南地区统治秩序的一项战略举措;以李栖筠为首的一批官僚士大夫亦通过“兴学”来“兴先王之道”,达到纠科举选官之弊的目的。代宗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办学又趋于沉寂。大湖地区官学教育以通经习礼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道德教化为其社会功能,以实现“兴先王之道”、天下大治为最终目的,“崇儒兴学”则是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清代公文制度的内容,涉及文体运用、写作态度、抬头、避讳、缮写、用印、装订等撰写制度,进本时间、驿递规定、时限要求、递交方式、电信应用等传递制度,题本票签,限期办文、发抄遵行等收办制度,六科封驳、稽察注销、收贮存档等封置制度,以及涉及公文处理全过程的保密制度等。清代公文制度是在明代公文处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保持了明代公文处理的基本精神,但它较明代更为繁琐和严格。清代公文制度体现了封建社会公文制度的最后辉煌。  相似文献   

12.
明代辽东地区确立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儒学教育体系。清代该地为盛京将军辖区,其教育因袭明制,但又区别于前代衣同期关内地区。清朝进行新式教育改革前,其龙兴之地盛京地区的满汉教育均得到充分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史料,介绍清代前、中期盛京地区的教育结构及内容,展现满汉教育发展的具体状况,以期有利于清代东北教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教育政策的制定围绕特定的教育宗旨,教育宗旨的提出反映特定的社会环境。清末,中国边疆危机严重,领土不断遭蚕食,西方社会思潮伴随列强的坚船利炮一并冲击着传统的东方社会。面对内忧外困的社会危局,教育革新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共识。在清政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及相关政策指导,奉天近代教育迅速发展。但各种文献中关于奉天教育变革的具体过程记述较略。本文通过介绍奉天海城地区近代教育变革的具体过程,分析政府教育政策对地方教育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汤斌是清代勤政爱民、刚正廉洁的名臣。他兴利除弊,为民造福;同时毁淫祠,兴社学,挽颓风,厚习俗,民风为之一变。他选择任能,大力整治吏风。他严于律己,自奉俭约。他的学问人品为同代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5.
清水江流域的河道运输起源很早,明清时期是一个鼎盛时期。许多港口兴建,如锦屏港、剑河港、瓮洞港、远口港。这些港口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的发展。运输的物资也从单一的贡赋运输变成更加丰富的商品运输,其中最主要的是木材运输。木材交易有着自己的交易规则,当江制度和江步制度都是具有很强烈的地方特色,成为当地木材交易的一个习惯法。河道运输的运输价格以木材运输为典型,决定其运输价格的主要因素是运输距离与运输物资的数量。清水江河道运输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了解其发展的过程可以窥探出该地区人民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16.
清朝疆域辽阔,统治者在对边疆进行经营管理时,非常自觉地通过官方修史来表达自己的边疆观念。其表现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官方修史把边疆的各种变化及时写进史书,以昭“天下一统”的疆域观念,不断强化人们的国家版图意识。二是着力记述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祖国边疆统一。三是记载统治者对于边疆问题的忧患意识,及时总结安定边疆的经验,警醒人们注意防范边疆危机。把史书编纂与王朝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官方史籍的修纂,记载国家疆界,强化国家一统,借修史表达统治者的边疆意志和利益要求,是清代官方史学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政府非常重视盐官的设置。尽管长芦盐区的产量、盐课收入不如两淮,但也是清代非常重要的盐区,因此对长芦盐官的选拔和任用、考核和奖惩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滇东北地区(昭通地区、曲靖地区、昆明市的东川区及寻甸县)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清王朝在这一地区大力兴办书院、义学,培养了很多本地人才,改变了这一地区的风俗习惯,提高了昭通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边疆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推动了昭通地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本地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