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迟老人     
见过徐迟的人,谁都不会忘记他。因为他的面目有点像老外。我见到的是老年徐迟。因为要在省委礼堂召开《闻一多全集》的出版座谈会,要请省里的专家学者与会,于是我请可以说是同学的女作家方方介绍,请徐老与会。于是我带了《闻一多拿集》上门拜访。老人在他的书房里,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书房的面积不算小,摆设有他的电脑。这时他用的是286。老人是中国作家里最早使用电脑的人之一,据说他在买到电脑时曾在显示屏上打出一行字:“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后来更换了新电脑,他更说是用“彩色的光写字”。谈话从使用电脑开始。我问,用电脑会不会影响思维。  相似文献   

2.
徐鲁 《编辑之友》1995,(3):36-38
作为编辑家的徐迟徐鲁【武汉】徐迟先生是诗人、作家,也是编辑家。他的文学编辑生涯,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他主要是以创作名世,老的说法,是编辑之名为文名所掩了。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的文坛奉献了近1000万字的作品,包括诗、小说、...  相似文献   

3.
祥麟兄:96/10/26来信收到。此信即寄三里店转你。《都乐洞记》一事,放下了心,即谈电脑吧。你一上来就买了586,即入大学,研究院,当然困难。我中学尚未毕业,虽也有了586型的机子,没有用它,  相似文献   

4.
5.
徐鲁  小田 《出版参考》2006,(4):42-43
早在1942年,徐迟曾在重庆歌乐山大天池旁边的一个叫蒙子树的小村里,借住了一年的时间。蒙子树是个漂亮的小村,徐迟当时曾一再向朋友们夸耀过这地方的田园之美:前面是斑竹林。清流映带。而且他所住的农房门口还有个干净的打谷场,场外是一块疏密匀称的林中空地,还有零星的山石点缀其间。徐迟住在这乡间,  相似文献   

6.
早在1942年,徐迟曾在重庆歌乐山大天池旁边的一个叫蒙子树的小村里,借住了一年的时间.蒙子树是个漂亮的小村,徐迟当时曾一再向朋友们夸耀过这地方的田园之美:前面是斑竹林,清流映带,而且他所住的农房门口还有个干净的打谷场,场外是一块疏密匀称的林中空地,还有零星的山石点缀其间.  相似文献   

7.
《报刊之友》2010,(6):65-65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2010,(6):65-65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 浙江南浔人.原名商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代派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迟先生是诗人、作家,也是编辑家.他的文学编辑生涯,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他主要是以创作名世,老的说法,是编辑之名为文名所掩了.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60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的文坛奉献了近1000万字的作品,包括诗、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音乐评论、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传记等体裁.这些作品已编辑成《徐迟文集》12卷,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家的客厅里,至今一直留存着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与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一张合影;当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作为接待方的少先队代表,向访问中国参观全国运动会的萨马兰奇先生献鲜花。每每看到这张照片,一段萨马兰奇与中国举办奥运的往事一幕幕回放,如同昨日重现,浮现在脑海。1997年秋季八运会期间,那时我家住天原新村,还是上海市江五小学五年级4班的一名学生,少  相似文献   

11.
难忘华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山同志去世已经十几年了。也许,有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已经不知道华山的名字了。但是,凡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新华社记者华山气势磅礴的战地通讯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时代前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已空前发展,我觉得,新闻界不应该忘记华山同志,不应该忘记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宝贵的、纪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 战地记者中一颗耀眼的星辰 我与华山相识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抗战胜利后,我随新华社的先遣队从延安赶赴东北,途经承德时,被留在《冀热辽日报》工作了几个星期。这时,华山正在该报当记者。报社的编辑记者不多,吃住都在一起,几天下来,大家就熟悉了。华山给我的印象是:尽管他言语不多,但待人、做事都满怀激情。加上我们先后都在延安鲁艺学习过,所以很能谈得来。不久,党中央电促我们先遣队立即赶往东北,我便与华山匆匆地分手了。半年后,我读到了他  相似文献   

