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而稳定历来都是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矛盾堆积、城市发展欠缺、政府管理不到位及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等。群体性事件还引发了一些社会政治问题。要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一要畅通社会沟通渠道;二要完善法律体系,促进社会公平;三要强化政府责任;四要提高民众的利益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提升大学生国家凝聚力,需要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自身凝聚力的正能量。提升大学生对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我国政府权威和执政理念的信任度和使命感,对我国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赖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凝聚力的增强。因此,务必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党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的感召力;着力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增强党的影响力;不畏风险、攻坚克难,增强党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3.
论国家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认识和强化国家凝聚力对一个国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我们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时候,更显出其紧迫性和必要性。本从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入手,对国家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系以及如何增强国家凝聚力以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4.
新社会运动以其参与阶层的广泛化、政治诉求表达的理性化、精英阶层与弱势群体在政治利益上的有效联合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影响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的频发性群体性事件。这与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的持续分化、阶层间经济利益的冲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转变直接相关,也与地方政府的传统型压力治理模式、体制内利益表达机制不畅和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密切相关。需要地方政府及时转变治理模式,培育和增进政府能力,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探索基层民主制度的有效形式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正义公平,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矛盾的凸显时期.在这个时期,群体性事件出现频发的态势.通过逻辑推理可知,直接利益冲突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人员聚集,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警民矛盾突出,不法分子及黑恶势力的趁虚而入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三个重要因素.当前最为重要的是畅通民众的利益表达渠道,不断强化政治参与的制度性供给,建立起科学地预防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机制.与此同时,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要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慎用警力.  相似文献   

6.
陈华 《现代企业教育》2011,(12):157-159
国家凝聚力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及各类群体之间在共同理想、目标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吸引力和聚合力。国家凝聚力研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主要有:增强国家凝聚力应该成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国家意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政治认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探讨民族凝聚力问题,既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与提升。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凝聚力提升需要分层次推进,宏观层面侧重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微观层面侧重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二者统一于民族凝聚力提升的主体建设。政府应在民族凝聚力提升中起到核心主体作用,并为公众、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其他主体参与民族凝聚力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李洁 《培训与研究》2010,27(4):73-75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利益是人们采取行动的根本原因。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本质是利益关系不协调的极端表现。利益分配不公、表达不畅和政府部门不作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政府应强化为民服务意识,通过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表达机制和补偿机制来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利益是人们采取行动的根本原因。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本质是利益关系不协调的极端表现。利益分配不公、表达不畅和政府部门不作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政府应强化为民服务意识,通过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表达机制和补偿机制来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受到挑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研究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它能够产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追问民族精神凝聚功能的产生缘由,阐明民族精神产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表现,探寻在实践中有效发挥民族精神凝聚作用的途径,对于增进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执政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是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党内民主监督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以及党内集体决策为重要标志,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与发展的。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发展伟业、克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新世纪新阶段应对各种挑战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统一战线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大有可为;要以创新精神开展统战工作,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是为党更好、更科学的发展。首先,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其次,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第三,加强党的凝聚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题中之义。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将为我党长期、科学、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系统,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对于保持祖国统一、和谐族际关系、发挥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也正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新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意义也更为彰显。  相似文献   

16.
政党制度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党事业的成败。无产阶级政党在其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自身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把自身制度建设置于重要地位,以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价值取向,重点强化党内民主监督,将政党制度建设与国家法制民主建设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多民族国家是复合民族共同体,国家的统一、完整是由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所决定的。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我们党和国家的现行民族政策又使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中国绝不会采前苏联那样出现国家解体和民族分裂。  相似文献   

18.
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里,如何增强凝聚力是很多企业苦于解决的问题,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is a position paper which examines the political and public discourse around the areas of diversity and social cohesion, and history teaching. It examines the nature of these discourses and shows how they are in tension. Although discourse around diversity often has a focus on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finding areas of commonality, the discourse around history often focuses on the need to provide a sense of identity through a national story. By focusing on a discussion about the purposes of history, rather than merely on debates about cont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discourses can be brought more closely into line and produce a more productive line of policy deb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