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城市地下空间多灾种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多灾种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地下空间多灾种危险性模糊评价模型,同时对模型中的各个指标进行了权重序数分析.  相似文献   

2.
公交运行速度是衡量公交运行质量的关键指标,也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城市发展梯度与公交运行速度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能够建立公交运行速度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将会对城市发展评价提供有效的评价指标。基于广州市的公交综合调查数据,建立了人口和空间集聚度对公交运行速度的影响关系,并建立了公交运行速度的梯度模型,模型的标定结果证明,其相关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城市河流岛屿是一种新型的游憩空间,探讨其脆弱生态系统的构成并对其进行游憩生态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系统生态学理论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包含岛屿核心区、河流缓冲区、城市影响区三大分系统与压力、状态、响应三大因子的城市河流岛屿游憩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衡阳市东洲岛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河流岛屿游憩生态安全度较低,不同分系统的生态安全差异特征明显:岛屿核心区生态安全度最低,其生态安全问题最为突出,区域内大部分指标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影响因子;河流缓冲区与城市影响区生态安全度较高,但区域内的一些因素对城市河流岛屿的游憩生态安全具有负向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土地资源属性角度出发,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分析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形成机理和内涵,通过选取异质性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测度模型,实现了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测度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原因可概括为土地资源禀赋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两大类。(2)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组合、区位异质性指标对各县、区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贡献率不同。(3)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可分为高度异质区、中度异质区和低度异质区。呼和浩特市各县、区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大体呈现出"外围高中心低"的分布特征,结合呼和浩特市用地实际情况分析其分布特征及原因。联系土地利用或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土地资源的空间异质性,为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差别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土地立体化利用趋势及管理技术需求等辨析土地评价向三维思维转变的必要性,解析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的三维思维,研究提出秉承三维思维的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对象、单元及指标,采用文献调研法、综合分析法,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基于三维思维探索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技术方法符合土地利用管理实际需求;(2)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的对象为具有综合效益、多元结构、内部异质性的空间范围,评价单元为空间体;(3)基于土地立体化利用的主要效应,面向建筑立体利用、立体交通建设以及立体绿化三种主要的利用行为,从利用形态及效益两方面,提出9个蕴含三维思维的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指标;(4)该指标具备可拓展性,是体现了立体空间形态与综合质量内涵的数量化指标。总体而言,秉承三维思维的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技术的探索,是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一次技术转变与尝试,不仅将对土地立体化利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也是土地科学理论方法在三维思维下的一次创新,从而支撑立体化发展模式下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以系统生态学理论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基础,构建包含岛屿核心区、河流缓冲区、城市影响区三大分系统与压力、状态、响应三大因子的城市河流岛屿游憩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衡阳市东洲岛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河流岛屿游憩生态安全度较低,不同分系统的生态安全差异特征明显:岛屿核心区生态安全度最低,其生态安全问题最为突出,区域内大部分指标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影响因子;河流缓冲区与城市影响区生态安全度较高,但区域内的一些因素对城市河流岛屿的游憩生态安全具有负向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7.
地下空间是一种宝贵的土地资源,在空间扩展的同时也应对抗震性能进行优化设计。因此文中以地下空间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抗震可持续性的地下拓展空间可控规划设计。首先,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地下建筑结构整体及土体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在考虑无限元边界条件下,先确定单元网格的划分,利用完全Newton迭代法确定影响结构动力分析的积分步长及阻尼系数,并给出合适的地震波系数,综合以上条件初步完成对低丘陵地区地下建筑的抗震分析过程;其次,将退火机制的微粒群理论与地下空间规划进行结合,在存在数量较多的空间规划单元、多种空间条件及多目标条件约束下,设定一个"粒子"为一个优化方案,利用土地空间协调性、空间规划类型约束和距离约束等方面,对土地空间规划情况建立目标函数并实现"粒子群"优化评价过程,从而获取地下拓展空间可控规划最优设计。实验证明,对地下空间的有效规划可减缓城市压力。  相似文献   

8.
作揖沱崩滑堆积体稳定性模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模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建立了滑坡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滑坡的稳定性分为五个等级,确定出了影响边坡稳定的19个因子及其分级标准,据各影响因子在引起滑坡滑动中的重要程度,给出了各因子的二级权重。建立了计算各影响因素隶属度的隶属函数和专家评定结果。利用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宋家庄作揖沱崩滑堆积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城市区域发展用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掌握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坡度提取、栅格数据重分类等基本操作,采用不同的权重值来区别各因子的影响效果,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将综合评价分数划分为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进行城市区域发展用地适宜性评价,并对其应用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陈业华  李晓庆 《科研管理》2013,34(8):123-129
可变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是先进制造技术(AMT)项目投资优化的关键环节。文中针对AMT项目多投入和多产出的特点,分析了影响AMT项目可变资源利用效率的各类因素,构建了AMT项目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建立了AMT项目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求解,得出可变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状况,并得到可以调整资源投入量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佳状态的结果。同时,根据敏感度分析结果,给出了影响企业可变资源利用效率的几个重要因素,给开发AMT的企业提供建设性建议。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吴健生  冯喆  黄力  高阳  彭建  黄秀兰 《资源科学》2011,33(9):1699-1707
土地持续利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基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土地利用规划在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有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全面考虑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供需平衡关系,合理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别是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研究框架,是土地利用研究和规划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阳泉市郊区为例,提出简化的CLUE-S模型研究框架,探讨研究区不同发展路径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耕地优先原则、生态保护原则、效益提高原则依次为发展路径的先后选择顺序。较"生态涵养"及"超速掠夺"路径,"均衡发展"路径安排耕地18131.57hm2,安排建设用地14069.40hm2,可以满足阳泉市郊区在未来15年内粮食自给率上升27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到13%的用地需求,为最适宜发展情景。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曲靖市为典型研究区域,根据农业旱灾系统的特性,构建农业旱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可变模糊集合理论,构建农业旱灾适应性定量评估的多指标多级别评价模型。依据划定的云南省曲靖市农业旱灾适应性评估分级区间界限值,计算得出各研究单元的旱灾适应性等级,并借助GIS绘制出研究区域的农业旱灾适应性评价的等级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整体适应能力处于弱与一般之间,各子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也显示了基于可变模糊分析法的旱灾适应性评价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桂华 《资源科学》1997,19(5):22-30
本文通过对比农用土地的评价,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的特点和意义。根据适宜性与限制性相结合、多宜性与主宜性相结合等原则,确定了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和依据、项目及其分级标准。具体结合武汉市实情,先以局部地貌与地表组成物质差异为依据,划分了不同土地类型作为评价单元;然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有关限制性评价因素,并采用AHP法确定各因素的权值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将各主要因子按等级模糊量化,通过模糊加权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得分值,依据一定的分等体系,划分各单元土地质量的等级,得到武汉市建设用地质量等级图。  相似文献   

