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久前,《华夏时报》刊登了一篇特稿《父亲“玩学习”,一家“玩”出了3名女博士》,讲的是武汉市一位出身农民家庭的教师陈克正,早年坚持用“玩”的形式引导3个天资并不出色的女儿学习,使孩子们对学习充满兴趣,轻松自如。后来,大女儿成了德国耶拿大学的博士生,二女儿成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博士生,三女儿则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硕博连读生。陈克正把这些经验写成了书,上市后引来了长长的购书队伍,他的“玩学习高效学习法报告会”也场场火爆。如今,国人的休闲时间是越来越充裕了:双休日、八小时之外、节日长假、不饱…  相似文献   

2.
湖北武汉陈克正的三个女儿,先后分别在德国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分校攻读博士一家出了三个博士生,确实令人瞩目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媒体纷纷炒作,说一家三个博士是“玩学习”玩出来的。“玩学习”果真能“玩”出博士吗?最近,陈克正应本文作音之邀,袒露了他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3.
女儿好动,喜欢和我一起解决一些问题,最好是来一场比赛。这下,《数学暑假作业》中的一个问题又成了我俩一起“玩”的材料了。  相似文献   

4.
袁瑢 《现代教学》2009,(4):27-27
《我的爸爸》这篇课文,是革命先烈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李大钊教育子女要认真学习,“小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二是李大钊教孩子唱《国际歌》,教育子女懂得革命道理。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话题,让我们从一篇作文开始。 笔者的女儿就读小学三年级,老师布置写作文,女儿写了这样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玩“摩尔庄园”》,作文里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6.
武汉有一家三姐妹,轰动了全市,她们都成了令人刮目的“金凤凰”:老大是德国耶拿大学的博士生,老二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博士生,老三是中科院硕博连读生。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陈克正,既是她们的父亲,也是她们的领路人。三博士姐妹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秘诀”?记者就此采访了陈家,也许因人而异,这些“家教经”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其他的孩子,且不论它的效果如何,但三博士姐妹的成功经验。或许让望子成龙成风的家长们多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妈妈,没有人和我玩,我很孤独”,这句话简直成了节假日里女儿的口头禅。我除了安慰几句外,实在别无它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成了假日孤独儿童的一员。有时,当她眼泪汪汪地向我流露出她的寂寞时,一股舔犊之情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遂自告奋勇地许诺和她一起玩。女儿最喜欢玩那种“一不许说,二不准笑,三不准露出大板牙”的游戏。每一次,纯洁无瑕、不善于打心理战的女儿,总是在我这个辣姜老妈面前败下阵来。而女儿即使输得很惨,也一样乐呵呵地笑个不停。见女儿的一副开心样,我自以为功劳不小。于是喜滋滋地对女儿说:“怎么样,和妈妈玩,挺不赖…  相似文献   

8.
最近看了《幼儿教育》杂志“星月书屋”栏目上的介绍后,我阅读了黄全愚博士的《玩的教育在美国》,感触颇深。书的开始就将中美孩子的玩作了比较,从中美孩子所享受的物质条件、拥有的玩具、玩的游戏形式来看,几乎已看不出有什么差异;但细细一想,其中的区别却很大,最大的差异可能就在于:一个是“有多少时间玩”;另一个是“怎么玩”。中国孩子玩什么、怎么玩,很少能摆脱家长、老师的控制,什么可以玩,什么不可以玩,玩到什么程度,玩到什么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而美国的孩子拥有更宽松、更自由的生长环境,玩得更像是“玩”,玩得更像回事,用中国话说:“玩出了圈。”读到此处,我不由得想起了上次和女儿去玩沙的情景。那天,我和丈夫带着不满三周岁的女儿玫玫拎着工具来到公园里玩沙。公园里虽然有许多大人、孩子在散步,但偌大的沙坑却空无一人。女儿追不及待地脱掉鞋子,光着小脚丫,跑进了沙坑,一边玩一边喊:“妈妈快来,我俩一起玩吧!”听到女儿欢快的叫喊声,我也赶紧脱掉鞋袜,和她一起疯玩起来。我先用纸杯装满了沙,然后倒扣下来,做成了一个圆柱形的小沙堡。玫玫看到后,抢着也要做沙堡,但她做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做好的沙堡很快就倒塌了一半。  相似文献   

