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士人的年平均收入高达3万美元,名列欧洲第一,失业率很低,仅为3%,说瑞士是世界上的“首富之邦”一点都不过分。然而,在如此富裕的国度里,人们过日子却十分节俭。不求奢华重实用瑞士人常说“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两只手。”既然是靠两只手创造的财富,理所当然地要好好珍惜,于是  相似文献   

2.
富国瑞士节俭成风现在,世界上有一种奇异现象;越是富国越节俭,越是穷国越浪费。瑞士人可称为富国人中节俭的典范。许多人将瑞士称为世界上的“首富之邦”。它的年人均收人欧洲第一,达3万美元;生活水平世界第一。瑞士人消费观念很重实用,不奢华.瑞士汽车普及率极高...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来瑞士工作,相隔20年,总的印象是更发达、更富了,但是瑞士人仍然是那样克勤克俭地生活却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深。倘若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瑞士可称世界首富,瑞士人均个人储蓄也名列世界前茅。的确瑞士人很有钱,他们的平均月薪约5000瑞士法郎(合4000多美元),大大高于法国、德国和英国人。瑞士人中也有不少人是亿万富翁,但是在这个国家,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交往中很难看出谁是阔富,谁是“大款”。许多有钱人同普通百姓一样每天都是开车或乘车(火车或公共汽车)上班,工作节奏紧张而有序。周末和节假日,大家都喜欢穿上运动衣外出郊游、运动,…  相似文献   

4.
所有的瑞士人在为孩子填户籍卡中的“财产状况”时,写的都是“时间”二字。他们认为,对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说,他所拥有的财富,除了时间之外,没有其他东西。  相似文献   

5.
位于欧洲腹地的瑞士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电子户籍卡的国家,婴儿一出生,医院就会立即打开计算机,通过户籍网络查看他(她)是这个国家的第多少位成员,然后在这一编号的户籍卡上输入这个孩子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及家庭地址。由于婴儿和大人用的都是统一规格的户籍卡,因此,刚出生的婴儿也有“财产状况”这一栏。不过,在给孩子填写所拥有的财产时,所有的瑞士人填写的都是“时间”一词。他们认为,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所拥有的财富,除“了时间”以外,就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据说,1998年,南美的一个“黑客”通过国际互联网侵入瑞士的户籍网络,他想把自己…  相似文献   

6.
谢萍 《留学生》2014,(22):49-49
“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两只手。”这是崇尚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瑞士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的确,那里的人们平时买菜用筐子装;去超市购物用的包装袋是纸袋;家庭日常用的洗涤制品大都是先买简装的,回家后装到事先准备好的旧瓶子里慢慢甩家庭垃圾自觉地按玻璃瓶、塑料品、旧报纸和无用废物分类。再分别装入扎口的塑料袋中,以便统一回收处理。  相似文献   

7.
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了现实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数学,在孩子们看来,是对自己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或升华。从这一层面来说,小学生的数学理应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学习也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所  相似文献   

8.
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生命教育工作者边疆先生在《唤醒心目中的巨人》一文里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一群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时,学校对他们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人生目标,60%的人人生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人生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远的人生目标.以后的岁月里,他们行进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经历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据调查发现:那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商业领袖和社会精英;那10%的人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他们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才,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那60%的人安稳地工作与生活着,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那27%的人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和社会,抱怨"不肯给他们机会的这个世界",当然,也抱怨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9.
张帆 《小读者》2012,(9):57-57
瑞士人极讲规则,这是世界公认的。一位在日内瓦生活了近20年的华人琳达,她的女儿在中国出生,六七岁就来到瑞士,接受的基本上都是瑞士教育。  相似文献   

10.
《深弄,那一抹夕阳》这篇散文,写得很“淡”。浓烈的感情,以平淡的“叙述”表达。绚烂过后的“淡”,是能品出至味的。散文的笔触,始终在“老夫妻俩”身上:他们老而贫弱,他们相濡以沫;他们有儿子,但断绝了来往;这散文中,那儿子、儿媳、孙女“存在”着,但没有出现;儿子、儿媳的心上,不再有“老夫妻俩”,但“老夫妻俩”的心上,一时都没有忘却儿子、儿媳、孙女。散文的结尾写道:“老伯对老伴说:‘你抽空去孙女学校看看,帮她把学费交了吧,听说她妈妈下岗了,一家人生活不容易。’”读这平淡的一句话,心头一颤。散文没有大发议论,但谴责的笔触,始终…  相似文献   

