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闵贞是乾隆年间的著名画家,字正斋,亦呼为“闵騃子”,江西南昌人。闵贞因画风奇拙多变,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人物画笔墨奇纵,衣纹随意转折,豪迈绝伦,史称其所作之罗汉像,几欲乱李公麟之真。 我所珍藏的《驱邪降福图》,为4尺整纸。这幅图一反闵贞的工细静逸风格,匠心独具地以书法入画,直笔钩勒,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钟馗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嫉恶如仇的个性。整幅画气势雄浑,用笔老健,堪称闵贞晚年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2.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说:“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吴指唐代吴道子,二李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张彦远所谓“山水之变”,乃指中国画由人物为主向山水为主之“变”,而此时之山水,系指着色山水,亦即青绿金碧山水,而非水墨山水。所以,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谓“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亦说到此点:“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称“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亏墨彩”恨无墨”都是指非水墨山水画。  相似文献   

3.
创作于1965年春天的《樱花簇玉绣蓝天》,是花鸟画大家陆抑非生前最得意的作品之一。王伯敏先生云“,陆翁之画,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多巧趣,中年富灵秀,晚年善变化。《”樱花簇玉绣蓝天》正是画家57岁时创作的一幅“兼工带写”型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画家风格转变时期的典型作品。陆翁早年的工笔画上追两宋,并取法吕纪、林良、南田、新罗诸名家,而中期的创作中则着重于在写生基础上的探索——工笔和写意的有机结合,那就是“兼工带写”。此画仿佛是画家用工笔的方法信手写来,四只偷仓鸟在如雪的樱花丛中顾盼生情、鸣鸣有声;然后画家…  相似文献   

4.
由安徽省美术家协会、政协安徽省宿州市委员会主办,安徽亚明艺术馆、宿州市文联、宿州市美协、灵璧县文联、灵璧县钟馗画院承办的《正气歌》陈光林钟馗画展于9月12日-17日在合肥市亚明艺术馆举行。画展精选了陈光林从事灵璧钟馗画研究3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钟馗画代表作品70余件。  相似文献   

5.
沙舟 《文化交流》2010,(5):53-57
“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6.
打开《20世纪油画展作品集》,第一页便是艺术大师李铁夫的那幅《未完成的老人像》。 李铁夫是最早走出国门向西方人学习油画艺术并达到很深造诣的中国画家,并最早参加“国际画理学会”;他客居英、美、加等国探索研究西方绘画达40年之久。为了取得西方绘画的真“经”,他师出多门,穷60余年之精力苦苦追求探索西方绘画艺术,甚至为了艺术终身不娶,将一生完全献给了绘画事业。  相似文献   

7.
燎祭起源于东部沿海地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燎祭又称作燔燎、燔柴、郊柴、柴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祭天仪式,属于自然崇拜范畴。所祭神灵除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外,主要是“昊天上帝”。《说文》;“柴,焚燎以祭天神。”《尔雅·释天》云:“祭天曰燔柴。”《周礼·春官》:“以禋祀祀吴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雚风)师、雨师。”《礼记·祭法》云: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孔颖达疏解:“燔柴于泰坛者,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以天之高,故燔柴于坛”,“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由此可见,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古人希冀借助升腾的烟、气、味来取悦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农畜丰产。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孔子施教于弟子,是以礼为主课的。司马迁云:“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孔子世家》)孔子曰:“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以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礼运》...  相似文献   

9.
相辈有一批古字画传到我的手中,尽管我把它作为心爱之物妥善珍藏,但总未有暇细览和品味。 去年偶然翻阅刘光祖所著的《写竹百家》书,遴选中国自五代到现代画竹名家百人,邑人画家林兰八主其内,可想见其画竹技艺已非一般。读了此书,忽然想剑我所珍藏的字画中似乎也有林兰作品。于是赶忙回家检索家传旧藏,竟发现有品相完好的一组林兰的《墨竹四条屏》。画中,林兰将谦谦君子之形画得栩棚如生,无论是晴竹、雨竹、风竹、新黛,均墨色饱满酣畅,笔势灵动遒劲,尽得文与可和郑板桥之遗风。  相似文献   

