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蜀巫与滇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蜀与滇是我国西南的两个古国,关于它们的历史,古代献都只有一些简略的记载。因此,对蜀与滇这两个古国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出土物。蜀与滇的青铜化都十分发达,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别致,制作精美,数量甚夥,种类繁多。虽然二的青铜器风格迥异,器物的用途也不尽相同,但同样都携带了大量远古的信息则是不争的事实。本从蜀滇青铜器上铸造和镂刻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及青铜器上装饰的图案入手,对古蜀国与古滇国的巫师及其宗教作一比较研究,并论及蜀滇巫师在各自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和由此窥视到的巫师与蜀滇社会结构的关系。虽然古蜀国与古滇国在历史时代上存在较大的时间差距,但蜀与滇在宗教上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可比性,这种相似性与可比性正是本立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长时段的历史观看,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流行说法,并不是四川一省所独有的历史景观,更不是四川历史上的治乱规律。历代四川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治蜀时,除厉行中央方针、政策外,主要是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的历史与现实,制定相应措施,励精图治,而把着力点大体放在吏治、法治、发展经济文化等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蜀的称谓从语源学上分析“蜀”字的好几种企图一直都存在着障碍。“蜀”在用于表示四川和四川人之前,可能已经有了其他意思。字典把“蜀”归类干表意的“虫”部之下,这种形状的“蜀”,所见最早的一例是在大约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甲骨文中。。甚至在更早以前,有一个字除了没有“虫”旁外,其余部分基本上与“蜀”相同。这个字的上部因袭了“蜀”字,表示一目。一种语源学上的见解对其所认定的“目”给予了大量关注,却轻视了“虫”字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最初的蜀具有人种和地理学的内涵,而这些象形文字的构成成分看来彼此间并不一致,难…  相似文献   

4.
蜀既有地理含义又有种族含义。蜀的中心位置在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包括在古代被认为是长江正源的长江主要支流岷江河谷,并曾据有汉水上游河谷。作为种族术语,蜀指居住在四川西部及其周边地区的特殊的民族。古蜀可以从各种材料加以了解:神话,语源,铭刻,一些散佚的历史证据——蜀的第一个都城三星堆考古的惊人发现。中国神话中的古蜀封建帝国时期以前的中国历史,是夏。商、周三代,其历史发生在横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和北方中原,大多数中国的神话故事也都发生在这个地区,文明在这里兴起并向周边传播,同周边文化相互感应。中国的编年…  相似文献   

5.
文仲宽 《大理文化》2011,(4):114-115
当走进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云南驿,漫步在散发着"茶马古道"、"蜀身毒道"、"丝绸之路"韵味的青石板街道上,耳畔荡漾起悠扬的马蹄声和铜铃叮当响,那是云南驿在向你诉说着庞大马帮的两千年传奇;当走进悠久历史的钱家四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梳理有关古蜀史料记载,指出"蜀"在中原史家语境中系他称,乃方国名或邦国名,将其作为族称缺乏依据。蜀为"黄帝后世"或"蜀山氏之后"的认识乃后人附会与创造。文章同时对常璩所言"蜀曰邛"一语进行分析,认为"邛"是形成古蜀早期政权的轴心族群。  相似文献   

7.
四川,古时称"巴蜀"或"蜀",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这里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巴蜀桑蚕丝织业起源很早,是中国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传说先蚕(蚕神)嫘祖曾在此首创养蚕缫丝之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又被冠之以"蚕丛之国"的美名.  相似文献   