11.
刘强 《山东教育》2003,(27):63-63
瑞士人不喂孩子吃饭瑞士人是不喂孩子吃饭的,孩子若是饿了,他自己会吃的。对于孩子不会做的事,阿姨只是在必要时给予语言上的鼓励,或者在行动上给予暗示与支持,大人不强行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否则的话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由于个性受压抑,而使得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人,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做别人没做的事。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又怎么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呢?瑞士人强调孩子的自主行为。不过于强调纪律,如坐要坐挺,站队要成直线等等。她们倡导孩子独立自由地玩耍,而不过多地限制和控制孩子们的行…  相似文献   

12.
瑞士是举世公认的最富国家,他们住“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现代理念指导下,家教工作领世界之先。近来我去瑞士,切身感受了一番瑞士人所营造的优良的家教氛围,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13.
一、教师“学生观”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看待孩子,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成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共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应尊重、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性地学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应提倡每一个学生大胆质疑、敢于问难、乐于合作、主动探究,使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  相似文献   

14.
能体现中学生个性的词语,不应该仅仅是“学校”,也不应该仅仅是“老师”和“上学”等,其实仅就学校生活而言,也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中学生个性语词典” 不是汇总词条,而是通过这形式展现中学生智慧的灵光,天才的火花;展现中学生眼中的世界;展现中学生独具特色的内心世界.中学生也不是和社会绝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也不缺乏入木三分的真知灼见.何妨在这个领域也体现一下“个性”.一个好的词条的拟定,不比写一篇作文容易,但这肯定影响不了中学生一显身手的信心.自开办这一栏目以来,仅刊发十几个词条,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参与.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学生关心这一栏目,加入这一“个性世界”.来信来稿请寄山西省太原市双塔西街381号《语文世界》编辑部“中学生个性语词典”主持人心童收.  相似文献   

15.
没有话说是中学生写作文普遍碰到的困难 ,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一问题。造成无话说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懂得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误以为是“写生活———特别是写自己所没有的不平凡的生活。解决的办法是引导他们写自己成长中的感受 ;这不仅有说不完的话 ,也是他们很愿意表达的意思 ,这样写还能收到弘扬作文教学的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人格成长 ,尽快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6.
温暖     
温暖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一种温馨的心灵触摸。在你的生活中,可否记得一个眼神、一双大手、一句话,给你留下长久的抚慰?生活给你喜怒哀乐,温暖即在其中。温暖会给一个人最大的抚慰。温暖,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就像人们都会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中的“孩子”那样,“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一些孤儿,他们没有亲人,不知道温暖是什么滋味,他们享受不到父母所给予的温暖,一个人孤独地“浪迹天涯”,他们就像一根“草”,被人怜惜,只要轻轻一拔,生命就结束了。在你的身旁,如果有一个人用手牵着你,给你带来温暖,这种情景非…  相似文献   

17.
谢萍 《高中生》2010,(34):41-41
"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两只手。"这是崇尚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瑞士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的确,那里的人们平时买菜用篮子装;去超市购物用的包装袋是纸袋;家庭日常用的洗涤制品大都是先买简装的,回家后装到事先准备好的旧瓶子里  相似文献   

18.
“想别人没有想过的,说别人没有说过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在作文中,千人一腔,众口一词,这固然跟阅历、经验、见识有关,但在某种程度上,和不知道想什么、怎么想有很大关系。于是这节课我准备以“接龙”的形式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我选择了泰戈尔的一句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  相似文献   

19.
在竭力标榜“自由”、“个性”的美国,有这么一个不讲“自由”、“个性”的团体,他们以牺牲个人的自由为前提,换来美国的军威和个人素质的提升;他们延揽全美最优秀的人才组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充当“世界警察”;他们用单调刻板的训练方式造就了众多的精英:总统、将军、宇航员、企业家、科学家……他们来自于同一个学校——“西点军校”。秩序,是文明的标志,也是生活之所必需,一个不讲秩序的社会必然是落后的、混乱的。而把自己的秩序(抑或需要)强加给别人,更是一种可怕的倒退。  相似文献   

20.
如果儿童的某种必需的可能生活没有被实现,便意味着儿童“可能世界”的缺失。儿童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是对话可能性的前提,反过来,没有独立的语言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根基。这在历史上是有证据的。法国菲利浦·阿利斯在《“儿童”的诞生》中,明确了“中世纪没有儿童”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儿童无法以同等的地位与成人对话,他们必须围绕着成人中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