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训练周期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元,训练结构是训练安排的整体构架。通过对我国20km男子竞走项目年度训练周期结构进行研究发现:1)年度不同小周期围绕素质、技术、战术及心理训练展开;2)一般准备期旨在提高有氧水平,改进技术,提高战术能力;专门准备期旨在促进竞技能力提升;赛前期旨在发展专项能力;比赛期重点是调整并保持最近竞技状态。负荷量在一般准备期较高,专门准备期达到顶点,赛前期、比赛期及恢复期走低;一般准备期素质及技术训练安排较多,后在专门准备期、赛前期与比赛期逐渐下降;训练强度在一般准备期较低,后随专门准备期、赛前期、比赛期逐渐增强;3)相比平原运动员,高原运动员训练专项化程度较高;训练负荷量相对较大,但负荷强度相对略小;沿各同质小周期,其负荷内容类别逐渐集中,方法手段专项化程度渐强,负荷强度渐高。  相似文献   

2.
全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是以重大比赛为依据: (一) 破旧的分期法,立全年都是训练期。 一般在准备期优先提高负荷量的量,强度稍微靠后,以便在准备期初期打好运动员的基础,然而在比赛期将负荷量稳定或下降,强度逐步提高,因此  相似文献   

3.
在近年来的短跑训练中,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运动负荷的变化,逐渐由“突变型”向“稳定型”转换,全年负荷量的走向也基本趋向平稳(在此所指运动员负荷量主要是指专项运动员负荷量),其他影响整个负荷的诸因素如力量、耐力等也有较大的变化。一、适应新赛制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田径强国,根据国际田联的新赛制,全年安排三个比赛期,国内、省内的竞赛安排也随之接轨。第一比赛期,冬春季室内比赛;第二比赛期,国内锦标赛或选拔赛;第三比赛期,洲际和世界锦标赛、奥运会或国内冠军赛等。相对应的三个准备期比以往的“单峰型”或“双…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特征解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短跑与跨栏运动员的年度及小周期训练负荷控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年度不同中周期训练过程中,准备期的速度力量训练负荷量约占年度速度力量训练总负荷量的41%-42%,赛前准备期的速度力量训练负荷量约占全年速度力量训练总负荷量的43%-44%,比赛期的速度力量训练负荷量约占全年速度力量训练总负荷量的6%-7%;而小周期运动负荷的控制特征,则表现为准备期中各小周期的训练内容是以改进技术动作作为提高竞技能力的核心,并以提高最大速度和速度耐力作为身体素质训练的主要内容,但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有氧耐力训练仍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浙江女篮联赛前的准备期、比赛期以及赛后恢复期间训练的特点和体能训练计划所存在的问题是该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准备期的训练目标是发展力量素质,特点是以发展核心等其他小力量为辅,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较大,计划缺乏耐力与速度的训练。比赛期的训练会根据赛程安排设置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发展核心小力量较多,以无氧训练为主。恢复期的特点是以发展核心关节稳定性为主,训练强度小。目前的训练计划问题为缺少系统性,内容单一,缺少明确的训练目标以及忽视踝关节、膝关节等关节稳定性训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施瓦泽的年度训练周期特征进行分析,施瓦泽的年度训练带有明显的周期理论和板块训练理论的特征,充分利用比赛的杠杆作用,在比赛中检验训练的效果,积累经验。运动训练负荷安排特征,从比赛的准备期到比赛期,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呈现出由小到大逐渐提高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制订全年训练计划时,先从训练期开始,随后依次进入准备期、比赛期。在训练期内如没有打好扎实的基础,那么在比赛期内无论怎样努力也得不到效益。短跑选手应该怎样训练?训练期的内容怎样安排?让我们在全年计划中来回答这些问题吧。短跑训练的分类和主要的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8.
比赛期是比赛和取得一定运动成绩的时期。为了迎接这一时期,青少年滑雪运动员(12——13岁)在长达8个月的准备期内,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这些孩子们的情绪是否饱满,是否愿意训练,都取决于他们参加比赛的情况,而比赛是应当给孩子们带来乐趣的。  相似文献   

9.
速度是短跑运动员最重要的素质,因此,在准备期和比赛期的计划中多安排发展这方面素质的训练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预先决定相应周期的训练安排和内容。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许多业校教练在准备期几乎完全不安排速度方面的训练,或在中间穿插安排一部分,只在比赛前和比赛期才进行。我们认为这是不对的。速度的训练应该贯穿在全年的始终,准备期的周期可按下列方式安排:第一天:发展速度和速度力量素质;第二天:发展力量和速度耐力;第三天:休息;第四天:发展速度和速度力量素质;第五天:发展力量和  相似文献   

