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艺术都要求有民族风格,戏曲中的布景艺术,当然也要求有民族风格。布景是离不开绘画的。作为中国戏曲这一种特定演出形式来说,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绘画,才适合于中国戏曲舞台布景的风格?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是可以采用中国民族绘画形式的。所  相似文献   

2.
戏曲的基本性质属于表现性艺术。戏曲艺术的个性及表演形式的特征,从戏曲剧本的文学形式上看,它是剧诗。从戏曲演出的艺术形式上看,它是歌舞剧。戏曲的唱念是音乐化、吟诵化之歌,戏曲的做、打则是身段化、节奏化之“舞”,由于诗、歌、舞都是表现性艺术,因而戏曲是一种表现性戏剧。  相似文献   

3.
“福建大车鼓好,福建大车鼓好!”这是“漳浦大车鼓”在台北大棚台湾戏曲专科学校演艺中心首场演出结束后,“两岸小戏大展”活动执行长、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先生对“大车鼓”节目的由衷赞叹。  相似文献   

4.
“福建大车鼓好,福建大车鼓好!”这是“漳浦大车鼓”在台北大棚台湾戏曲专科学校演艺中心首场演出结束后,“两岸小戏大展”活动执行长、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先生对“大车鼓”节目的由衷赞叹。闽台自古血缘相亲,文化同源,民俗相近。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5日,由文化部设立的全国舞台艺术政府奖——第十届“文华奖”在北京正式揭晓,浙江永嘉昆剧团在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演出的昆剧《张协状元》,一举获得“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剧作奖”、“文华表演奖”,尔后,该剧又获戏曲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眼睛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有一次,母亲来看我们演出的大头舞《庆丰收》。演出结束后,我问母亲“:你知道哪个大头娃娃是我吗?”“从左边数第六个。”母亲说道。  相似文献   

7.
一张完整的舞台美术设计图是画在纸上的景物,我们怎样把一张张设计图体现在舞台上,使其在演出中更生辉,更具感染力.充分发挥其立意,这就要靠舞美置景人员拿出周密的操作方案.运用一切可以在舞台上体现的手段,根据不同的剧情、导演的要求、设计的意图去完美的体现它。在我从事的二十多年舞台演出中。有歌剧、舞剧、话剧各种大型歌舞晚会等等.它们的题材各异、内容不同、舞美的设计、制作也是根据某一剧情的内容而延深扩展。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有幸参加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的全国舞蹈比赛。舞蹈《东渡》是安徽省  相似文献   

8.
北京戏曲博物馆设在北京湖广会馆的昌阁、乡贤祠里。在这里,可以参观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及名家传记、戏曲物、戏曲服饰、戏曲乐器等。展厅里陈列有诸多京剧名家的演出剧照。其中《瘦云轩受贺图》、《立言画刊》、内廷供奉腰牌、宫廷御用唱机、中国四大名琴等,可谓梨园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一门特殊而复杂的艺术,它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世界。戏曲中的人物,既不是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人生活中(历史的生活或现实的生活)引发出来的。然而,戏曲中的人并不等于生活中的人。如果说生活中的人是“自在人”;那么,戏曲中的人则是演员运用戏曲的表现形式、夸张、虚拟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人类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另外两种也早已消亡,只有中国戏曲代代相传深入人心。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综合融铸了中华民族自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欧美著名导演在东方艺术的影响下进行了一系列戏剧实验,跨文化戏剧实践应运而生,有关的理论探讨也层出不穷。以中国戏曲改编西方经典文学的舞台实践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80年代以来,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以及古希腊戏剧在中国戏曲舞台上被大量改编,引发了诸多关于跨文化戏剧的讨论。本文试图梳理古希腊悲剧在中国被戏曲改编及舞台演出的历史,并以河北梆子《美狄亚》和京剧《王者俄狄》为案例,在还原和厚描这段历史的基础上,评价传统戏曲改编和演出外国经典剧目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国戏曲演绎古希腊悲剧是东西方戏剧一次极富历史意义的有效融合,古希腊戏剧在世界范围内被大范围地改编、移植、创排和演出符合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价值的诉求。而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外国经典剧改编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中国传统戏曲内在发展的需求所致,为传统戏曲内拓出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深度的中外戏剧文化沟通要求更为复杂的手段,要求更多中外戏剧的共振。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文化产业目前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文化产业中包含了戏曲这一很大的块面。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戏曲也应该产业化。尤其是在“黄梅戏之乡”安庆,今年初,关于黄梅戏能否在市场中得以发展和壮大,成为人们争相议论的话题。安庆的一些传媒还开辟了专栏进行了讨论。由于我从事的是这方面工作,我有过跟随剧团在各种剧场演出的经历,我能体会到观众喜爱什么艺术。因此,黄梅戏走市场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一定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2.
初入梨园,常听老师告诫我们“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那时很简单地以为,老师所说的“功”就是“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声、法、步”),就是说戏曲演员只要经过此类基本功训练,吃上几年辛苦,即能干出几分成绩。若仅此而已,那倒算得轻松。但老师又说:“练功先练德”、“台上演好戏,台下做好人”等等。如此说来,演员的“功”除了“四功”、“五法”外,还应该加上一条“德”才是。 先辈们的话,不愧为至理名言,别小看台下的这个  相似文献   