10.
柳子谷(1901—1986年)江西玉山县人。教授。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书画。1924年入上海美专。1926年参加北伐,在林伯渠领导下任美术干事。1928—1930年任上海美专教授、南京美专国画系主任、兼职于中央大学。柳子谷先生成名于20世纪30—40年代,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与徐悲鸿、张书旗并誉为“金陵三画家”。2006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柳子谷遗作展”和学术讨论会,这位早已蜚声中外画坛的名画家及其作品在被尘埋了30年之后才得以轰动京华;多种媒体介绍其人其画,给予高度的评价。作品不仅被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山水卷”和“花鸟卷”、《1901—2000百年中国画集》、《现代传世名作鉴赏》等大型画册,而且又被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如何评价这位深受当代名人林伯渠、于右任、陈立夫、蔡元培、徐悲鸿等盛赞美誉的柳子谷先生及其画作,廖静文在“柳子谷遗作展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最具代表性:“柳先生是悲鸿的老友……是我们中国美术史上为中国画改革做出了贡献的一位画家。”其画,其人,令人景仰。其画,于右任曾对他的画技作过这样的评价:“子谷绘山水,取法宋元,旁及百家……绘人物花鸟兰竹等物,理法、技巧、意境均能得心应手。”正是因为先生有着如此深厚的艺术功力,所以,所作之画“寄妙语于素幅,出新意于毫端。”(陈立夫题辞)其人,“历经磨难,风风雨雨,心无芥蒂”。(亚明题辞)而这一切,又被程思远先生题辞的一语所涵盖:“毕生豪情萦祖国。”这个评价,可用因涉嫌“为彭德怀树碑立传”而被尘封了3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画卷》(与军旅画家满键合作)来验证——这幅《解放军画报》评为“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壮丽史诗”的27米长卷,验证了“心无芥蒂”的柳子谷以其绘画的实践,表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总之,正如孙其峰的题辞所说:“子谷先生于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尤善兰竹。”因此,本刊选发了柳子谷先生的墨竹,并请柳子谷之女柳咏絮撰写了论先生画竹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庙山坞访古     
鲍志成 《文化交流》2011,(10):68-70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自古为江东大郡,南朝时因避讳改称“富阳”,这里青山秀水,天下称绝,素有“画中之兰亭”之称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结庐富春山居而画的旷世绝作。  相似文献   

12.
书法艺术,古人称之为“心画”,是最善 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高级艺术。张怀(?)《文字论》说:“文则数字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表现人的思想意识,可以说是最径直,最方便的了。王羲之《书论》说“夫书,大须存意思”,“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唐太宗说:“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酿成也。”意思为临书前先“作意”,是自己成功的关键。张怀(?)《书议》高度评价王羲之  相似文献   

13.
晋华 《旅游世界》2023,(8):88-95
永春纸织画创始于隋末唐初,是手工编织纸丝而成的朦胧艺术品,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齐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永春州志》卷十一记载:“织画此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作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之条缕经纬之。”永春的纸织画融编织绘画于一体,纸痕交织,经纬分明,画面有如覆盖一层薄纱,既有十字绣一样的方格分明,又有隔帘观花隐约依稀的艺术效果,这项技艺除完美地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还多了一份朦胧之美,是为一绝。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以前,西方和中国都强调诗画相通论。18世纪,西方逐渐开始强调诗画相异论,而中国则继续坚持诗画相通论。王维从山水画创作实践开始了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画中有诗”路子;苏轼从文艺理论的高度引领了古代文人画的诗意创作,推动了诗画一律化进程;倪瓒的山水画创作达到了“画中有诗”和“诗画本一律”的艺术巅峰。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画中有诗”,就是象外之意、画外之音,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所传达出来的画家的丰富意绪,是画家对历史、社会、自然、宇宙、人生等诸方面有了深刻体验之后通过画面所渗透出来的浓郁情感。画中有“神”,画中有“意,”画中有“我”的创造,也就是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15.
"游必有方"和"粪土之墙"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里仁》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句中“方”,《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保存了汉代郑玄的解释:“方,犹常也。”宋代邢昺进一步解释为“常所”,目前的《论语》注本大多把“有方”解释成“有固定的地方”,联系先秦时期其他典籍中“有方”的用例,“有方”义为“有道理”或“有原因”。《论语.公冶长》有“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现存《论语》的各种传世古注中,没有关于“粪土之墙”的解释,近年出版的《论语》注本,则多把“粪土之墙”解释为“污秽肮脏之墙”;《说文解字》:“粪,弃除也。”可见先秦时期“粪”是动词,是“弃除”的意思,那么,“粪土之墙”应以解释为“剥落泥土之墙”为宜,这样的墙,才真正“不可杇”。  相似文献   

