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志学是对当代中国画有着开拓性特殊贡献的画家。他的冰雪山水画的创立,不仅表现在绘画语言上突破传统水墨画千年单一画雪的模式,而且填补了这项理论体系上的空白,形成了一个戛戛独造的“冰雪画派”。因此,他的创建与著述,他的冰雪艺术所蕴藏的丰富内涵,都是当代美术史所关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力图在水墨秩序上诠释这种开拓性的贡献,至于作品的结构方式、撷取题材、创造意境以及精神领域相关下的东方美学品格,将会择文另撰。我想,对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首先必须明晰其冰雪水墨秩序的原创性,如果这点尚辨浊不清,很难走近他的山水画,也无法理解他艺术创造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一场“俄罗斯当代油画精品展”在杭州展出,俄罗斯当代油画家的100多幅精品油画惊艳杭城,吸引了大批观众和专家观摹与热评。展出的作品全部出自当代俄罗斯画家之手。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色彩浓郁,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俄罗斯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色和人物风貌,凸显油画艺术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3.
唐代题画诗的发展在杜甫之上达到了高潮,杜甫所创作的《饮中八仙歌》是其诸多名作中最为独特的一篇作品,它在体裁上往往被人怀疑为题画诗。该文通过对杜甫题画诗的罗列,认为《饮中八仙歌》在题材上并不一定属于题画诗,但在内容上极具其他诗体所不具备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更加接近于空间艺术的呈现,在多个层面促进了后世大量相关诗意画的转释。宋代之后,尤其李公麟以来的画家,唐寅、任仁发、张翀等以各自的独到理解打破了诗画壁垒,书写了《饮中八仙歌》的接受史长卷,也在多个方面加速了“饮中八仙”形象由语言到图像的超文本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解读朱松发     
朱松发走的是一条通往大师创作的路数,其作品充满阳刚之美,有着勃人心际的艺术魅力。纵观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以新笔墨雄风扛鼎的画家不多,如傅抱石、陆俨少、赖少其等。傅氏凭才情诗溢,纸上浇铸笔扫千军绝顶风骨;陆氏造古新之强悍诡奇云烟变幻;而赖氏则在简约的拙厚中,缔造出浑灏壮宏的艺术境界。在几位大师级画家相继谢世的今天,谁能薪火相传,成为当代画家崇敬与向往的对象?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已经成名或者拍卖成交不俗的画家群中,其作品大多仅在物理技法性和形成视觉感上的突破,若置于中华民族整个大文化背景中,无疑缺乏足够的精神抗争力。而近百年和新时期的经验教训证明,杰出画家的出现需要几个方面的条件:(1)天资与气质。(2)深刻的思想感受和把握时代深层脉搏的能力。(3)有深厚传统文化的积累。(4)甘于寂寞。 应当说,朱松发正朝着这些方向坚实的迈进。他的作品就是在心灵与外象相交的笔墨方式中,实行高瞻远瞩的学术策略,尽管国际国内艺术思潮风云变幻。他凭着智慧与理性的灵光,乐于孤寂的取艺之道,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决心来表现人类关注的价值取向。其作品中沧桑的古屋,黑墨团团的树石,浊水的洗涤,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当代人生存状态、情感和守望精神家园的心理。 继上期推出西安画院  相似文献   

5.
俞瑜 《文化交流》2016,(1):78-81
正陆俨少先生是浙江画院首任院长。作为20世纪山水画的集大成者,陆俨少先生的作品全面吸收了历代经典山水画家的技法,学古又不拘泥于古,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对近现代的中国画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15年春天,首届"陆俨少奖"揭晓:共评选出金奖2件,银奖3件,铜奖7件,优秀奖20件。这是首个以浙江国画大师命名的绘画奖项,也是一项由浙江画院为学术指导、具有中国画学术权威的全国性专业艺术活动。陆俨少艺术院坐落在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嘉定城区东大街358号,毗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中 ,“逸”与“墨戏”是两个颇能体现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它们有着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与共同之处 ,其根本点在于主体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逸”格在画论品评中的定位的变化及“墨戏”在宋元文人画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都是以画家的主体为其皈依。从“逸”到“墨戏” ,创作主体的游戏态度不仅得到认可 ,而且成为文人画的一种主要的艺术精神。超越庸常的画法蹊径 ,出乎自然 ,变化无穷 ,而又有着源于造化的生命感 ,这是逸格与墨戏画的共同特质。感兴 ,是这类作品的创作契机。  相似文献   

