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日青少年体质比较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中日合作青少年体质研究”的一个项目的研究概述。两国于1986年4-7月间对北京和东京的大、中、小学生共计8584人进行了调查。调查项目有:生活作息、身体形态、骨龄、月经初潮、机能和运劝能力等。调查结果:1.睡眠时间:10岁以前,中日双方基本相同,10岁以后,中多于日。2.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人数:日多于中。3.月经初潮年龄为10~17岁,日早于中。4.骨龄:各年龄组均为日大于中。5.身体形态:在身体高度和长度指标上,中大于日,但围度指标及皮脂厚度上,日大于中。6.运动能力:两国互有优劣。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中日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旨在通过研究发现中日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差距,为促进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帮助。研究发现,中日青少年校园足球在竞赛体系、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有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竞赛种类、竞赛组织形式、竞赛时间和场次、目标激励、经费支持、运动员保障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要发展须构建合理竞赛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建设,完善保障机制,为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发、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福州市13~18岁青少年进行超声骨密度测量,发现福州市青少年整体骨密度水平一般,骨密度处于正常水平的男女比例分别为70.1%和73.4%;骨密度城乡差异较为明显,基本所有的年龄组同性别比较中,城市组的骨密度均高于乡村组。建议应加强管理与投入,从改善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角度提高青少年骨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在亚洲都属田径强国,但近几年日本有后来居上之势,在男子的一些项目上已明显超过中国,尤其是男子短跑和女子马拉松等项目的成绩达到了世界水平,已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日本田径训练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青少年的训练情况进行研究,以便改进我们今后的训练工作。从1995年开始,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地区发展中心·北京(RDC·BEIJING)陆续举办了几届东亚地区青少年田径夏令营。日本先后派出8名优秀的跳远、三级跳远青少年选手参加,属于日本国家二、三线队员(参加世界大赛的属于一线队员)。中国方…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甘肃省与国内优秀青少年中跑运动员有关身体形态文献数据的比较分析。最终结果表明甘肃省与国内优秀青少年中跑运动员身体形态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体能、运动技术方面与国内同水平运动员存在差距,寻找制约运动员运动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为甘肃省中跑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对中日青少年体质监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重视青少年体质监测法制建设,出台直接相关的法律,我国青少年体质监测的法律相当薄弱;日本青少年体质监测工作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建立比较完善的青少年体质监测制度,我国青少年体质监测工作还不成熟;日本根据青少年体质监测数据有针对性地采取许多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措施,我国这方面的工作相对薄弱。启示:我国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质监测法律制度;加大实施力度,提升青少年体质监测科学水平;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中日学生身体五项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少年一代的生长发育状况,是国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中国《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日本文部省体育局《平成10年度(1998年)体力、运动能力调查报告书》中,中日两国在测试项目、方法相同的五项,即:体重、身高、立定跳远、50m跑、握力,7~19岁共13个年龄段的形态、素质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比较发现,五项指标除个别年龄段中国优于日本外,总体水平均低于日本。指出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要实事求是,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缩小差距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骨密度的影响因素,采用了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等方法,对福州市青少年的骨密度及其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城乡青少年的骨密度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且同年龄组中女生的高于男生,城市高于乡村;城乡青少年的对补钙的认识不足、补钙量不足;补钙、少喝碳酸饮料、均衡膳食及已发育者的骨密度较高;运动次数和时间对骨密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要提高青少年的骨密度,就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在保障每天一盒以上牛奶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钙剂补充,并做到均衡膳食。  相似文献   

9.