13.
一部鲜活的话剧,不仅是靠剧情发展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或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在全剧排练到演出中导演与演员之间,也常常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只有摆正导演和演员之间的矛盾,把握好导演和演员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创造好吸引观众的话剧。我团演出的话剧《风驰瑶岗》之所以获得中国戏剧节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正是体现了由导演和演职人员合作创造成功。在长达几个月的排练演出过程中也就是演员和导演调整、摆正合作中的矛盾磨合过程,虽然在排练的过程中二者在艺术观点上产生分岐,但是他们的创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我们的艺术创造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的。所以不断地解决矛盾,获得统一认识,就能够溶合在一起,创造出高水平的演出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演员和导演在参于剧本创造过程中,演员和导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花开花谢,云卷云抒,不经意间在艺海已摸爬滚打了四十几个春秋。回首往昔,所想、所干、所闻、所睹,真是感慨万千。困境中的戏曲之现状曾几何时,我们所从事的戏曲事业是何等的繁荣、红火;演出频繁、观众踊跃、领导喜爱、群众痴迷,好不春风得意。每当排练一出新戏,即使是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的新西兰第四届“中国新年灯会”上,浙江海宁皮影戏的演出轰动了新西兰。好奇的观众们除了鼓掌、喝彩之外,还特地跑到演出后台要探一探这个奇妙剧种的操作情景。观众情绪之热烈,使皮影戏的工作人员深受感动! 参加“中国新年灯会”之皮影戏演出的,是浙江海宁斜桥皮影剧团的徐二男、平柏荣等艺人,他们在新西兰演出了皮影戏《闹龙宫》《火焰山》《龟与鹤》等。 海宁皮影已有800年历史。建国初期,这里有皮影草台班20多个,艺人百多名,当时唱得最红的有“魏家班”、“郎家班”、“徐家班”和“沈家班”。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从十二世纪形成以来,目前已繁衍出三百三十多个剧种,拥有上万个可以演出的剧目,以及近两千个剧团。它以精湛的表演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享誉于世界剧坛,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遗留下来的戏曲古籍也是十分丰富,仅南戏、杂剧、传奇的作品,向来就有“词山曲海”之称。但由于古典戏曲作品的整理工作难度较大,涉及到曲谱、曲律、曲中衬字、大量的俗语、俗字、戏曲专门术语等,如果不具备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很难从事这种工作,因此,经过点校、注释的戏曲剧本还为数不多,远远少于文、史、哲等其他古籍。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和微机汉字库的建立,开始了用电脑整理与研究古籍的新时代,如《论衡》、《全唐诗》、《红楼梦》、《二十五史》等相继被输入计算机,可以分门别类进行检索,进行校勘,考订鉴别作品的真伪。这不仅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是“以歌舞演故事”。歌化之为唱、念,舞则化之为做、打。唱、念、做、打综合成为戏曲表演形态。著名导演焦菊隐曾就戏曲界所谓的“千斤念白四两唱”评论说:“对于戏曲念白、唱腔固然很重要,而做功却应当是戏曲艺术里最基本的、最不可缺少的,是其他三功所绝对不能脱离的表演手段。”这不正说明了做功即戏曲的舞蹈与人物的形象创造是多么的密不可分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艺术表演史,是一部不断变化的历史。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戏曲表演艺术还是在“说”、“唱”及参军戏、木偶戏之类的层次上进展;而真正形成“戏曲”这一综合表演形式,还是从宋元时代开始,通过不断的整合,改进、演变而逐渐演化而成的;其经历了一个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9.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一行50人于今年3月下旬赴新加坡演出,他们的精湛演出,让狮城的戏曲观众大饱眼福。 应新加坡南华儒剧社的邀请,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携《马龙将军》《陆文龙》《狸猫换太子》等8台优秀越剧赴新加坡,在黄金剧院进行了9场演出。新加坡《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海峡时报》(英文)等各大报刊相继发表《巫祸悲剧之谜——评  相似文献   

20.
魅力戏曲     
中国的战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随着历史的演化,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已经形成了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3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同时在社会上逐渐产生了职业化的演员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随着地方戏的发展,安徽、湖北等地的戏曲发展到了北京,在19世纪初形成了京剧。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漫长的岁月里,无数的艺术家和民间演员都对它进行着各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