7.
柳子谷(1901—1986年)江西玉山县人。教授。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书画。1924年入上海美专。1926年参加北伐,在林伯渠领导下任美术干事。1928—1930年任上海美专教授、南京美专国画系主任、兼职于中央大学。柳子谷先生成名于20世纪30—40年代,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与徐悲鸿、张书旗并誉为“金陵三画家”。2006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柳子谷遗作展”和学术讨论会,这位早已蜚声中外画坛的名画家及其作品在被尘埋了30年之后才得以轰动京华;多种媒体介绍其人其画,给予高度的评价。作品不仅被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山水卷”和“花鸟卷”、《1901—2000百年中国画集》、《现代传世名作鉴赏》等大型画册,而且又被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如何评价这位深受当代名人林伯渠、于右任、陈立夫、蔡元培、徐悲鸿等盛赞美誉的柳子谷先生及其画作,廖静文在“柳子谷遗作展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最具代表性:“柳先生是悲鸿的老友……是我们中国美术史上为中国画改革做出了贡献的一位画家。”其画,其人,令人景仰。其画,于右任曾对他的画技作过这样的评价:“子谷绘山水,取法宋元,旁及百家……绘人物花鸟兰竹等物,理法、技巧、意境均能得心应手。”正是因为先生有着如此深厚的艺术功力,所以,所作之画“寄妙语于素幅,出新意于毫端。”(陈立夫题辞)其人,“历经磨难,风风雨雨,心无芥蒂”。(亚明题辞)而这一切,又被程思远先生题辞的一语所涵盖:“毕生豪情萦祖国。”这个评价,可用因涉嫌“为彭德怀树碑立传”而被尘封了3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画卷》(与军旅画家满键合作)来验证——这幅《解放军画报》评为“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壮丽史诗”的27米长卷,验证了“心无芥蒂”的柳子谷以其绘画的实践,表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总之,正如孙其峰的题辞所说:“子谷先生于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尤善兰竹。”因此,本刊选发了柳子谷先生的墨竹,并请柳子谷之女柳咏絮撰写了论先生画竹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风俗画是以表现人在特定民俗场景情境的活动,各种民俗事象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民俗活动"道具"的民俗器物(如"器物谱"和关于特定器物的故实掌故等)为题材和题旨情趣的绘画。作为绘画语言艺术的风俗画,是以绘画或刻写的图画语言创制的以风俗画为载体和艺术形式的语言民俗景观。"风俗画"的绘画形式、工具、载体材质、技艺等必备的基础要素,与其他画种都是共同的,与各种绘画作品最主要区别,在于"题材"。"题材"核心点的"风俗",是"风俗画"作为"画"的本质特征。绘画的题材与文学的题材的一个共同点,均为其社会性所制约的属性,题材而论的"风俗画"的本质特征,正是其社会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长安画派"画家以"不断探索"的艺术追求开创性地完成了对西北地域题材绘画的挖掘,将沉寂千年的西北推向了中国艺术的中心舞台,确立了西北地区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新版图。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对"长安画派"以"不断探索"为代表的艺术精神内核,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为代表的艺术实践方法,以"写意精神"为代表的艺术精神气质作了较为深入的解读,旨在找到"长安画派"艺术精神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尤其是对西北地域题材中国画创作所产生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苗重安是我国当代以画黄河而著称的画家。数年间,他跋涉万里,从青海黄河源头至巴颜哈拉山,从扎陵鄂陵湖到山东黄河入海口及太行山等地考察、体验和写生,经过艺术的概括、提炼、最终完成堪称史诗的“黄河颂系列”。他先后在北京、上海、澳门、美国等地举办了隆重而盛大的个人画展,好评如潮。二十一世纪伊始,开始了他的“丝绸之路”艺术工程。由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海陆通道,而内陆通道大体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新疆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还有西南丝道,吐鲁蕃丝道。这几条通道把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云贵高原连接在一起,那里是世界屋脊,有着最雄厚而又博大的自然景观,又是自汉唐以来东西文化商贸交流枢纽。故而,沉淀了丰厚而独特的人文景观。本期我们特邀苗重安先生,刊登其《黄河系列》和《丝绸系列》部分作品,并刊载理论家程征撰写的《寻途新北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这国粹在当代怎样实现中西技法和艺术精神有机完美结合,进一步展现民族风采,中国画研究院一级画家李延声锲而不舍地探索与创新引人注目。李延声教授早年就读广州美院附中,而后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1978年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研究生班深造。先后从学于3个最好的美术学院,接着在中国画研究的最高机构——中国画研究院连续工作20余年,有着如此经历的画家并不多见。长期的艺术实践,他练就了坚实的造型功力,而且培养了他为振兴中国画的献身精神。他知道,绘画不分中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中国画最突出的成就在人物,水墨人物画以“现代浙派”为一大劲旅,而出身于“现代浙派”的吴山明,又开创了不同于师辈的画风,贯通了传统与现代,融会了人物与山水,神韵生动,淡远空明。其意象、境界和笔墨之美,显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画坛上独树一帜。“现代浙派”中的佼佼者吴山明是“现代浙派”第二代中的佼佼者。正当他寻找更适合于自己的审美方式与造型方式之际,新时期对古今传统的反思、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开放,为水墨人物超越前辈提供了多种可能,题材选择从聚焦英雄人物扩展到芸芸众生,意蕴表达从思想感情的高亢昂扬到精神生…  相似文献   