中、日、韩三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日、韩三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进行比较后发现:日本较中、韩两国的发展目标长远;日、韩非常重视学校足球的开展,中国则过多依赖俱乐部后备梯队和足球学校;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成本远远高于日、韩两国;中国高水平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员较少,围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先进的、科学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日、韩高度重视青少年足球人才文化教育,中国却将足球训练与文化学习对立起来.根据国情,借鉴日、韩成功经验,提出改变中国青少年足球培养工作落后面貌的对策:足球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社会企业以及家庭要多方共同携手;要高度重视青少年足球人才的文化教育,树立"以足球培育完人"的培养思想;加强青少年足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做到科学化指导与训练;要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口优势,只有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青少年足球热潮,中国足球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肥胖儿童青少年每日身体活动量与骨密度改善效果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招募60名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为期4周运动干预,监测身体活动量并测量骨密度改善效果,分析两者的量效关系。结果与干预前比,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跟骨声波传导速度(SOS)值与T值显著增加,且不同身体活动剂量组的改善量存在差异。身体活动量与跟骨SOS值和T值改善效果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剂量-效应关系,综合矢量(VM3)每增加10 000counts/day,SOS值和T值改善量分别增加0.31m/s和0.01,该剂量-效应关系中未发现显著的非线性和阈值效应(p-nonlinear>0.05)。结论 4周的运动干预可改善肥胖儿童青少年跟骨骨密度,且身体活动量与骨密度改善效果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骨密度的影响因素,采用了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等方法,对福州市青少年的骨密度及其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城乡青少年的骨密度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且同年龄组中女生的高于男生,城市高于乡村;城乡青少年的对补钙的认识不足、补钙量不足;补钙、少喝碳酸饮料、均衡膳食及已发育者的骨密度较高;运动次数和时间对骨密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要提高青少年的骨密度,就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在保障每天一盒以上牛奶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钙剂补充,并做到均衡膳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厦门市20~59岁成年人进行超声骨密度测量,了解厦门市成年人骨密度现状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筛查与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使用Sonost-2000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跟骨超声参数。结果显示:厦门市成年人骨质疏松总发生率22.8%,厦门市成年人骨密度水平较低,在年轻人群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现象,并且男性的骨质疏松率并不比女性低。厦门市男性成年人骨峰值出现在20~39岁,女性骨峰值出现在40~49岁,两者都存在峰值骨量偏低的情况,并且男性成年人还出现骨量过早丢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运动与骨密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笔者综述了运动对机体骨密度影响的研究结果 ,探讨运动有效提高骨密度的可能机制 ,并提出有效增加骨密度的运动处方 ,为进一步研究运动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体育运动对人体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体育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文献综述法,从体育锻炼对不同年龄人群BMD的影响、不同运动方式对骨密度的影响两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体育锻炼对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综述运动项目、肌力以及运动引起激素改变对骨密度(BMD)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专项运动训练对男大学生运动员身体各部位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对网球专项、足球专项训练的男性大学生运动员各15名,无正规运动训练同龄大学生15名(对照组)进行BMD测试,测试部位分别为:左右前臂各区域、左右侧股骨各区域骨密度值。结果 2组训练组各部位BMD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升高的趋势,且大部分区域具有显著性差异;网球专项组与足球专项组比较,左右前臂有升高的趋势,其中一部分区域BMD有显著性差异,左右侧股骨BMD差异不明显。结论不同专项运动对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值影响有差异,运动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男大学生机体的BMD及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法资料法和实验法调查119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16~18岁)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参加运动的情况。结果显示男性运动组与不运动组BMD值有显著差异性。女性中职生运动组有使骨密度增加的趋势。运动时间长、运动频率高的组别BMD也高。男性每日运动时间大于1h组与小于1h组的BMD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动对BMD有积极影响,运动频率大于3次/周及每日运动时间超过1h对BMD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散打运动员7个部位的BMD进行测试,分析了运动员这些部位BMD的变化趋势。其结果是:男子散打运动员的上肢骨骼和下肢骨骼的BMD都是远端低,近端高,从肢体远端到近端的BMD变化成逐渐升高的趋势;女子散打运动员的上肢骨骼的BMD变化也成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其下肢3个部位的骨骼BMD变化有所不同,从跖骨到胫腓骨是明显的升高,从胫腓骨到股骨却有略微下降。  相似文献   

19.
散打训练对人体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散打运动员的骨质水平、身体成分的结构比例以及二者的相关性,采用HOLOGIC公司的双能BMD测试仪和Biospace InBody 3.0人体成分分析仪对40名专业散打运动员和40名普通对照组的人体骨密度(BMD)及身体成分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散打运动员的掌骨、尺桡骨、腰椎、股骨、胫腓骨和跖骨部位的骨密度(BM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可以得出,散打训练改善了人体的骨密度(BMD),提高了人体骨质水平;2)通过对散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与普通对照组进行分析,得出运动员身体成分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普通对照组,身体成分结构比例更加合理;3)人体的骨密度(BMD)与身体成分中的去脂体重(LBM)具有密切的正相关性,并且二者的相关性受散打训练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推出,人体去脂体重(LBM)能够作为评定散打运动员的骨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建议对散打运动员的骨密度(BMD)和身体成分进行定期测定,掌握散打运动员的骨质状况及身体成分结构比例,为科学合理地安排散打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