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我国近代,中国女子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正是它的呼号倡导、实践示范、促改普通教育乃至走向社会开展职业指导,直接推进了妇女的解放。对女人来说,难能可贵的是自然生存的勇气,但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掌握谋生的技能,争取经济独立才是女性能否堂堂正正做人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办厂,新的生产方式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建立与新式商业的发展,洋务运动兴起。兴办实业学校、实业教育的思潮涌起,职业教育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演变。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的转型以移植为主要特征,转型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3.
1922年《壬戌学制》正式改称实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改旧制甲种实业学校、乙种实业学校为职业学校。以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并非仅为名称上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内涵、功能以及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与当时社会主导思想的变化、职业教育家自下而上的推动以及欧美职业教育思潮的影响相联系,这一历程加强了职业与教育、社会及个人的联系,变革了劳心胜于劳力的教育传统,并借助学制的改进推进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5.
实业教育发轫于清朝末年。政府依托近代四部学制对实业教育进行发展和规范,实业教育制度从壬寅学制中的孕育到癸卯学制中正式确立,再到民初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新学制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渐从零散走向了系统状态。清末民初实业教育制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受国外职业教育制度影响大、从异域化逐渐本土化、具有灵活开放性、社会性突出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女子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直到清朝末年之前都是没有任何地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妇女地位低下。我国古代有许多与“女”之有关的字,都带有贬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一种新旧并存的二元格局,新因式小学堂与私塾在新旧教育体系中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这一格局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表现尤为明显,清末民初,私塾仍占有相当比较,非学堂所能取而代之,学堂取代私塾虽是大势所趋,但私熟顽的社会适应性与学堂教育的不成熟使二者既存在冲突与竞争,又存在互补与传承,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实业建设及教育从诞生伊始,就挑起了振兴国运和救亡图存的时代重任.这一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运动,从物质层面彻底开启了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大门,为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化现代国家转型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熊希龄在实业建设和实业教育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有关实业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实业教育仍然具有启发作用.熊希龄的实业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业与实业教育是富国强民的唯一手段;现代实业是建设强大国家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唯一道路:实业教育是实业发展最重要的保障;实业教育必须有扎实过硬的实践操作;大力支持实业教育是政府必须担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实业建设及教育从诞生伊始。就挑起了振兴国运和救亡图存的时代重任。这一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运动,从物质层面彻底开启了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大门,为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化现代国家转型打下了较为竖实的物质基础。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熊希龄在实业建设和实业教育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有关实业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实业教育仍然具有启发作用。熊希龄的实业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业与实业教育是富国强氏的唯一手段;现代实业是建设强大国家并口强大军事实力的唯一道路;实业教育是实业发展最重要的保障;实业教育必须有扎实过硬的实践操作;大力支持实业教育是政府必须担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潘新和 《新作文》2004,(2):11-14
清末民初,指的是从1901年(科举考试禁用八股程式)至五四运动前这~段时间。这是我国写作教育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写作教育思想开始从为“功名”转向为“章”、为“实用”,但传统的写作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12.
杨晓雯 《文教资料》2011,(10):94-95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重农抑商的思想意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各种救国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就包括实业救国思潮。所谓实业救国.即以发展实业的方式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并依靠这种体系来抵制外国资本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它发端于甲午战争以后,是人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冲突结果进行思考的产物之一。一些不甘于亡国灭种的仁人志士潜心将其付诸实践,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就实业救国思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对此问题有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民初是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高潮时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培育了新生的力量,留日学生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推动了晚清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三是掀起了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四是推动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五是对民国以后中国政治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进化论的风行使人们的历史观念发生了变革。仿效西人注重历史教育以拯救危亡、开启民智已成为时人的共识。此时,政府颁行新学制,对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政策作出了界定。在新旧交替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虽不至尽善尽美,但它促使了国人的觉醒和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相似文献   

15.
赵静 《华章》2011,(36)
本文试探析从清末到民初十年间,国人自办女学的历史进程.清末民初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从国外引入的职业教育带有明显的异域化倾向,过多模仿外国学制、聘任大量外籍教习、使用原版授课教材以及生搬国外职教体制等行为都影响了职业教育与中国实际的有效结合。有鉴于此,近代中国政府及教育家开始有意识地去探寻本土化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他们极为细致地调查并研究了清末民初的国情,继而提出、制定了一些列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制度。职业教育本土化的经验与教训,对于今天的职教事业依然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0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将大学预科教育正式列入我国学制。本文在阐述清末民初大学预科教育制度演变的基础上,对清末民初大学预科教育实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以企对我国现今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的公共图书馆事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特点与作用的认识、介绍与宣传,为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兴起扫清了观念与思想上的障碍。清末民初公共图书馆的兴起,以及图书馆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奠定了现代公共图书馆系统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大学预科教育是国内外高等学校普遍设立的一个教学层次,专指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教育阶段。中国古代虽然已有预科教育的萌芽,但是直到清末才把预科教育列入学制。近代预科教育从独立设置到附设于大学直到走出历史舞台,也不过是20年的时间。探讨、反思清末民初大学预科教育的特点、意义,对当今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董俊  王芳 《文学教育(上)》2011,(19):151-151
清末民初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先进知识份子大量的翻译促进了新式教育在中国的传播。清末民初的翻译与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