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岱珊,1953年生,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人。原《周口日报》摄影记者。1998年辞去公职专门进行淮河污染调查。他第一个向公众揭示了淮河十年治污不成的真相和癌症村的生态灾难,并创办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  相似文献   

2.
速读     
焦点淮河流域洪灾仍然肆虐淮河干流第三次洪峰已于7月17日11时安全通过安徽阜阳王家坝,洪峰时水位为28.95米,流量为5140立方米每秒。而淮河第二次洪峰已经向中下游推进,当7月15日第二次  相似文献   

3.
<正>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作为中国南北文化的主要交融地,千百年来,淮河两岸的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花鼓灯。花鼓灯艺术在淮河流域繁衍生息,流传发展,逐渐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各种流派,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个性鲜明,人才辈出。为安徽乃至全国的舞蹈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导的重视,安徽民间舞蹈得到了大力弘扬,花鼓灯艺术得  相似文献   

4.
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进行城市传播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淮安是淮河流域最重要的城市,是构建三个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的首位城市,在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构建背景下,淮安搞好城市形象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积极有效的传播,能够提升城市影响力,推动淮安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促进淮安市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如今 ,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报道屡见报端 ,读者无所适从 ,颇有意见。比如 ,关于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 ,按1995年8月国家颁布的有关条例规定 ,到2000年 ,实现淮河水体变清。新世纪伊始 ,2001年1月18日工人日报报道 ,说淮河流域污染仍较严重 ,离条例所定的目标尚有差距。而同年2月1日的人民日报却以《千里淮河现清流》为题 ,称淮河变清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这类大相径庭的还有山东曲阜孔庙文物被损事件的报道 :北京文物部门的有关专家经实地考察 ,认为孔庙文物毁损严重 ,但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却说文物并未损坏。这是对客观事实的…  相似文献   

6.
许辉作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笔耕不缀,硕果累累,在全国有一定的声誉.他对淮河文化投入的情感最深,亲历性最广,了解得最透彻,思考得最深远,他一路行走追访,边走边记,将淮河流域的社会、地理、历史、文化、民风一一展现,重笔描绘,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淮河情怀以及对淮河文化的挖掘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以今湖南、湖北为轴心发生的一场移民运动,持续时间长,规模庞大。它不仅改变了秦汉以来人口主要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徒的移民方向,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向两湖,再由两湖向长江上游迁移的特征;而且以其对长江流域人口地理格局的重新塑造,为近现代人口迁徙特征的呈现和人口分布大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因而,在中国移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阶段性地位。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您好!众所周知,淮河曾是我国7大江河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它的治理直接关系到该流域1.5亿人口的生存和生活空间。为此,1995年8月8日,我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这部法规明确提出: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其文化与文明贯穿着整个中国的历史。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在江河相济、南北互补中铸造辉煌的历史。正因为有了长江和长江文明,有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互动和融合,以儒家文化为主体、道家和佛家相辅相成的大一统中华文明,才得以薪火相传、延  相似文献   

10.
淮河是黄河与长江之间最大的一条自然河,横贯豫、皖、苏三省,全长约一千公里。淮河下游地势低平,田畴肥沃,宜植五谷。"江淮熟,天下足",古代劳动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辛勤劳作,使淮河流域一度出现兴旺富有的景象。淮阴(今淮安)地处淮、沂、沭、泗流域,是一座与水息息相关的城市,曾因水而兴,也因水罹灾。  相似文献   

11.
苏北地区四面环水,东向黄海,南面长江,西迎淮河、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北接沂沭泗水,且位于江河下游,上水来量广泛,下游去路狭小,中部地势低洼,一旦发生洪涝灾害,极易造成田禾被淹,人民生命财产受损.为了结束自南宋以来长达七个半世纪的淮河灾害局面,中央人民政府、淮河流域豫皖苏三省以及苏北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处黄河流域上游。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西北地方志善本古籍文献特别珍贵,由于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人文、自然环境等较之于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地方志文献记载非常有特色。  相似文献   

13.
《电力档案》2004,(2):63-64
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四川五省和重庆直辖市,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景色优美。中华民族的伟大摇篮——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不仅在这一地区孕育了亿万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而且留下了丰厚的自然与历史文化积淀,其中九寨沟、峨嵋山、都江堰、龙门石窟、武当山、张家界、庐山等名胜古迹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6月29日以来,持续强降雨使蚌埠市境内淮河、涡河、浍河等主要河道河水暴涨,全线超警戒水位,内涝严重,许多村庄被水围困,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面对淮河流域白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安徽蚌埠日报社全面动员,把做好抗洪救灾宣传报道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充分运用动态消息、现场报道、系列评论、典型宣传等多种新闻宣传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江苏地处长江和淮河流域下游,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东临黄海,气候湿润,河湖密布,境内长江以北主要有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入海.历史上黄河也曾横穿苏北地区,直到清咸丰五年北徙,留下一条废黄河.废黄河(亦称黄河故道)西起安徽砀山,经江苏丰县、徐州、宿迁、泗阳、淮阴、涟水,至滨海县中山河的旧黄河口东入黄海.淮河西起河南桐柏,经安徽蚌埠进入江苏,再入洪泽湖.东高西低的地形地势,黄河、淮河流域水患的交相并袭,给苏北水利建设带来了沉重而持久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正>"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几百年来,勤劳的淮河人民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自己的美丽家园,也创造了优秀的民间艺术"花鼓灯"。淮河人民酷爱自己的乡土艺术,"玩"灯几乎成了淮河两岸所有人的风尚。花鼓灯是淮河文化精神的产物,她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了淮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所有希望。在欢乐的"玩"灯中,人们心与心撞击出的火花中显现了生命的真谛,我想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向  相似文献   

17.
广东地区,古有南越、岭南、岭表、岭海、岭外、粤东诸名。僻处南疆,远离中原,交通困阻,地域相对封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吴越、荆楚地区相比,发展缓慢,显得比较落后。直至唐宋之际,岭南还是被视为“南蛮”之地。然而,岭南同时又是特别开放的地区: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新闻学"与"传播学"自始就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传播学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归入到新闻学科之中,绝大多数院系被命名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相关的专业划分与数据统计中,"新闻传播学"也被归入同一类别。[1]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学术,如江河奔腾,绵延千里,如千峰耸起,各呈其秀.先秦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是为中华文化之滥觞.而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儒家文化,发源于长江流域的道家文化,以及发源于印度恒河流域随后传人我国的佛家文化,各行其道,浇灌着三大流域的文明之花.流至魏晋,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相融合,于是魏晋玄学形成--此为中国学术史上之第一座高峰.中经隋唐,儒、佛、道三教并重,遂出现三教融合趋势.流至宋元,三教融合,渐成气象,蔚为壮观,于是宋明理学形成--此为中国学术史上之第二座高峰.流至明清,西学东渐,华夷碰撞,中西融合,近代诸子学形成--此为中国学术史上之第三座高峰.  相似文献   

20.
七省洪灾     
《中国新闻周刊》2007,(25):18-19
6月28日以来,中国淮河流域以及四川东部和陕西南部地区连续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强降雨导致四川、重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