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教育问题的对象或事物是研究者依据自身的兴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提出教育问题确立的。教育研究过程中,教育问题所针对的对象生成与发展同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无关时,研究者应处于教育问题所针对的对象之外,教育问题所针对的对象生成与发展有着人的价值依据时,研究者应进入对象;当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问题所针对的对象中非价值因素构成时,研究者应处于教育问题所针对的对象之外,研究目的是揭示与介入价值因素时,研究者应处于教育问题所针对的对象之内;研究资料静态情形,研究者的立场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立场,研究资料动态情形,实证主义价值中立式的研究,研究者处于教育问题所针对的对象之外,人文主义价值无涉与价值介入式教育研究,研究者处于教育问题所针对的对象之内。  相似文献   

2.
3.
学科立场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基质",对研究活动具有方法论的规约意义,是学科独立性、合法性、价值性的前提。教育研究作为教育学学者的学术自治,理应恪守教育学的学科立场。但教育研究中学科立场的缺失,使教育研究泛化为"研究教育",教育学泛化为"关于教育的学",以致出现了研究繁荣、学术衰微的现象。为此,重构教育学的学科立场,要求教育研究恪守独特的价值取向、厘定研究的问题域、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以此培育教育学的独立品性。  相似文献   

4.
教育研究的立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四种不同的关系类型:主客关系、传译关系、启蒙关系与分享关系。本文以此为框架,分析了四种类型的教育研究者——“无立场”的抽象人,“在其外”的传译者,“在其上”的启蒙者,“在其中”的行动者。进而指出研究有无立场、选择什么立场,其后的学科理念、学术操作规则、学术旨趣截然有别。不同的研究立场因而也成为复数的教育学科群内不同研究取向分界的标识。  相似文献   

