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俞立平  周曙东 《情报杂志》2005,24(10):22-23,21
通过对我国区域互联网发展的分析,指出可用网站作为信息资源的代理变量进行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然后用改进的C-D函数测度了我国资本、劳动力、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互动性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文章从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理论观点切入,分析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最后详细地论述了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影响的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传一 《中国软科学》1999,(3):80-82,97
随着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知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从生产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阐述了科技进步通过劳动工具的革新、劳动对象的拓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哺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通过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首先测度出了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构建经济计量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2011年—2019年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提升并不会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明月  胡竹枝 《软科学》2005,19(6):21-23
在测度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由于土地要素数量的固定性,其贡献往往被忽略。实质上,基于要素价值而非数量的计量模型的研究结果会更准确。中房上海指数于1995年2月开始发布,自1997年以来更有详细的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因此直接测度上海市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得可能。利用上海市土地交易价格资料,尝试测度了土地要素投入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测度与评价省域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省域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省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方式.以陕西省为例,从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代价4个维度选取指标,测度近20年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标,并以4个维度的评价分析得出了转变发展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丰 《预测》1996,15(6):37-44
本文推出了一种无须生产函数假设的测度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份额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操作上均有诸多优于传统方法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文章计算了由于技术水平的国家间差异产生的名义经济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效果的背离,这种背离使通常的增长率统计指标实际上不具有国际可比性,解决了一项长期困惑学术界的经济增长佯谬  相似文献   

8.
李钊  李国平  王舒健 《预测》2006,25(2):69-7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的研究侧重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济基础和关联机制,通过附加预期的动态两部门模型,揭示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方式:外部性和部门要素边际生产力差异。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以M2为测度指标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外部性,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通过外部性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我国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1985—2004年科技投入绩效及其变化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多年问,我国R&D投入对国家经济增长贡献偏低,并在不同部门表现出了不同绩效,其中来自企业的R&D投入对国家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R&D投入的管理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知识溢出是新增长理论的重要观点,通过正外部性和要素边际报酬递增促进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本文首先回顾了经济学中相关分支学科阐释知识溢出的作用机制以及融入新增长理论后推动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其次,概述这些学科对知识溢出效应的代表性测度方法与主要发现;最后,提出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本文有助于厘清经济学不同分支学科视角下知识溢出的作用机制、测度方法与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