14.
现有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对自然资源空间和农业资源空间的关注度不够,且相关指标过于全面、综合,缺乏实践操作性。对此,以“评建结合”为原则,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方法以及分类核算、统筹规划管理的实践需求,借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低碳城市标准体系。通过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地类的对应关系,明确各地类及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类型的碳源、碳汇属性,形成5个主要评价维度,遵循系统全面性、科学有效性和操作实践性原则,构建包含森林、草原、湿地、水(江河湖泊)、海洋、耕地、全民所有农用地、城市绿地8个碳汇指标要素以及生产、交通、生活等3个碳源指标要素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管理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总结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将城市规划用地评价方法与地理信息技术融合成一整体,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使得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文章以泉州市为例.利用AHP方法,对泉州目前的城市用地情况进行了适宜性的定量分析,将现有城市用地划分为适宜开发土地、经改善后适宜开发的土地、不适宜开发的土地三类.有机地结合了GIS技术手段,使得所得到的分析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减排二氧化碳的有效技术之一,而将二氧化碳存储于深部地层中,往往因为一些地质及工程的原因而导致二氧化碳泄漏,会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考虑到二氧化碳泄露风险的不确定性,用模糊语言来评价二氧化碳泄露的各种风险因素,将模糊集和证据理论相结合进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安全风险评价。采用Jousselme距离确定的专家权重,并对冲突证据进行修正,再采用Dempster组合规则融合不确定证据信息。通过严格的风险评价程序,从而选择理想的二氧化碳封存场地。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息熵和模糊物元模型的城乡结合部农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艳  周勇  钱建平  黄建武 《资源科学》2008,30(6):919-924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相互结合的特殊经济地理单元,是城市快速扩张的重点区域。目前城乡结合部范围不明确,确定方法以定性为主,土地评价偏重土壤质量。针对此点,文章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通过遥感解译TM影像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图后,构建土地利用信息熵模型,计算500m×500m网格单元的熵值后借助突变点检测法确定城乡结合部内外边界,内外突变点位熵值为30;然后确定农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叠置法和多边形法相结合来获取评价单元及其属性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模糊物元贴近度聚类分析模型计算评价单元贴近度,划分研究区农地质量等级,并采用野外调查和相关系数法检验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农地质量中等偏上,以二级, 三级为主,占评价总面积的73.35%;尽管受多因素及RS栅格数据特点的影响,城乡结合部带有锯齿状和犬牙交错,但本研究结合了行政界线完整性的原则,划分方法科学、适用,其结果为荆州市确定城市扩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能够为类似地区城市扩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一种较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对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对“三线”内涵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线”协同划定的分析框架和协调策略,选取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为案例区,通过构建“生态-耕作-建设”三种利益导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了不同目标导向下各类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综合各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区,基于生态优先、集中紧凑、邻域和谐和空间识别的原则,对各类冲突区进行耦合协调,以期为“三线”划定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区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包括西部的茅山片区、北部的天荒湖湿地以及钱资湖、长荡湖等区域,总面积260.63km2;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茅山片区及低山丘陵的东侧,中部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东部的高亢平原,总面积303.57km2;城市开发边界圈定了中心城区可扩张的最大范围,总面积69.43km2。  相似文献   

19.
毛蒋兴  闫小培  何邕健  李志刚 《资源科学》2008,30(12):1880-1889
以深圳市为研究案例,利用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政府部门资料等多种数据源,引入缓冲区分析和空间叠加等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开展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开放式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宏观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城市发展过程中开发式交通系统对土地开发有着重要影响作用,交通线路是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和骨架,在交通线路的带动下形成了西部、东部和中部等3条沿交通轴线的“带形”城镇空间密集区域。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交通系统对其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有着较强的影响,沿线区域土地利用重新时空分布,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发生较大变化。综合起来可以发现,深圳开放式交通线路对沿线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沿线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并趋向近距离分布,耕地、园地和林地等大量减少并日渐趋向远距离分布。  相似文献   

20.
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目的是在城市存量土地的基础上,对现状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测算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在增加面积.城市土地利用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微观评价.本文在济南市城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理想值修正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合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合理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用地功能区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工业区的评价结果出入较大,大部分宗地评价结果修正后提高,即其潜力增加;商业区的结果大部分降低,即潜力减少;住宅区处于二者之间,但潜力增加的量大于商业.基本结论是:城市建成区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简便、实用、科学,是不同用地功能区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具体化;可作为城市规划、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等的主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