9.
对20世纪初的若干德国大学哲学院的《博士培养条例》进行了分析,着重考察了《博士培养条例》在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在拓宽博士生知识基础和知识视野方面的制度性保障性措施,澄清了我国学界对德国博士生“师徒制”培养模式的片面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博士生培养要解决“博士不博”、博士生创新能力欠缺、博士论文缺乏原创性等问题,应落实对博士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0.
女儿变了     
女儿叫索南卓玛,长得活泼可爱。因为我在幼儿园上班,所以她早在上托儿所时就有了一种优越感。每次送她上托儿所,她总是昂着头,挺着胸,那神气不亚于《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她还时常向我告状:“妈妈,××小朋友打了我一下,××小朋友骂我是笨蛋。”渐渐地,我发现女儿很霸道,她不让小朋友玩托儿所里的玩具,说:“我妈妈是老师,这些都是我妈妈的,只有我能玩。”听到这些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下决心要纠正孩子的坏毛病。有一次,我给她讲《灰姑娘》的故事,讲到灰姑娘被后母和后母的两个女儿毒打,还不让吃饭不让玩时,女  相似文献   

11.
“玩游戏、玩电脑、痛快玩、继续玩、再玩……”一名小学四年级男生自拟最喜欢的课程表,每天七节课,玩的内容成了课程的主打。最近,这份“想得美”课程表在汉网上贴出后,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不少人认为,“玩”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奢侈品。(据《武汉晨报》报道)  相似文献   

12.
北大校友、青年作家张者写过一部名叫《桃李》的长篇小说,以在北大法学院的学习生涯为蓝本,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最高学府的腐败与堕落。“老师”不再是老师,博士生导师们摇身一变成了“老板”;“研究生”也不再研究学问,莘莘学子大都致力于研究“厚黑学”;校园不再是一方灵魂的净土.学术圣地在商潮涛声中  相似文献   

13.
女儿3岁,玩腻了布娃娃、长鼻子大象、电动车之后,情有独钟的却是剪刀。“小孩玩不得。”做外婆的简直是谈“刀”色变,“宝宝听话,外婆小时候也不玩剪刀……”“我偏要玩,剪刀不是老虎,又不会吃人。”女儿也自有道理。我想,我们不能因为剪刀不安全而去限制女儿的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2):F0002-F0002
1952年12月出生,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史研究专家 主要论文:《“美国主义”与文化批评魏玛德国文化批评运动浅析》《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5.
在《实用汉语词典》中,“玩”的第一个义项就是“指参加使自己精神愉快的活动”。我所说的“玩”即为此义,只不过这个“玩”是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活动而已。“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艰苦而复杂的劳动,怎么能在玩中学呢?”著名教育家霍懋征的“玩、道结合说”似乎为我找到了理论依据。“玩”而有“道”,变“苦”学为“乐”学,语文教学之极佳境界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把“乐学”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玩”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6.
女儿从小喜欢探索身边的世界,先是拨弄玩具,后来是“修理”家具,最后甚至“恶搞”家电。作为母亲,生怕女儿在“恶搞”时伤害到自己,常常要意外地为她捏一把汗。但是后来总结发现,女儿“恶搞”不但没有伤害自己,反而能借此获得很多实际经验,积累不少知识呢。记得一天中午,放好《猫和老鼠》的碟片后,我就和先生在卧室休息,两岁半的女儿独自在客厅里玩。过了没多久。客厅传来“啪啪”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让孩子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并为日后申请好的大学增添砝码,不少美国父母都选择从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开始参加一种或者多种体育、文艺活动。我也不例外。女儿从六岁开始学习钢琴,老师W是一位来自美国某著名大学音乐系的博士生。W对女儿始终面带微笑,从不批评、训斥。她向女儿提要求:课  相似文献   

18.
玩也是学习     
玩也是学习玩,是孩子对生活、工作、劳动模拟性、学习性的活动。因此,读书是学习,那么玩呢?—策划·主持/张先翱为了指导和帮助孩子们过好双休日,6月15日,本刊与《学与玩》.《中国教育报》联合召开了“玩也是学习”为主题的座谈会。《学与玩》杂志副总编糜若兮...  相似文献   

19.
《母婴世界》2012,(6):124-127
某天问起女儿:“最喜欢和妈妈的哪个同事玩?”女儿毫不犹豫地说:“洪园长。”我问:“喜欢跟她玩什么?”她说:“当然是玩枕头大战!”尽管好些年过去了,但她们枕头大战的情境依然在女儿和我的心目中没有忘却……  相似文献   

20.
德国人根据自己的高中会考成绩即可申请大学,在他们眼中,需要至少经过一年炼狱般训练的东方国家高考是非常“疯狂”的。去年11月,韩国提前举行高考,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对每天需要学习16个小时的韩国中学生深表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