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罪犯对监狱的狱政管理行为行使诉权往往被驳回起诉或不予受理,诉权在实践中没有保障。监狱与罪犯之间的纠纷无疑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排除在民事诉讼范围之外理所当然。而法院将狱政管理排除在行政诉讼之外,理由是监狱的刑罚执行权属于单纯的司法权范畴,不应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则不妥当。笔者从监狱行刑权的性质分析入手,通过分析监狱行刑权是刑事行政管理活动,权力主体是司法行政机关来论证狱政管理行为的行政权特征,之后分析了狱政管理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必要性,并分析了现行法律框架内将狱政管理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可行性,以期能对司法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司法改革价值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证据制度。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入手,结合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律规范,我们发现对举证责任进行分配非常必要。同时,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实质和依据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对原告和被告承担的举证责任做出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20多年来,我国行政诉讼案件数一直不高,终归行政审判权运行程序机制缺失。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狭窄,公民很多诉求启动不了行政诉讼;法律没有规定行政诉讼协调调解程序、简易程序,导致行政审判效率不高。亟待完善行政诉讼启动程序、协调程序、简易程序,亟需加强行政审判运行全过程监督,防治腐败。  相似文献   

4.
合议庭为代表的普通程序和独任制为代表的简易程序,在行政案件审理之中各有优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行政司法审判的实践,对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制度的优点加以论述,对制度保障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为在我国建构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制度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法》第 6 4条的规定把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限制在了对生效判决、裁定的抗诉上 ,这与我国宪法、检察院组织法规定的检察机关职责是不符的 ,还应构建和完善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方式、扩大监督范围。  相似文献   

6.
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仅限于外部的、具体涉及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政行为。基于我国有关现行法律现状,结合国外有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制度的有关规定,针对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不足之处,提出有关完善的具体方法。科学合理的界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全面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是确立公民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稳定构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来,我国行政诉讼纵然硕果累累,然而,一路举步维艰。专门行政法院可谓是行政诉讼的一条出路,既可以打破人财物的制约,又可以排除不良的司法和行政干预,意义非凡,但是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要循序渐进,分阶完善,并且其审级分为最高行政法院、省级行政法院和地市级行政法院,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领导,传统的改革方案,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换汤不换药"。  相似文献   

8.
重塑行政诉讼观念文化已经成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现代化的关键点之一.行政诉讼观念文化的重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培育其观念基础之上,实现行政审判的独立与公正,这就需要重新审视中西方诉讼文化,并进一步健全行政诉讼制度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目前三大诉讼通用的证明标准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而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又将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套用于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之中。由于行政诉讼在性质、任务、证明对象以及举证责任的承担等方面不同于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在证明标准上不宜采用与其相同的证明标准。而应适用差别证明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主观诉讼及客观诉讼行政诉讼功能定位,在概述行政诉讼目的和制度基础之上,思考了行政诉讼的主要问题,分析行政诉讼主要特点,指出法律规定要落实审判的独立以及扩展案件的受理范围。重点分析了行政诉讼功能定位,总结提出需要在监督性证权基础之上,达到完善权力救济的基础上,对秩序保障的功能实行扩展这一目标,建立主管诉讼为主,客观诉讼为辅的诉讼模式,并且在诉讼的构造改革完善中进行支持。  相似文献   

11.
自从新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以后,法院的受案数量大幅上升。很多法院面临着案件数量多和司法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充分发挥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通过诉调对接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充分发挥诉讼调解与其他调解的优势,提高司法解决纠纷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诉讼调解权是法院的一项司法权力,秩序是法的重要价值之一,法作用于社会,其最终目的在于维系和谐而稳定的社会秩序。不同时期,秩序的维系力量是不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自由精神的弘扬与民众对权力的排斥,是诉讼调解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当前,在“政治---司法”逻辑下,司法承担着“维稳”的政治压力,法院及法官为了“政治业绩”而盲目追求调解率,导致诉讼调解的异化。制度层面,司法政策是法院顺应政治潮流的制度“出口”,是规范诉讼调解的主要渊源,这将造成司法政策事实上“绑架”了民事诉讼法,并“左右”着整个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被认为具有诉讼经济的功能。但是,从经济分析法学的角度分析,这一制度存在成本过高、逆向激励、公益型群体诉讼缺失等许多弊端,其经济功能在司法实践中很难得到真正的实现。要有效地发挥代表人诉讼解决群体性纠纷的作用,就必须在审理机制、代表人主体、代表人权利、代表人责任、利益分配、诉讼费用负担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不断加快,各项行政法律、法规不断完备,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制度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将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剔除出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依据范围,也有助于提升行政机关的公信力。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制对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制度经历了从绝对不审查到附带审查的变迁,这与我国的法治发展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事故纠纷诉讼中,采取举证责任倒置,这是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为了正确认识和对待在医患纷争中的这一对矛盾,从医疗事故本身着手,对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等问题作一些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自认制度在民事诉讼法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它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也关系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我们应当不断地从立法中完善自认制度,完善各种诉讼程序中的制度,从而能在司法实践中做到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7.
诉讼时效制度是民法上确立的关于债权人的债权在何种时间内受到法律强制性保护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该项制度中的诉讼时效期间起算、中断等,由于法律规定的较为原则,因而在司法实践中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导致了法院和仲裁机构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如不加以规范和限制,将有失公平、公正。诉讼时效规定是国家法律的一种强制性规范,对债权人、债务人是一种约束,同样对法院和仲裁机构也是一种约束,应当一体遵守。  相似文献   

18.
在界定地方行政立法的基础上,从行政性越权、立法性越权及适当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地方行政立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地方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职能、区分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限及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三个方面,提出自己改进地方行政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象行政行为是当今各国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一项最重要的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对抽象行政行为存在不同认识,也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和复议法一直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之外,我国远未建立起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有效机制。而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确立司法最终裁决原则,正是一个国家实现行政法治的重要标志,因此很有必要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