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人性的培育。完整的人性结构既包括人性的静态结构,也包括动态的人性进化能力;健全的人性结构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人性结构的培育不能通过概论型的课程实现,需要经典文本精读。经典不在于多,而在于和人性结构精确对应。通过经典精读,探索研读方法,进行现代诠释,积蕴阅读体验,感受历史理性,传承人类精神,积淀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实现通识教育最有效的途径。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阅读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阅读提升职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每个大学生都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具体情况恰当地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学习方法,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以拓宽和发展自己的学业。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的力量来自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文学经典凝聚了一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文学经典进入通识教育是以感性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思想对话。文学经典进入大学通识课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能够在传承文化、塑造人格、涵养智慧等方面为大学通识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以"共通感"为切入点,强调通识教育的意义就是把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在一起,通过对具有普遍性知识的共同关注而建立一种共通感,以缓解专业教育造成的孤立主义困境。赫钦斯、施特劳斯、布卢姆等提出以阅读经典这一出色的老办法,以走向某种普遍性,实现人与人、过去与现在的理解和交流。因此,经典阅读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可能路径,提供了人与人、我们与人类以往的最佳思维联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6.
经典阅读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通识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既要求通过课堂教学揭示经典文本所展现的传统世界,又要求以教师讲授和小组主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由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引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波伏娃的《第二性》体现了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是以经典教育为核心的教育,通识教育是终身经典教育在大学教育里的一环。通识教育既须着重"崇德返本"的经典,又须着重"穷智见德"的经典。实施通识教育唯一的出路是向下扎根,向上延伸。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如何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育人问题。作者通过多年法律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创新育人教育方法---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探索在法律专业教育的同时,启迪学生的人文思想、培育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重塑大学精神,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是一种以公民培养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一个好公民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实践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职责.经典阅读作为通识教育,既需要激活古典文本的生活世界,又要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使传统问题成为自己切身的问题.由此,使作为公民的学生既有基本的阅读思考能力,又能思考现代中国社会的处境与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作为通识教育的经典阅读的最好例子.  相似文献   

10.
师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教师,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范式已经被许多高校所接受,成为在高校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范式。如今,社会的发展对教师以及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师范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过改革师范院校现有招生模式、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建立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等途径,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师范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需要在行动和反思中持续创造和成熟。如果说通识教育是教师指向学生的教育活动,那么通识学习则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经由学生的通识学习,通识教育严密与完美的设计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效果都大打折扣。阻碍通识学习的障碍是专业主义和功利主义,促进通识学习需要教师开放心灵,需要适度空去学生的专业束缚。通识教育本质中蕴含着重要的元素就是选择,包括学生在未来人生中的不断选择和当下教育中的选择,这意味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家高等教育系统需要持续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12.
经典名著阅读的核心理念是永恒主义教育理念,该理念与通识教育有诸多契合之处。通识教育的内涵强调非专业性、非职业性、培养整全的人;通识教育的核心原则是基本性与精深性相结合,也正契合永恒主义教育理念的精髓。因此,大学教育需要确立经典名著阅读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阐述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人文精神,着重说明中国文化经典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和意义。将文化经典作为大学通识课程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置符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的经典课程;做好经典导读环节,鼓励开展多样化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鼓励教师学习深造;完善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四条措施来促进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叙述通识教育在中国实施的过程,指出它是中国高等教育为摆脱计划经济时代过分专业化教育的束缚、面向社会、适应经济体制转轨而推行的一种改革。1995年起在全国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推动了这一改革进程,而国外的博雅教育和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促进了通识教育在大陆的实施。作者认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做人和做事的正确态度与能力,实施通识教育的主渠道是开设通识课程。作者阐述了开设通识课程的原则、要求、做法以及教师的条件,叙述了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以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培养为目标,以知识整合为特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旅游教育以培养高级旅游人才为己任,旅游学的学科特点、旅游行业特点以及社会发展都呼唤高等旅游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建构适合旅游专业实际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旅游专业教育的关系、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大学教育实践。但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实施通识教育,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认为,可以通过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途径实施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对于教师教育专业来讲,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生成知识、自我更新、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个人的最高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走出"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等同于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等同于泛泛的知识教育"的误区.开展通识教育,至少要考虑"学校、教师、社会和学生"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直接影响其教育效果;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前后是交叉包容.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专业下的通识教育,做到"一个学会一个精通":学会学习,精通专业.学会学习是大学的共同文化教育,精通专业就是表现出的个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18.
2007年7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是近年来关于通识教育讨论的理论深化和推广实践。这次讲习班的课程设置将学术思想探讨中对"古今中西之争"的关注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强调将教育当作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来思考和发展。讲习班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重点,以核心课程推动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引导学员进入对文化实质问题的理解和讨论,从而在更根本上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教师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选课存在功利倾向等问题。解决教师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问题可从提高认识、调整课程结构、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多种方式解决师资队伍问题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的挑战与因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通识教育中的经典教育,在理论上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因为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多半是经典作者亲身体验的心路历程的表述。对于21世纪大学生的心灵而言,对经典的理解就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当今大学生与历史上经典作者之身体的社会文化特质而导致的"体知"经验难以沟通或传承。二是经典作者经由"体知"所得的"分殊"如何提炼而为"理一"。本人认为,首先是经典教育的教学应"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其次是以戏剧的方式,重现经典的思想世界与人物的行谊,使大学生经由读经而"神入"经典人物的心路历程,再进而经由表演而"体知"经典人物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