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别上级领导的“名位心理”。新闻媒介要报道会议,要看会议质量及其新闻价值。但是有少数领导同志关心的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银屏上有影”。有位县领导,不论大会小会、业务会,工作会,只要他到会讲话,即使插话,县广播电台也必须冠之“重要讲话”放在“头条”作“重头报道”。有一次,县广播电台只在新闻最后提了一句“×××也在会上讲了话”,就很不高兴。第二天一上班,便把宣传部长、广播电视局长、电台台长找去,追查原因。有这种心理的领导同志,要跳出“个人”圈子,从会议目的、社会效益、群众心理、群众利益出发,支持和理解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新闻媒介,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会议新闻真可谓是多。它的效果如何,大家大概都有同感。说穿了,现在我们听到的有些“会议新闻”不能称其为新闻,只是简单的,格式化会议报道而已。从文字上看,就是:“什么时候什么会议在什么地方召开,哪些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谁主持,哪位领导在会上作了什  相似文献   

3.
1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一条消息:《福建省党政领导支持新闻改革领导人活动一般只发标题新闻》。省委书记宋德福等领导提出,新闻媒体要眼睛向下,多报道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内容。福建日报社一位领导同志说,办党报最难处理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大概在党报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感受,长篇的会议报道,将本来是只应该让与会人员了解掌握就可以了的“小众”传播内容变成大众传播,而由于和群众利益关切度低,大众读者又不感兴趣。在个别领导干部那里,新闻报道的版面、字号、篇幅成了政治待遇。对这样的“新闻”受众不感兴趣是必然的。我们和…  相似文献   

4.
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是媒体的重要新闻来源,有关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大都是通过会议发布的。新闻报道如果离开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也会缺陷。但是,会议过多过滥,已被称作“文山会海”,成为一种公害。因此,改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势在必行。如何改革会议报道?也是新闻报道改革的重头戏之一。笔者认为改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应该从以下方...  相似文献   

5.
面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广大读者对报纸的殷切希望。一前些年,我们报纸的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多;报道人民群众活动少。当时,我们也意识到,长此下去会脱离群众,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中央领导同志对新闻工作的讲话后,我们遵照“多宣传群众”的指导思想,在一版大量报道了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人物。二版开设了“凡人小传”专栏。后来,又在一版开辟了“一线职工风采录”,让那些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大众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工具”,愈来愈为各级领导所重视。特别是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后,各级党和政府一面加强了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一面利用新闻媒介传达意图,推动工作,指导生产。报刊上,领导同志的署名文章多了;广播、电视里,领导同志的录音讲话或接受采访的现场讲话多了。群众说,领导及时讲清意图,工作就会减少失误。总体看来,适度增加刊播领导同志的文稿或讲话,新闻受众是能够接受的,实际效果也是好的。  相似文献   

7.
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在党台、党报宣传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新闻单位党的喉舌作用是通过大量对党政机关、领导的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要讲话与各种工作部署的报道而实现的。会议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会议,一直是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内容,如每年的全国“两会”可谓万众瞩目。关于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指示,新闻单位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企业中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特别是领导者,都想通过新闻媒介反映情况、扩大影响、推动工作。这对企业报总编辑来说是一件喜事。然而,喜中也有苦、难、忧。苦,就是苦在会议报道成灾。现在企业会议再多,领导讲话再长,企业报都得全面报道。如某些企业的厂长、经理主持召开一个会议,提出各项要求,其他副职就得分头开专业会进行贯彻。一个会议引发出若干会议。企业报总编辑对哪位领导召开的会议都得报道,否则,领导就会找上门来。这样,不仅报纸的信息量减少了,而且冲击了来自基层的新闻和典型报道。难,就是难在领导批示的见报的宣传提纲、生产报表、党政文件等材料,不好处理。按新闻的要求,这些材料不宜刊登,但领导有批示,总编辑又不能顶着不办。  相似文献   

9.
将改进会议报道与落实“三贴近”相结合 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会使党报体现权威性及读者产生可亲感、可近感和可信感,也才有可能腾出一些版面,让“鲜活”的新闻进入一版“黄金地段”,办出一张联系群众的权威党报。  相似文献   

10.
广 大读者和地方党报的报人 ,常抱怨领导同志的公务报道太多 ,人们不爱看。这是事实 ,但只说了一面。我说 ,领导干部的新闻报道有多的一面 ,也有少的一面。多者 ,缺乏价值的“炒官”新闻太多了 ;少者 ,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太少了。说领导公务活动中缺乏新闻价值的报道太多 ,是指领导同志参加一般性会议的报道太多了 ;是指领导同志一般性的、不解决问题的下乡活动“每下必报” ,报得太多了 ;是指领导同志应酬性的诸如典礼、开业揭碑剪彩和参观之类的报道太多了。说这几类报道缺乏新闻价值 ,是因为所报道的领导的会议讲话、下乡发号施令式的讲话…  相似文献   