10.
王橹 《中华武术》2005,(12):47-48
通常运动员在冬训时,为了缓解比赛期的紧张与负担,同时为下一次的比赛期做准备,大部分的训练内容是以有氧耐力训练与肌肉耐力训练为主,技术性的训练则显著减少,同时还安排不同运动项目的休闲活动。把冬季训练称为年度训练的恢复期,也是比较适当的说法。同样把一般准备期包含在冬季训练的阶段中,也是相当适合的。也就是说,运动员的冬季训练虽然具备恢复与过渡的功能,仍然需要进行足够的有氧耐力与肌肉耐力训练,以及平时经常进行的柔韧训练、协调能力训练等,否则对于下一年比赛的准备与调整将会有显著的限制。由于冬季训练内容不同于比赛期,因此冬训期间的营养补充也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究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对指导我们的训练工作、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大意义.为此,我在一九七九年九月第四届全运会期间,调查访问了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陈伟强、赵新民和他们的教练员,听取了专题报告,翻阅了他们的训练日记,对典型阶段(赛前三个月)的训练安排和执行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将搜集的材料进行了整理分析。赛前第二、三个月为准备期(1979.6.25—8.18日),赛前第一个月为比赛期(1979.8.20—9.15日)。按竞赛动作划  相似文献   

12.
现代训练的发展趋势及赛前训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现代训练发展趋势1、现代训练周期理论的变化中国的竞技体育受苏联的影响很深,不仅仅是在体制、机制上,在训练的指导思想和训练方法手段上也多是沿袭苏联的训练理论和模式。以往的周期训练理论将一年分为三大周期,即准备期、比赛期和调整期。现代的周期训练理论要把一年划成若干个周期进行安排,双周期、三周期,甚至是多周期。  相似文献   

13.
越野滑雪运动是周期性的训练项目.年计划分为准备期(五月-十月)、基本期(十一月-第二年的一月)、比赛期(二月-三月)和调整期(4月).各训练期又根据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比赛日期,划分为不同的训练阶段.运动训练的周期性是由竞技状态形成的,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要想使训练工作取得成功,就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以西北民族大学中长跑队大学生马拉松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西北民族大学中长跑队运动员的基础准备期训练、强化期训练、比赛期训练进行跟踪、为大学生马拉松运动员更合理的安排训练量与强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拳击训练周期的合理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拳击周期训练的时间、内容、负荷安排及时期、阶段划分的分析研究,发现拳击高水平运动员身体训练在训练中占重要地位。一个训练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应找出各训练期的具体训练方向和训练重点及运动负荷量和强度的安排。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国家冬季两项滑雪队的年度训练计划的制定要点包括:基本原则;准备期的任务、方法、检查指标;赛前阶段;比赛期。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征解析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田径速度力量项群运动负荷控制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揭示,多年训练过程中一般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所占比重,随着训练年限和竞技能力增长而趋于递减,但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训练所占比重则趋于递增。年度训练过程中的准备期训练重点集中在发展绝对力量、速度力量和专项技术训练等方面,负荷变化表现为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几乎平行发展并呈现出渐进性递增特征,其中负荷强度一般控制在80%-90%最高成绩水平上。比赛期的负荷量约下降20%,但负荷强度上升10%。而过渡期则表现出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同时下降的特征。小周期训练过程中的赛前小周期负荷变化表现为负荷量有所降低但负荷强度却有所增加的特征,而且负荷强度在赛前2周左右达到最高水平,其中大强度训练的持续时间约为10.5天-21天,其比例约占赛前训练总负荷的10%-30%左右,最后一次大强度训练高峰出现的时间一般距离比赛日之前5天-12天。  相似文献   

18.
运动负荷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负荷是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是控制训练过程的重要内容,是训练监督的重要指标。通常把运动负荷视为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大因素构成的。对运动成绩来说,负荷量是基础,负荷强度是关键。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对立的。从训练全过程讲,欲想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就应相对地减少;欲想增加负荷量,负荷强度就应相对地降低,两者呈相反波浪变动。这一变化是有规律的,一般地讲,训练准备期是以增加负荷量为主,竞赛期是以增大负荷强度为主,到休  相似文献   

19.
李柱宏(2007)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征及训练负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李柱宏2007年度训练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周期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达到训练计划要求,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比赛取得了理想成绩;第二大周期准备期和竞赛期训练中,专项耐力负荷量相对偏低(准备期专项耐力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43.31%,竞赛期专项耐力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47.15%),造成比赛成绩不理想;第三大周期训练在总结第二大周期失利的基础上,加大了专项耐力和混氧训练比例,在比赛中效果明显,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20.
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始终贯穿于训练的准备期和比赛期。跳远运动员如何获得优秀的速度水平,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训练。 1、训练中各训练手段的优化组合在跳远训练全年计划安排中,技术训练占主导地位,速度训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