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命若琴弦》取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盲琴师只要弹断多少根琴弦就可以重见光明。由此,史铁生讲述的是弹断了八百根琴弦的师爷、弹断了一千根琴弦的师傅以及将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的徒弟这三代人的故事。传说本身是宿命的,但是它能够作为希亡星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正是人对宿命的抗争。从八百到一千到一千二,这不只是宿命也有“生命的递增”。  相似文献   

2.
对生命本身及意义的探索是史铁生小说的一个永恒话题,生命是脆弱的,同时它又是顽强的。有时,只要一个目标,一个愿望就可以令一个生命逆风飞,正如阿基米德所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相似文献   

3.
有一回,有个记者问我: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我想了半天也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好像说什么也不对,说什么也没用;最后我说:是敬重。这决不是说我多么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  相似文献   

4.
从法国存在主义角度看,《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和他的师傅就是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明知重见光明无望,却仍要坚持去做。他们的人生因此便有了具有荒诞意味的悲剧性的价值和意义。从庄禅哲学的角度解读《命若琴弦,》同样可知人生本无意义。然而,庄禅哲学却以为"空无即妙有,"至理在自然:人生本空,所以无须患得患失自寻烦恼;饥食困睡,自然生存,这便是"生命至上,自然至美"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这篇寓言小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人无法避免生存的困境,而且人类的追求常常陷于摆脱困境与重陷困境的过程之中。史铁生在小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并为此提出了一些“出路”,即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过程以及借助庄禅哲学达到无欲无求、顺其自然、至美至乐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把我们从人生的困境推向幸福的彼岸,就像他本人那样,以温和坚忍的姿态拨动着生命的琴弦,满怀希望的去穿越苦难。希望之路就成了史铁生彻悟后的救赎之路。他借助一个寓言故事用象征的手法展示给我们,在平静的叙述下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悟,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通过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悲剧的人生遭遇,触及了人如何存在的问题。生命本没有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人自身的努力赋予的。人的存在就是在无意义之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等待是人生的一种姿态,也是人的宿命。面对人无法预知的未来,要对未来怀有希望,怀有信仰的去等待,哪怕最终没有能够实现理想。只要耐心地等待并且努力地奋斗过,生命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为这等待和努力本身就已经构成了我们生命历程。对于过去,我们无法改变,对于未来,我们无法预知,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尽个体生命最大的努力,消除生命的无聊,寻求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一个以残缺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特立独行于中国文坛的人。因受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自卑和成功的言论影响,使他在暗淡的前途中看到了一线希冀,并最终以自身真切的生命痛苦,铸就了独特的文学视野,不但证明了残疾人自身的价值,还为普通人完成人生旅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无尽的启示。生理的缺失带给了他不可回避的自卑情结,使他不由自主地陷于命运的诘难和惆怅之中。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以寓言化的笔法讲述了盲艺人追寻人生目标的故事,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道出了“目的本来没有,原是虚设”的哲理,然而作者更着意于表层以下的意蕴挖掘,既然目的是虚设,就更应该注重过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85年左右出现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白狗秋千架》、《归去来》虽出自不同作家之手,却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旨:追问和回答人的生存意义问题。通过对三篇小说主旨的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当代中国85新思潮前后国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文学向审美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电影<边走边唱>改编自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和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但情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彰显了各自的不同内涵:小说表现了人类对生存之路的追寻和永远在路上的生存状态,而电影则突出了对极端的理性精神、愚昧的家族制度和盲目的个人崇拜的批判,最终却失去了观众.  相似文献   

12.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摘自《我与地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里,对我影响最大的,正是这一篇《我与地坛》,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现在的性格。中学时从课外读物上读到它的节选,我立刻被深深打动。后来辗转找到并读完全书,心中那种苍茫的氤氲之气,久久不散。当时正流行琼瑶的言情小说,处于青春期的我也曾沉迷于风花雪月的幻想。幸而,《我与地坛》将我拯救出来,让我知道,人的身体之中竟可以有如此深刻、丰富的灵魂。这种性灵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悲喜,可以与时空相接,是如此苍凉而又温柔的存在。地坛在我心里,已经如同神坛一般。十年前去北京,要去的第一站不是故宫,也不是长城,而是无甚名气的地坛,这让陪同的朋友很是惊讶。第一次去地坛,是在一个夏日的黄昏。燠热的暑气正  相似文献   

13.
一个老瞎子、一个小瞎子,一老、一少,"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仿佛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又仿佛起点就是终点,终点也就是起点,而中间是漫长的人生……《命若琴弦》仿佛一个生命的注解: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不可。在这张药方的支撑下,老瞎子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也走过了七  相似文献   

14.
王聪 《中国研究生》2012,(10):32-34
人的存在,就是在对梦想的追求和失望之间的永远徘徊。——尼采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尼采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丧失信仰,找不到精神家园。北大李零教授说,任何怀抱理想却又  相似文献   

15.
朱莉 《成才之路》2013,(27):50-50
当我们处于厄运的时候,当我们败下阵的时候,当我们面临一场巨大灾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将人生寄托于希望。希望会使我们忘记眼下的失败和痛苦,给自己的人生重新插上飞翔的翅膀。给生命注满希望,朝着这个亮点迈起你的步伐,不要注重你的结果和开始,只求过程之美。而史铁生先生的《命若琴弦》不就蕴含了这个道理吗?给生命注满希望,才有了动力,才能铺就成才之路。三弦琴,弦在琴上,拨动的是生命的脉搏。丝丝音符演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真正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小说的价值已从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对于在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它给在极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解读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17.
自美国著名小说家苏珊·柯林斯的科幻小说《饥饿游戏》出版以来,备受文学界、评论界乃至公众的一致认可及好评。作品中所映射出的生存观及人性强烈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内心。在论述生存观的基础上,通过人性泯灭、异化及升华三方面深度探讨人性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琴弦的叹息     
郭梅 《小学生》2006,(7):72-72
在我小时候,大学还不是所有人想考就可以考的。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以为小学读完该读中学,而中学毕业就要去读“待分配”——邻居家的大哥哥大姐姐高中毕业不就是在“待分配”吗?  相似文献   

19.
定格的琴弦     
叶的离去是树的不挽留还是漂流琴声悠扬是夜的宁静还是爱的牵连琴声追随着风儿飘啊飘啊飘!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当代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1981年病情加重,又患了严重的肾病,手术后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病后致力于学创作,1979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病隙碎笔》等。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中散《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影响最大。近期,他又推出力作《我的丁一之旅》。《我与地坛》入选中学语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