13.
吴冠中是中国当代美术界最负盛名的画家、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已驰名中外。他的许多艺术见解、美术论文和教育思想在美术界和艺术理论界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0多年以前,吴冠中先生就在西洋绘画民族化的天地中苦苦耕耘着。70年代中期他又同时拿起中国画的笔墨,以寻求更新更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途径。画集《寰宇觅知音——吴冠中90年代作品选》是继外文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吴冠中画集》之后又一本图文并茂的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的先人执着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他们确认自身与山水处于和谐的人生伙伴关系,进而将山水视为对象化的自身,山水与人有类似的感觉和情绪。当这种渊源深远的集体意识转入到艺术领域,音乐家首先发明“移情”山水之说,画家以“势”表现山水的生命态势,文学家以“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表述人与山水双向交流的关系。山水艺术的生命意识在绘画领域得到更生动更直观的表现,从荆浩到郭熙,画家们描绘山水鲜活的生命有非常自觉的意识,进入到山水“人化”的境界;继而至石涛,提出“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新命题,山水真正地成了画家的自身,画家生命意识与山水的生命态势有了主客一体契合无间的融合,于是中国山水艺术再次上升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最高审美境界,辉煌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以前,西方和中国都强调诗画相通论。18世纪,西方逐渐开始强调诗画相异论,而中国则继续坚持诗画相通论。王维从山水画创作实践开始了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画中有诗”路子;苏轼从文艺理论的高度引领了古代文人画的诗意创作,推动了诗画一律化进程;倪瓒的山水画创作达到了“画中有诗”和“诗画本一律”的艺术巅峰。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画中有诗”,就是象外之意、画外之音,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所传达出来的画家的丰富意绪,是画家对历史、社会、自然、宇宙、人生等诸方面有了深刻体验之后通过画面所渗透出来的浓郁情感。画中有“神”,画中有“意,”画中有“我”的创造,也就是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出名的。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身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  相似文献   

17.
北辰 《文化交流》2007,(1):81-83
第一次看到单凡的作品,是多年前在杭州世贸中心一个曲折逼仄的空间里,如今虽然已经无法准确用语言追记画面的构成,但仍然记得作品透过昏暗直抵心灵的那种力量;第二次看到单凡的作品,是印在画册里的那"记忆的回望"--一页页空灵的水墨竹叶,让人感到画家似乎不是在画自然中的修篁清风而是记录一种心路历程;第三次看到单凡的作品则是一种沉重,他选择的题材是德国鲁尔区中那些上世纪工业革命后被现代化社会废弃的"物"所构筑的工业风景,使得看惯了"自然"风景的眼睛一下子难以承受这种异化之重.  相似文献   

18.
孙克 《文化交流》2016,(2):46-47
正刘祖鹏生活在浙江湖州,擅长画江南水乡风光。从他的作品里,我感觉得到他对这块土地有深深的眷恋,也正是这江南水乡,给予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他凭借出色的艺术天分和格外的勤奋,终于成就为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画风的中国画家。观刘祖鹏的山水画,有种别开生面的感觉。他的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水墨山水画风,不但在北方画家中找不到,就是在盛行此种水墨技法风格的浙江,好像也很独特。中国山水画历来有南北之分,从地域的不同所造成的人文特征看,形成某些差异显然是客观存  相似文献   

19.
《八十七神仙卷》真迹为白描长卷,是宋代画家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的稿本。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从一位外国人的收藏中发现了它,不惜重金购回并为之定名,在画坛传为佳话。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而《八十七神仙卷》的越塑作品,则是民间艺术家胡阿寿的开山之作。胡阿寿出生在绍兴湖塘陌坞村一个农民的家庭,自幼酷爱画画,少年时在乡间写生,为“十里湖塘”的山水风光所陶醉,常常画得连饭都忘了吃,被乡人视为“画痴”。成年后他走乡串户为农民做漆匠、画彩画,常为自己功底浅薄而困惑,于是他下决心发奋学习,经人介绍到杭州拜访吴  相似文献   

20.
潘天寿先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画家,今年是他诞生100周年。前来杭州潘天寿纪念馆参观的外国艺术家、艺术评论家非常多,个个都惊讶画在宣纸上的这些中国画竟是如此浑雄奇险,力能扛鼎。有一位来自巴黎的博物馆馆长曾激动地说:“要是潘先生的作品,连同这个现代化的纪念馆一起出现在巴黎,一定会引起轰动,西方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