12.
难忘坚强     
经历过突如其来的地震灾情,每一个曾经娇生惯养或养尊处优的人都会变得坚强起来,包括孩子.  相似文献   

13.
难忘母亲     
“您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您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每当听到彭丽媛这首《白发亲娘》的歌曲时,我心中便油然而升起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母爱的回味。1976年3月6日的黄昏,在我参军即将迈出家门的那一刻,一向性格坚强的母亲哭泣着,用她那双饱经风霜的手,不时地冲掉我的衣角,正正我的军帽,然后,默默地用满含嘱托的目光送儿上路了。参军之后,也许归途无期,也许路途更远,虽不曾许下什么诺言,但我知道我的音讯将夜夜走进母亲的梦乡,我的运行,将会踩疼母亲的思念。我参军后的第二年,患儿心切的母亲第一次来部队看我。一天…  相似文献   

14.
难忘梁左     
在长达18年的主持生涯中,央视首位儿童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以她纯真甜美的形象、自然活泼的主持风格,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曾连续三次捧得“金话筒”奖。首次披露其成长历程和心路轨迹的《萍聚》一书,近日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本刊选其中一节。  相似文献   

15.
忧思难忘     
书生报国无它物,唯有手中笔如刀。邵云环在牺牲前一直笔耕不辍,《南斯拉夫为何坚决不投降》是她在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空中打击的第4天即3月28日从贝尔格莱德发回的。文章在提供具体的动态信息的同时,对南斯拉夫坚决抵抗的原因做了分析。这样,远在万里之遥的中国人民也能够及时了解战况,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及走势,并可以参考作者的分析,订正思想,做出判断。邵云环总是乐于传递最新的信息。发稿的前一天,南联盟军队总参谋部新闻部长诺夫科维奇首次就北约空袭情况举行记者招待会。邵云环根据会上公布的材料,勾勒出空袭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6.
难忘郑州行     
“啊,我们回来啦!”“我们回来啦!”看.我们简直像一群蓝精灵,兴奋得不得了,因为我们从郑州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家。 回想5天的郑州生活,使我久久难以忘怀。因为在那5天里,有喜、怒、哀、悲、乐,更主要的是学到了好多知识,增长了见识,开扩了视野。 我们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参观,看到大记者、大编辑的工作环境,好羡慕。我渴望长大以后也做一名记者,去采访,去写作,把自己的文章拿山去发表。我们去河南电视台参观,见到了“沟通无限”的制片人以及河南电视台春节联欢会的主持人潘婷,还和他们合影留念,请他们为我签字,和他们…  相似文献   

17.
少时难忘     
凡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通病——老家儿死后,子孙都要变着法儿地闹着分财产。我家虽已是山穷水尽了,但也不能免此一难。发难的是我的六叔祖,他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祖活着的时候常骂他“没来由”。他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对我祖父说:“父亲死后,母亲(续弦的)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钱都归了你们大房,这不行。”  相似文献   

18.
少时难忘     
凡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通病--老家儿死后,子孙都要变着法儿地闹着分财产.我家虽已是山穷水尽了,但也不能免此一难.发难的是我的六叔祖,他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祖活着的时候常骂他"没来由".他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对我祖父说:"父亲死后,母亲(续弦的)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钱都归了你们大房,这不行."我祖父气坏了,向他连解释、带保证,说:"母亲什么东西也没给我们留下,我也从来不问她财产的事,更不用说私下给我们钱了."我六叔祖还不依不饶,指着祖父屋里墙上挂的一张画说:"这张画不就是值钱的古玩字画吗?"这可真应了我曾祖的那句话:"没来由".这张画挂在那儿不止一两年了,又不是现在才分来的.  相似文献   

19.
师恩难忘     
从我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军报作为我的良帅,伴我走过了6年军旅生活,使我走上了新闻成才之路。6载师生情,在我心头凝成一个浓浓的情结,令我难以忘怀。1990年的3月,我从湘东山区的一个偏僻小镇来到了某部军营,因为在家就喜欢写写画画,所以在新兵这也没耐住寂寞,常写些小诗、短文之类,新兵连中的好人好事也常被我请到黑板报上。我的新兵班长是天津宝抵人,直脾气热心肠,见我有些小“歪”才,就天天跑到连部去帮我找报纸,我因此认下了《解放军报》这位“良师”。从此,我就享有了战友们羡慕的“特权”。课余饭后,在别人背条令。学政…  相似文献   

20.
总是难忘     
湖南日报,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已走过了60年历程。 尽管我离开过报社七八年时间,但前前后后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已度过了43个春秋。43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而在人生道路上则有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如同缠绵的美梦,不时萦绕在自己的心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