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史稿》卷69《地理志·四川》载:"[雍正]十二年,升嘉定、潼川二州为府。"同卷《地理志·嘉定府》又载:"顺治初,因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六。康熙十二年升府,以其地置乐山县。"同一卷,对嘉定州(治今四川乐山市)升府的年代记述前后矛盾,一说为"雍正十二年"(1734),一说为"康熙十二年"(1673),相差达61年。读者要问,到底哪个说法正确?清嘉庆十七年(1812)版《乐山县志》卷2《舆地志·沿革》载:"雍正十二年,升嘉定府,仍置县曰乐山。"嘉庆二十一年(1816)版《四川通志》卷4《舆  相似文献   

2.
在明代,方志得到较大的发展,各省、府、州、县普修志书,正如张邦政在万历《满城县志·序》中所说:“今天下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在陕西,以被称为“尚简派”代表作康海的《武功县志》、韩邦靖的《朝邑县志》影响最大,史料参考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3.
一、甘熙生平概况 甘熙,字石安,一字实庵,号二如,为晚清南京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金陵(今南京)甘方栋之孙,甘福次子.他生于嘉庆二年(1797),道光十七年(1837)补县学生,十八年(1838)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官知县、郎中,礼部仪制司、广东司兼云南司主稿等.[1]甘熙一生博学强记,勤事纂述,精研方志之学,著有《白下琐言》《桐阴随笔》《灵谷寺志》《栖霞寺志》等地方志书和《金陵忠义孝悌祠传赞》《寿石轩诗文集》《金石题詠汇编》等文集,其中尤以《白下琐言》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审慎、仔细的分析,认为王俭《七志》正文“七志”部分所著录图书为“今存之书”(即王俭撰《七志》时能获知的所有存于刘宋时期的图书),故《七志》又被称作《今书七志》。  相似文献   

5.
我国各地大都编修过地方志,仅张家口就有《赤城县志》《怀来县志》《怀安县志》《宣府镇志》《察哈尔通志》等十多种,而《万全县志》就有万历、道光、民国年间的三种编修本。虽说编撰县志的人,出于本阶级的偏见,明显地溶入了他们的反动观点,但在时间、地点、风俗、军备、人口(户数)的增减、地名的沿革等方面都是较真实而可考的。我最近由于收集义和团运动在张家口一带的活动情况,翻阅了两部县志,颇有所获。虽说是为清王朝和地方官吏们颂德的地方志,在字里行间仍然掩盖不住义和团革命运动所闪耀的光辉,庇护不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犯下的血腥罪行,遮掩不了腐朽清王朝  相似文献   

6.
蒲霞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142-79
介绍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马蓉等学者点校的《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一部《泰和志》,将其归属于安徽省方志,共辑出两条佚文。经过对两条佚文的分析和研究,这部《泰和志》实际包括两部《泰和志》,一部是今安徽省太和县的县志,一部是今江西省泰和县的县志。《永乐大典》本《泰和志》补充说明安徽省历史上太和县志的编修情况,体现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我的家乡褚家塘是原上海县莘庄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队,也是一个在清乾隆年间编修的《娄县志》中就记有村名的老村庄。在城镇化进程中,于1993年起开始动迁,至2009年动迁结束。几乎在村庄最终消失的同时,我利用闵行区、莘庄镇馆藏档案和自己收集的家庭档案,完成了《褚家塘志》的撰稿。志书被列为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于2010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也是上海目前唯一一部以自然村(生产队)为记述  相似文献   

8.
国有史,县有志。80年代以来开展的中国社会主义第一代地方志修纂工作,是我国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新修《巴东县志》乃此工程之子工程。巴东历史悠久,自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置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更名巴东,迄今(1993年)已有1570年的历史。原《巴东县志》有明嘉靖、万历,清康熙、同治,以及民国时期的。此次新修的《巴东县志》横跨半封建半殖民地和社会  相似文献   

9.
一等奖 《一结.当百万师,华不停极至去时》新华社赵兰英 《小平,您好l》文汇报王拢南 《中华名栩评比“内幕.光》新民晚报李葵南 《论改苹开放姓“社”不姓“资”解放日报周瑞金、凌河、施芝鸿 《上海20万市民迁居浦东》上海电视台劳有林、部志亲 《徐虎的报修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农晖二等奖 《宜率一厂三制的反幼》解放日报乐麟 《燕农越洋办公旬》上海县电台,.J郊德、朱怂君 《严今中的父母官倪夭增》(级形)解放日报俞断宝 《上海证券交易与日际市场摘轨》解放日报时赛珠 《第九月“梅花典”评比戏中有戏》新民晚报丹凯、翁思再 《祁用…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推行郡县制,改荆邑为阳羡县,至今已2200多年.随着历史的变迁,县城地址也多有变化.根据查阅有关史料,主要的有八次,现分述如下: 一、秦初设阳羡县,县城在今宜城街道土城社区一带,称土城,又称虾虎城.据《重刊宜兴县旧志》卷首,《宜荆新志》卷首、卷一记载,阳羡古城在后来县城的南门外,两沈狭中处,小犰(团沈)、虾泾滨(虾泾以四足龙鱼得名,又称虾龙泾,后误写为虾笼泾).故称城为虾虎城.县志还记载:古城东、西、南三面萦绕两沈会合.《宜荆新志》卷首清泉乡图右下方县城图的南门外有土城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广东省、府县志类》辑录了潮州志若干种,其中有《潮阳图经》,宋常祎纂(据《舆地纪胜》:“潮阳图经,郡守常祎序”);又有《潮州记》一卷,宋王中行纂(据《宋史、艺文志二》:“王中行潮州记一卷”)。  相似文献   