11.
当前,县级台如何提高新闻节目的可视性,从而在众多媒体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呢?大力改革会议新闻应当承认,会议里有新闻.党委和政府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往往要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对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这样的会议本身就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和舆论导向作用,是非报不可的.但是,县级台目前的状况是,会议新闻或领导活动的报道形式单一、手法呆板、镜头雷同、内容肤浅.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报道进行大力改革,在文字内容上,要使其达到“准确、精炼、新鲜、生动”的要求.要深入挖掘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的新闻点,注重新闻价值,选取好的角度,压缩会议新闻篇幅,突出一两个普通百姓关心的中心内容,其他内容则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同时,以一句话新闻、口播新闻等形式,增加新闻的有效信息量.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的采编播发不再把市领导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标准 ,不再完全按照职务排序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日前 ,北京市台出了“北京市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意见的实施办法”。办法要求 :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两个务必”为指导 ,改变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过多过长、注重报道规格和形式、忽视实际内容和新闻价值及影响宣传效果的现状 ,使新闻宣传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办法规定 :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要转变观念 ,深入发掘新闻资源 ,要压…  相似文献   

13.
会议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搞好会议报道是新闻记者的一大职责,很少有记者没有接触过会议报道的。在我国新闻界,有关会议新闻要改革的呼声,已喊了多年,虽然近年来已开始有所变化,但从整体上看,目前的状况仍是:会议新闻太多太滥,主管部门要求新闻媒体大会大报、小会小报、有会必报,有的领导把报与不报、刊登的位置、篇幅长短看作是一种“政治待遇”。另外还有篇幅过长、内容空洞无新闻、写法程式化明显等。有的报纸第一版7条新闻中有6条是会议新闻。据有的党报统计,会议新闻在第一版约占35%的比例。一言以蔽之,会议新…  相似文献   

14.
谈企业新闻     
企业新闻,有人称为一厂、一店、一品的报道,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大量出现。企业要通过媒介的宣传,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使上级和同行刮目相看;上级主管部门也通过媒介这条渠道了解下属的情况,并用来指导工作。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企业新闻的存在,对实际工作也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有时也有这种情况:有的企业工作搞得很好,新闻媒介宣传却不多;有的企业工作搞得一般,却在新闻媒介上屡屡露面。这就看企业领导有没有宣传报道的意识,企业内有没有那么几支硬笔头,以及企业的公共关系手段等等。所以,仅仅从新闻媒介的报道来了解企业、评优评先进,指导工作,多少有点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15.
改进会议报道,是近几年新闻媒介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群众不满意,记者编辑不满意,一些单位和领导也不满意。那么,怎样让会议报道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呢?我的体会是:新闻记 者要在满足领导机关指导工作和使群众喜闻乐见的结合点上下功夫。 新闻要抓人,就得研究读者的要求,读者的情绪,从中找到列宁所说的:“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的问题。”只有反映群众的情况,触及人们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把话说到群众的心里去,才能引起共鸣。可是眼下打开电视机、收音机和报纸,不少时间和版面被会议所占有,有的报纸整版刊登领导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读者拿起报纸看一眼标题就被丢在一边,这样的会议尽管很重要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某省会一家市报,报道省里的会议新闻,一次又一次地和省报的报道一字不差,甚至标题和版面位置也一样。这些新闻还有一个特点——长,少的二三千字,多的五六千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据了解,是由于省有关领导要求发“通稿”。领导同志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能是想突出会议的重要性,强化读者的印象。其实,这只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新闻媒介也应该更开放一些,在社会生活尤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今年5月,《中国青年报》对共青团全国十二大的报道就比较开放。通过这些报道,公众很自然地看到,这次全国团代会是历史上最开放、最民主的一次大会。民主政治的建设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到位。这样报道,对思想较僵化的同志是一个促动;对那些对民主期望过高过急的同志,也是一次生动的教育. 新闻媒介的开放,还应表现在进一步加强对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直言不讳地揭露和批评社会的黑暗面。党内有不正之风、社会有阴暗面是客观存在的,公众对此早已深恶痛绝。新闻媒介的批评和揭露,对民愤是一种宣泄渠道,对各级干部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触动。这样做,公众不仅会看到我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两会”(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报道,有一个不同以往的显著特点,就是中央下发了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报道的意见,从而给这个中国最大的会议带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鲜气息,也给我们的会议新闻的改革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读者之声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青年工人,也是一名通讯员,酷受新闻写作。前不久,我发现本县小报上,有一则会议报道两处失实,因我亲自参加了那个会议,出于一名通讯员的责任感,及时向报社反映总编同志深为表示感谢。可却得罪了会主单位的个别头头和该版的责任编辑,他们对我非常恼怒,并挖苦道“有水平就写,没水平,又何必患‘红眼病’”为此,我感到很气愤。真不明白,难道揭露失实报道。就是患了“红眼病”吗?  相似文献   

20.
每天的18:30至20:00是时政新闻的集中期,也是领导亮相电视的“黄金期”。自2003年3月28日,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导的意见》后,各地都对这一时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在今年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上,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像《新闻联播》这类时政新闻在报道内容和方式上有了众多的改变。一是报道的领导讲话的时间短了,内容更紧凑了,而报道普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多了;二是会场内的讨论少了,会场外的信息多了;三是单纯读报告的内容少了,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多了。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电视时政新闻也正朝着“平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