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语堂的文化思想经历了从"全盘西化"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的同时倡导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最后的"中西融合"三个发展阶段,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体现了他从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到最后超越这二者的文化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林语堂后期文化思想的基本立场是以西方汉学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学心态的制约下,林语堂的文化现和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体认西方知识系统的明显倾向。林语堂的汉学思维打上了近代以来西方霸权话语的显明烙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选择的深刻印证。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一生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由基督徒到异教徒又回到基督徒的曲折选择过程。然而,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并一直试图融合中西两种文化思想。但是林语堂文化选择的根基是西方基督教,基督教属于基本的根层面,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参照标准的,因而传统文化属于审美表层。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5.
林莎萍 《文教资料》2008,(21):41-43
林语堂具有超越种族和地区的多元文化意识,是跨文化的学者和作家.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林语堂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向西方国家展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林语堂的文化传播活动在"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当下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历史的特殊性与林语堂本人思想情感、文化心理、个性气质等的复杂性,使他不但复归传统与道家文化,而且选择道家文化为其文化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京华烟云》是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的经典之作,作品真实形象的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民众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林语堂出生在基督教家庭,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创作的这部文学作品包含了浓郁的宗教文化元素,笔者试就《京华烟云》对林语堂的宗教思想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8.
周桂钿 《中国德育》2007,2(1):55-59,94
文化就是人化,任何自然的东西,经过人化,就成了文化。文化分为许多层次,最表面的是民众的风俗习惯,其次是文化生活,最深层的是哲学与宗教。不同的文化背后都有不同的思想支配着。中国文化思想独具特色和价值,以儒学为主流,弥漫于整个社会,渗透于高层政治和民众生活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重要的是让所有中国人都能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作家,具有不平凡的生活创作经历,形成了儒道共济、中西互补理想的文化精神.林语堂小说在文化层面上向我们展示了林语堂“传统理想主义”的独特的家庭文化审美取向,承载着中西合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早期的文化抉择经历了由推崇传统文化,拒斥西方文化到主张中西方文化交融,构建世界文化的两个阶段,不论是开始推崇还是最终扬弃,他都是为了使中国的文化得以发展下去而不被外来文化所取代,表现出对于中国新文化理想的热切盼望。  相似文献   

12.
从新世纪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统一,以及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来看,新世纪的文化建设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仍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关注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往往以市民世界畸型的心灵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国民性格的积习和痼疾,探索城市文明中所潜藏的病态心理。面对价值失序中道德信念的沦落状况,老舍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寻找中西文化的“熔点”,以重铸国民的理想人格。凸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恩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是以“意欲”为本源来构建其文化哲学体系的。他所阐述的“文化三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 ,试图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比较中国、印度和西方三大文化体系的异同问题 ,以期指明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我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反对中国“惰性文化”,主张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曾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又由于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使他未能在文化革命的道路上走到底,这也是胡适本人的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16.
文化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属性。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文化影响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是文化与人的心理双向建构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文化性格。这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调适的技术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等都存在文化差异。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大的特殊文化环境,西方批判、反省现代化的思潮,父亲之死给梁漱溟带来的心理动力和毅力,是梁漱溟实现由佛返儒的文化心路的原因.梁漱溟提出的力图解决文化与现实社会存弊相连问题的文化模式有独创性,它为新儒学在当今的活跃开了一代风气,并赋予了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阿金的眼泪>利用一位已届中年的中国孝子阿金在老母颤巍巍的棒打中突然流泪的情节.再度关注了挣扎在中西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下的中国青年移民的生活状况.眼泪在文中有着特殊的文化涵义,阿金是由于突然意识到潜藏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传统文化正渐渐失去而哭泣的,即将与息息相通的文化母体相分离的痛苦与害怕让阿金突然失控并当众流泪.  相似文献   

19.
《典型的美国佬》是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故事讲述了张家人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的过程.张家人初到美国时,对美国文化极度鄙夷和排斥,坚决固守传统文化身份,后来逐渐接受并认同异邦文化,但是对美国文化的盲目认同使得他们遭受了巨大的灾难.通过反思,他们意识到化解认同危机的办法既不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完全背弃,亦不是对美国文化的盲目接受,而是汲取中美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人浸泡在化之中,化渗透在人的精神骨髓之内。观众欣赏作品的好坏、真实与否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化的标准。人生活于社会之中,由于诸多的不同元素相互交织,融合成一个民族特有的化心理结构。中国化从伦理出发,伦理化使中国化注重人际关系,追求人生境界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这显然不同于西方的追求无限,在这样的化制约下,中国观众有着独特的先在结构中的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