12.
饱经沧桑几度废兴 南宋咸淳三年(1267)上海正式建镇,士绅唐时措兄弟于方浜长生桥东北(今丹凤路西)购韩姓房屋并改建为梓潼祠,画孔子像于祠中,又增建古修堂,作为诸生肄习之所,上海始有镇学.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分华亭五乡二十保,建立上海县.根据中国封建制度,由镇升格为县后,除建造县衙门,还须修建城隍庙和文庙.  相似文献   

13.
沪问     
《沪问》,秦锡田作。锡田(1861~1940),号砚畦,上海浦东陈行乡人。光绪举人。纳资入内阁中枢,历湖北候补同知,充癸卯(1903)年湖北乡试同考。丁父化归里,不复出。平生致力教育及地方公益事业,为杨思、陈行、王林三乡出力尤多。充上海劝学所学董、学务审查长。民国后,历主上海县公款公产,创上海游民月初所、公立上海医院等。洞察地方水利,著《松江水利说》,与姚文标合军《江南水利忘》十卷,辑《河工志》三卷。研究《晋史》,有《补晋史王侯表》、《晋异姓封爵表》、《晋请国年在》,被收入《二十五史补编》。与修光绪《上海县…  相似文献   

14.
同治《上海县志》是编纂于封建王朝背景下的最后一部上海县志,全志体例完备、门类齐全、内容广博、务求真实、多有创新,历来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地方志。清末人秦荣光旁征博引,逐条校勘,编纂了《同治〈上海县志〉札记》一书,对同治《上海县志》裨补缺漏,写下了194条考订和211条补正。这种关于地方志校勘性质的志书札记较为少见,有必要对其作相关揭示和评述。  相似文献   

15.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古代战略位置重要.1912年以前,南阳共修县志四种,分别为明《(万历)南阳县志》、清《(顺治)南阳县志》《(康熙)南阳县志》和《(光绪)南阳县志》,其中万历、顺治时期所修县志现均已亡佚.本文从编修者、编修时间及内容等方面对亡佚旧志进行考证.《(万历)南阳县志》由隆庆辛未(五年,1571年)科进士程逊于万历三年(1575年)编修,虽内容简略且未加“旁搜远稽”,但该志创修之功不可没.《(顺治)南阳县志》由崇祯己卯(十二年,1639年)科举人李本泽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至十六年(1659年)编修完成,其中部分内容可能触犯了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嘉庆十七年,邑进士李林松又请于县令王大同,纂修新志,自任主纂,至十九年成书。开局之初,延揽全邑职员及举贡生监入局,当时有“庇同广厦,寒士欢颜”之诮,然而实际上却是颇收集思广益之效。全书统以十类,另附子目,分卷二十。凡例二十条:其中如第三条指出古志图经之重图学,首列古今诸图,“俾览者瞭然于迁改之迹”。第四谓往志“夸张邦故者,指吴松江为《禹贡》三江之一,犹袭宋明旧说”,今志则能作出详辨。第五谓吴松江、黄浦水利  相似文献   

17.
由《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全国县(市)报研究会筹委会联合举办的“怎样办好县(市)报”有奖征文活动,8月中旬在北京评选揭晓。江西省《赣中报》副总编辑简秋雄写的《假如我办县(市)报……》一文获一等奖。获二等奖的论文有5篇、三等奖11篇,另有40篇被评为入选作品。“怎样办好县(市)报”征文  相似文献   

18.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藏一部《穆堂诗文钞》,十一卷,四册,书名页题“道光辛巳年镌”、“穆堂诗文钞”、“临川李氏容轩藏板”,卷一卷端著者题“临川李绂巨来著”。卷前分别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宋鸣珂、李宗瀚《序》,乾隆九年(1744)李绂《序》,穆堂居士《自序》,嘉庆二十三年程卓樑《叙》,卷未有嘉庆二十五年李友裢《跋》。  相似文献   

19.
《隋书·经籍志》“总序”所载“五十五篇”涉及《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与成书,以及《隋书·经籍志》道、佛两部的演变,然历代学者皆语焉不详。“五十五篇”实指“部类”而非“篇序”,其虽源自魏徵贞观年间整理图书所撰“书序”,且此“书序”后入《隋书·经籍志》成其“总序”,但魏徵并未参与编修《五代史志》,魏徵与《五代史志》经籍部分转变为《隋书·经籍志》无直接联系。今本《隋书·经籍志》分四部四十类,附道、佛两部及其大纲,与魏徵贞观初年整理图书典籍时的规划不同,是因《五代史志》对“五十五篇”进行了调整,删除了道、佛两部之细目,究其缘由,则是《五代史志》的官修史志性质以及对前代旧例的遵循。  相似文献   

20.
从嘉庆《东台县志》中发现郑板桥《南梁曹贞女诗》,从《民国东台县志稿》中发现郑板桥《重修大悲庵碑记》,本文对佚诗、佚文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