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求快、重量、轻质的问题。文章从“拓展思维空间,在‘慢’阅读中静思默想”“激活真实感悟,在‘慢’阅读中涵泳品味”“推进创意解读,在‘慢’阅读中潜心会意”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为学生创设更为广阔、自由、适切的语文阅读时空,努力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发展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真正实现深度阅读、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2.
在报刊杂志和教研活动中,我们常能看到、听到诸如“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样的字眼或声音。静心沉思和细细揣摩,就会发现此番说法经不起推敲,未能真正触及语文学习的本质内涵,以及语文课堂的本真状态。实际上,从“教语文”到“学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学语文”的课堂应呈现这样的基本状态:实践是自主的,思想是自觉的,表现是自律的,交流是自信的,运用是自如的,生长是自然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语文也应当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却产生了‘兴趣危机”。但为什么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老师的学生们就那么爱学语文呢?他们是用什么秘诀吸引学生去学习的呢?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通过对“三老”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顿悟这几位教师真正诱人的课堂魁力和不同凡响的教学风采在于课堂上他们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入迷入痴的情境,那种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气氛,那种使学生…  相似文献   

4.
大语文观念强调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综合全面地开展语文教育。《侍坐》篇是《论语》中最长的篇章,孔子思想中的“仁”“礼”“中庸之道”、以礼治国、因材施教等教育观都能从《侍坐》中解读出来。将大语文观念应用于《侍坐》篇教学有利于跨学科学习,继承与发展因材施教、诱导启发等优秀教育思想。在基于大语文观念的具体教学中,可采取“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大教材’,进行‘大阅读’;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不仅要重视‘学得’,更要注重‘习得’。”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宽学习渠道,强化语文实践。语文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而教师的职责就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为突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在最近几年语文文本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前不久正好赶上了一次市级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太赛,我听了四十多节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也有许多课严重变味了,成了“班会主题课”“才艺展示课”“影视欣赏课”“主持人比赛课”“口头辨论大赛课”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文本解读”的缺席。这几乎成了一种时尚,不禁令人感  相似文献   

7.
王联耕 《中学教育》2002,(2):30-30,27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 ,这一提法早就不怎么新鲜了 ,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真正能跳出语文课本的束缚 ,挥洒自如地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 ,把语文课上“活” ,却还为数不多。究其原因 ,林林总总 ,可列举不少 ,这里 ,择要谈一些看法。首先 ,恐怕还是一个认识问题 ,我们有一些教师对实施“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尚缺乏深刻的理解。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大” ?从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 ,学生每时每刻所  相似文献   

8.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9.
“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和训练。”在六年前的南通会议上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同志如是说。的确,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能力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文课没有真正姓“语”。因此,语文教学要想摆脱“耗时多,效率低”的困境,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教学和训练上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阅读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因此离开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就不可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揣摩语言的隐含信息,就是要对字面上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能够为读者所理解、所感受的信息进行深度的把握。所谓“隐”,即未曾明言之意;所谓“含”,即确实存在于某一语言形式之中的意思。“弦外之  相似文献   

10.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一位学生对语文教学作过一个比喻:“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这些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如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扒上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称之健壮的,吐三是得益于课外,自已吃的。”(引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2期“语文课该怎样上”一文)。笔者认为,这位学生的话暴露了我们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一、语言能力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就学科的性质而论,目前尚有很多说法,但有一条:即语言作为载体的功能以及它作为语文课的主要对象却是大家公认的。章熊同志指出:“准确地说,语文课涉及的,木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语文课传授知识、分析语言,不是要学生知道‘这是什么”,以获得某些概念为满足,而是要总结善于运用语言的人的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它为什么这样’。”①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没语文课以训练之。”这些论述揭示了两层意义:一是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交际 工具,“文以载道”,本身就负载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大纲》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语文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重视。”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落实《大纲》所提出的这一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文本载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百科之母。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一枚硬币的两面 ,语文教学应当致力于使学生“熟能生巧”地操作语文工具 ,还应当致力于为他们打下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底子 ,使学生既能有“一肚子诗文 ,一笔好字 ,一手好文章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又能有“正义感、民族爱、山河恋、儿女情”健康的人格 ,还能会学习 ,善思考 ,懂创造。实行“诱思自悟”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诱思自悟”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诱思自悟”式的教学 ,变课堂为学堂 ,是一种“以人为本 ,以感悟为中心 ,以‘自读加诱导’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1997年下半年,笔者陆续到各乡(镇)中心小学、完小、村小有针对性地听了一些语文课,专门就“课堂上学生‘动笔’学习情况”作了调查;98年上半年,笔者再次到乡村的一些学校听课,就“课堂上师生‘答问’情况”作了专题调查。这两个调查虽然不能反映出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些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过去不很理解,通过教改实践,现在才逐渐有所领悟。长期以来,我错误地把语文课看成一门知识课,又片面地认为知识完全是靠老师“教”的。因此,在教学中就以“讲”为能事,还自以为这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法,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作家郑义在《回忆我们的语文课》中说道:“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并非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最好是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这里的“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实际上就是指不要刻意追求教学方法。因为,语文教师一旦将教学的注意力聚集在这“法”那“法”上,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只能是将学生往教师的教学“套路”里生拉硬拽。实际上这种做法正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固然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钱梦龙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老师的语文导读法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的。“教师着眼于‘导’,且导之有方;学生致力于‘读’,并读得其法;这就使得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充分发挥的余地”语文导读法在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中“循循善诱”、“不愤不  相似文献   

18.
作家郑义在《回忆我们的语文课》中说道:“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并非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最好是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这里的“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实际上就是指不要刻意追求教学方法。因为,语文教师一旦将教学的注意力聚集在这“法”那“法”上,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只能是将学生往教师的教学“套路”里生拉硬拽。实际上这种做法正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固然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  相似文献   

19.
“字字末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功夫很有必要。笔者在教学《春》一课时,围绕“偷偷”一词进行了一番“开发”工作,效果较好。“‘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话有哪些词用得比较生动?为什么?”“‘钻’,一个‘钻’字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如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以来,“感悟”早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词语。感悟感悟,有感触才会有所领悟,离开“感”,真正的“悟”也就无从谈起。不过,令人担忧的是,现如今学生的阅读中,常常是连最起码的感性体验都被摒弃了。比如学习何其芳的诗歌《秋天》时,笔者让学生指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有个语文成绩不错的学生发言“:我最喜欢‘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用了拟人手法,所以很生动。”乍一看,回答得还可以,有观点,有理由,合乎要求。可是,“因为拟人,所以生动”,这样的表达中却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生动与否,竟不是感觉出来的,而是靠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