5.
问题意识对于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我国教育研究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为养成问题意识,一方面要求教育研究者从自身出发,摒弃“体系本位“意识与过强的功利意识;另一方面要求国家、社会为教育研究创设一种更为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研究正在发生实证转向,但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有人认为从"思辨"走向"实证"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会导致理论的退化。教育实证研究的兴起,是对中国当下规范研究、思辨性论述等主流研究路数的反动。在复杂的经验世界中,知识获取既需要理性证明,也需要经验检验。西方理论和概念的经验基础是西方本土的教育经验与事实,中国学者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和误用。规范研究表现出理念建构现实的特征,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界限,也混淆了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学术调查与普通调查的区别,关键在于研究假设之有无。现代学术中知识的"系统"与"累积"背景下,问题意识是教育与社会科学的安身立命之所。实证研究的脉络中,对于研究结论(理论)与常识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态度:"与常识决裂"、"道不远人"、"赋常识以理论"。常识与研究/研究结论的符应类型,可分为符合、不符合、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三种类型。实证研究有着严格的研究规程,其功用在于架起理论与经验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人们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教育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教育问题的发现,主要有实践归纳、献综述和理论演绎等基本途径;教育问题的提出,可以有“科学式”、“价值性”、“发散性”和“质疑式”等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9.
强苑莹 《考试周刊》2013,(5):175-177
对于生命有限的人而言,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有起点和终点的时间概念。人一生的整体发展中又存在很多的阶段特征。发展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人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也不是指人的各个方面的同步发展。人是发展的对象,发展的直接目的是研究我国教育的问题,培养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我们应该从人出生的起点开始考虑人的发展。应该考虑从起点获得哪些品质有助于发展人的问题意识,使人无论处于现实物质社会生活的何种阶段都保存对精神生活的继续追求并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所以这里的发展"人"特别强调激发人的好奇心和人在生活中应有的对世界的思考能力,激发人的兴趣并进行培养,这是发展人的间接需要。当我们的教育真正地实践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独特发展,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才会因为研究者和研究群体的显著变化而发展到新的阶段。本文尝试从发展人的角度思考我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探索建构人的问题意识的方式,期待促进人的成长和生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探寻中国教育研究的民族话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学术话语是学术研究的提问和论说方式。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研究中的“中话西说”.导致了理论话语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相悖离的不良后果。以文化承担意识为前提,探寻教育研究的民族话语——以中国的方式论说中国的问题,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追溯美国院校研究的起源、定义、研究内容与特征,可以发现它与我国高教研究是有区别的。我国的高教研究机构若要成为本校举足轻重的部门,需向美国学习.定位院校研究。只有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富有价值的微观应用研究,宏观理论研究挂靠在政府教育部门,才符合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高等教育、高校拥有充分办学自主权的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2.
依附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诠释拉丁美洲国家不发达原因的理论总称。随着"依附"外延的扩大,依附理论被引入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增强了对文化殖民的警觉意识、扩大了研究对象和范围等。但它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将依附理论简单套用、将少数研究依附问题泛化、将借鉴等同于依附、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误认为是依附发展等。因而审视依附理论的发展,厘清依附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对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以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价值立场为中心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深刻记取近代文学学术史经验,纠正和弥补既往研究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回归中华文化立场,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境界,既紧迫又重要。具体做法主要包括:确立以近代文学知识谱系和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近代转换及形态为主体内容与精神内核的科学体系和价值标准;构建以古今融通、中西会通为基本思想指向和学术路径,以综合兼容、互鉴共生为主导研究视野和基本权衡尺度的先进学术观念;坚持以探究中国文学古今转换,中西交汇之际的多变现象与复杂问题、演变路径与变革规律,反思和吸取文学史经验教训为基点的学术立场;积极进行研究方法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确立以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方法为基础与核心,适当借鉴西方学术方法的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底蕴,以中国文学思想艺术体系为核心,适当借鉴和吸纳西方学术观念、学术话语的话语体系;确立探究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转换创新的历史规律和现实可能,助力当下文学创新、学术进步、思想文化建设的学术目标;深入全面地总结近代文学的思想艺术经验,追求为更加深湛广阔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建设贡献学术智慧和思想力量的学术理想。通过以回归中华文化立场为核心内涵的持续建设和不懈努力,将近代文学研究提升到新境界,发展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14.
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往往较少涉及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可行的教学策略。文言文人文教育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文言文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探究式学习能够适应文言文人文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可作为文言文人文教育的一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院校研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它既表现出巨大的成长潜力,也面对着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来自传统院校决策体制的坚冰。与此相关,如何进行角色定位、确立新的研究规范和组建合理队伍都是院校研究必须面对的难题。院校研究出路在哪里?我们认为院校研究有望取得实质进展的努力方向是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的研究存在三种视野 :政治伦理视野、科学理性视野、人文教育视野。它们标志着语文教育研究的三个阶段 ,显示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线索 ,展示着越来越接近语文教育本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历经多年的小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形成了语文教育的基本观点:确定母语教育价值与定位;从语言学,解析"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确定"语文教学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思想、情感的发展目标";从汉字、汉语特点,"提升汉字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语言学、文学及教学论,提出"读写教学的本真"以及"读写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历史经验中,明确"我国的语文教育必须走中国的道路",要在继承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吸取世界先进教学理论,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数据挖掘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分析数据挖掘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本文从研究文献数量、研究趋势、研究者的专业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分析了数据挖掘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最后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于2006年进行了关于2030年教育和学习构想的调查。自此,国际上争相以"教育2030"作为未来教育的阶段性表达,构想未来教育的理论研讨和行动实践,并逐渐衍生出"教育2030""学习2030""教学2030"等诸多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我国于2019年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探索迈向2035年的中国教育行动实践,以"教育2030"国际智慧为镜鉴,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探索融入2035年世界教育的中国智慧,成为迫切之举。  相似文献   

20.
李优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3):138-140
新课标的实行要求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首先是在思想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其次,要加强对现有基础教育语文教师的培训,可以采取进修、观摩等方法,同时,学校应该确立相应的机制来促进本校研究型语文教师的培养,教师个人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学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