16.
人生际会,有时会碰上千载难逢的机遇,我收藏到刘贯道的《晴雪图》,就属于“千载难逢”的一次特殊机遇。20世纪50年代初的北京文物古董市场,是一处被冷落的地方,那里书画文物特多而又少人问津,原因是这些古代书画作品往往被人当作“封建没落文人的玩物”。这些从民间被清理出来而流入市场的字画,当时的文物商就像收废纸一样收进又以极低的售价标卖。那时有眼力的人只要有时间去搜罗,往往就有机遇得到传世之宝。我在北京王府井东安市场内的一家文物小铺搜寻古画时,店主把一幅绢本古代山水轴在我面前展开,推荐说:“这幅山水肯定是明代之前的画,…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出名的。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身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  相似文献   

18.
《八十七神仙卷》真迹为白描长卷,是宋代画家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的稿本。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从一位外国人的收藏中发现了它,不惜重金购回并为之定名,在画坛传为佳话。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而《八十七神仙卷》的越塑作品,则是民间艺术家胡阿寿的开山之作。胡阿寿出生在绍兴湖塘陌坞村一个农民的家庭,自幼酷爱画画,少年时在乡间写生,为“十里湖塘”的山水风光所陶醉,常常画得连饭都忘了吃,被乡人视为“画痴”。成年后他走乡串户为农民做漆匠、画彩画,常为自己功底浅薄而困惑,于是他下决心发奋学习,经人介绍到杭州拜访吴  相似文献   

19.
民俗摹仿 一、民俗摹仿产生的路径 1、最早,怂恿民俗摹仿登台表演的,要数原始时代的宗教情趣。这在人类早期的纹身习俗中有集中的体现。 《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剪发文身,以象鳞虫。”高诱注:“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象鳞虫也。” 《说苑·奉使篇》诸发曰:“彼越……外海垂之防,屏外藩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灿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汉书·地理志》应邵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 所谓“象”,即图腾意味的艺术摹拟。越人带着虔诚心情,把自己装饰成龙子龙孙的样子,祈求图腾护佑以及生命、生存的安全感。正如德国艾伦莱赫根据自己的观察,在《巴西恒河第二次探险记》中说的:“始祖是保护自己的子孙的,因此将其图形刻在身上,这无异于是带着抵御各种危害的护符。”(《纹身世界:信念的活史》25页)  相似文献   

20.
传说灵璧石曾为轩辕黄帝解石扣响,于是便有乐官伶伦磨砻制 磬,编悬奏演,克谐八音。此后,历代皇室将磬尊为国器,“宫廷庆典及郊庙之乐,咸以钟磬为制”。因此,灵璧石以“泅滨浮磬”之名被载入《尚书·禹贡》篇中,辉煌数千年,享有尊贵而神圣的地位。 灵璧石除了石材可用于制磬外,作为自然形态的观赏石,亦备受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的珍爱。唐代诗人白居易居住符离东林草堂时,将状怪且丑之灵璧石置于中庭,支琴贮酒,傲啸觞咏,如对上宾,传为风流;文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