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母断织     
  相似文献   

2.
孟母是孟子的母亲仉氏。孟子姓孟名轲。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出生于邹(即现在的山东省邹县)。孟子3岁丧父,自幼受母亲教养。由于孟母善于教子,孟子长大成材,并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 孟母善教子,千年传佳话。这里记述的是孟母教子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3.
“昔孟母,择邻处”的故事众所周知,讲的是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一个传颂了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国人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良苦用心。几千年后的今天,“孟母三迁”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相似文献   

4.
家教中家长教育子女切莫学习《红楼梦》中的贾政,贾政的教育问题可概括为严而无方,严而无情,严而无爱,严而无恒。必须施之以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爱之以行,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5.
佚名 《高中生》2008,(7):34-34
丰子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跟孩子们讲对人要有礼貌,还非常具体细致地说: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节和仪式。丰子恺是名人,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丰子恺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  相似文献   

6.
王震亚 《家庭教育》2010,(12):45-45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教孩子学诗学礼的事。有一天,孔子正站在自家院子里思考问题,他的儿子孔鲤(伯鱼)从他面前走过。孔子喊住孔鲤,问:“你学过《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我还没有学过。”因为那时候诸侯国之间主宾的应答,以及上层社会交际场合的交谈都要引上《诗经》中的几句诗。于是孔子说:“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  相似文献   

7.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相似文献   

8.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相似文献   

9.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创造发明家。曾创造作战攻城用的云梯和磨粉的磨,又相传发明了木作工具。过去,木匠们都称他为“祖师”,非常崇敬他。传说鲁班有个儿子叫伢子,从小聪明伶俐,鲁班夫妇十分疼爱,希望儿子长大以后能有出息。在伢子15岁的时候,父亲鲁班  相似文献   

10.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20岁那年,得了一个儿子,取名孔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陈亢的,他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有一天,他怀着好奇的心理,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听  相似文献   

11.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12.
儿子快满5周岁了,圆头圆脑的他口头表达能力特别强,可是对数学似乎不太感兴趣。教语文的爱人总埋怨我对孩子不闻不问,疏于指导。其实对幼儿来说,能不能尽早尽快地口算出10以内的加减法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要让他在日常的游戏中、生活中与数学亲密地接触,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我从  相似文献   

13.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谓人之常情。但家长若是一味依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而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与成长愿望,将其视为泥人张手中的那团泥巴,想捏成什么样的就捏成什么样,恐怕大有不可之处。  相似文献   

14.
杼山考     
杼山因为闻名古今,史籍记载不少.考诸文献有晋吴兴太守张元之《吴兴疏》,唐陆羽《杼山记》、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宋嘉泰《吴兴志》,明万历《湖州府志》,清同治《湖州府志》,以及掌故、旧闻、俚语等等.不同时代给杼山打下不同印记.晋以前称“稽留山”,晋代名“东张山”,唐代始称“杼山”.所谓杼山,是因为这座山是夏杼“南巡之所”.故山西北有夏驾山,山下有夏王村(今称王村).夏杼遗迹的考证是陆羽的功绩,在陆羽《杼山记》前还没有杼山这个名称.《湖州府志》载:“郡有专志,实肇始于陆羽.”陆羽写下不少地方志籍,如《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记》、《湖  相似文献   

15.
16.
【原文】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①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②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③豆④揖让⑤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列女传》)孟母断织【注释】①嬉:游戏,玩耍。②贾人:商人。③俎: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④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有点像带高座的盘。⑤揖让:作揖和谦让,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①,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  相似文献   

17.
孟母情结     
看见儿子,整日穿梭嬉戏于坟茔间,专心地玩着垒土筑坟的游戏——搬家!毫不犹豫。即使儿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伟大的坟墓建筑家,也不稀罕。看见儿子,整日流连在集市上,学着买卖人拉长腔调地吆喝,活脱脱一个买卖人——搬家!毫不犹豫。即使儿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富甲天下的商贾,也不可惜。看见儿子,整日泡在学校,学着师生,吟诗读书,揖让进退——定居!三迁其居,得其所哉。这才是儿子做人立世之本啊看见儿子,骄傲自满,不求上进,挥刀断织,借题发挥,好一顿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唬得小儿勤学不辍,再不敢懈怠……这便是流传千古的“孟母三…  相似文献   

18.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交流过程中需要关注人性,实现对人类文化的传播,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应做到:自主查找资料,优化课堂引入;设置思考问题,促进小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增加知识渗透。  相似文献   

19.
正良好的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和形象表达。孟母三迁的故事,就体现出母亲在子女教育、家风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东汉女史学家班昭《孟母赞》曰:"孟子之母,教化别分。处子择义,使从大伦。予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而《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一段,更是家喻户晓。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其母。母亲真挚的爱,是对自己  相似文献   

20.
刘福美 《语文知识》2002,(12):39-39
初中语文第一册《乐羊子妻》一文注(4):“机杼:泛指织布的工具,机: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把“杼”解释为织布的梭子,字面上理解无误,但结合文中含义有些欠妥。《汉语大词典》(4)886页“杼:(1)织机的梭子。”991页“柚[zhu又读zhou]:筘。织机的主要部件。《诗·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