8.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北方古族南迁和秦灭巴蜀南下的路线,论述了四川同汉中以及中原地区联系沟通的北方通道;由蜀人南迁和汉代开发西南夷,论述了成都(蜀)至云南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第二部分借用成都至云南腾冲古"蜀——身毒道"沿线各地秦汉文物考古资料,以证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存在。第三部分简要介绍南方丝绸之路水陆主要路线。第四部分论述了南北朝隋唐,"邛窑"青瓷烧造的兴起,以及沿南丝路的传播。其中着重论述了邛窑与越窑、耀州窑、长沙窑以及会理绿厂窑等的相互关系与影响。文章最后对唐宋时期邛窑外销瓷产品以及外销路线等问题提出了大胆推论,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出土唐人墓志对益州(成都)府及其郊区州县城市经济的繁荣富庶多有涉及,而且形象生动,是唐代城市经济繁荣"扬一益二"现象的有力佐证。唐人墓志对巴蜀地区山川形胜的记载多以历史典故表示,反映了唐代巴蜀的地域形象在国人心目中已经经典化、固态化。唐人墓志不仅记录了出蜀入蜀的交通路线、艰险难行状况,而且还可以从中大致推算唐代蜀道的交通时间效率,而正史《地理志》只记载了成都至长安、洛阳两京的里程。唐人墓志对蜀道沿线匪患与战乱的记述,也为认识唐代秦蜀间交通道路沿线的社会环境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杜甫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既有的文化形态、精神存在和思想资源,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以不同凡响的风貌,令世人惊讶,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敬爱、诠释。清代文学家王士禛,一生钟爱杜甫,两次秦蜀之行,用心搜寻杜甫遗踪,通过诗文予以详细记录,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菲财富,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1.
论前后蜀文化的发展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承唐启宋的历史时期。处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在承唐启宋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此全国战乱分裂之际,前、后蜀文化保存了唐代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文明的保存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由于前、后蜀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提倡,前后蜀文化在唐朝奠定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前后蜀文化的发展不仅代表了五代文化发展的水准与高度,而且对于宋初的文化重建工作及其宋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在某些文化领域(如民俗文化)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12.
蜀王子安阳王南迁事迹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是古蜀人的南迁。先秦时期,广汉便有雒人居住,后来逐渐向南迁徙,直至越南。雒人南迁线路之上多留有其痕迹,沿途的族群和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若对雒人南迁的线路、过程进行历史地理的考察,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蜀越之间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的交往和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蜀學"是誕生於中國西南巴蜀大地,與中原學術互補互動的一方學術,在歷史上曾經經歷了先秦孕育、兩漢全盛、魏晋南北朝持續發展、隋唐五代異軍突起、兩宋高峰、元明清初低迷、晚清民國再盛的歷史演變,其所創造的許多成果爲儒、道兩家共同繼承。蜀學在制度層面(文翁石室、高公禮殿、蜀刻石經),在經典層面("七經""十三經""十八經注疏"),在信仰層面("三才皇""五色帝""石室壁畫"),在核心價值層面("道德仁義禮")等,都具有獨特的造詣,是我們當代實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進而振興"新蜀學"的重要資源。  相似文献   

14.
藏经是佛教的重要载体,唐中后期至北宋初,当中原与江南“教藏灭绝,几至不传”时蜀中却得以大量保存。北宋初《蜀版大藏经》雕板的完成改变了佛经流通主要靠传抄或零星刻印的历史,改变了邻国对中国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自信重建,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看到的所有“大藏经”都或多或少与蜀版大藏经有关联,《蜀版大藏经》经文在蜀中流通的时代正是川渝石窟和摩崖造像雕刻的高峰期,云南佛教和佛教艺术之来源也主要是西蜀。  相似文献   

15.
吕国康 《寻根》2020,(2):127-131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诸葛亮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由于史书记载比较简单,蒋琬继诸葛亮为蜀丞相,其籍贯、故里之争日趋激烈,众说纷纭,需深入研究。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辑录.  相似文献   

16.
《寻根》2012,(4):146
著名文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先生推出最新力作——《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本书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比电视讲稿内容更丰富、更全面。作者在全面掌握和充分吃透史料的基础上,以人物、事件为中心,用富有文采、感性的文字,充满睿智的语言,细致描绘大宋开国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举凡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斧声烛影、金匮之盟等历史事件的始末和真相,宋太祖赵匡胤、南唐后主李煜、后蜀皇帝孟昶、大小周后、花蕊夫人  相似文献   

17.
韦庄于乾宁四年奉使入蜀,后仕蜀为掌书记,前蜀时,官至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他的一生行迹基本清晰,但其入蜀仕蜀的情形各本记述有异。结合韦庄的诗歌创作及相关史实考辨,韦庄仕蜀并非出于本心。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防洪。早在孙中山提出三峡工程建设之前,明人陈瑞已经在三峡上建二十座防洪石坝。陈瑞建坝思想源于"维土(牛)制水"。早在前蜀约一千多年前,前蜀人就曾在三峡建有类似军事石坝。即今天三峡工程至少具有千年的建坝历史文化积淀,对今天重新看待三峡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鑫明 《寻根》2020,(1):71-81
明成祖迁都北京至清康乾年间,两个王朝在京大兴土木,下诏川黔边督办皇木,历时数百年。从洪武下诏为蜀王府建宅,到永乐建紫禁城,再到嘉靖建九庙、三殿,浩大工程所需的香楠、贞楠、红豆、杉木等多出自西南,西南大木产于乌蒙大山、川黔边的赤水河流域。从川黔边办皇木,山路险远。朝堂上,御史杨爵、侍郎黄宗载、兵部尚书马文升、工部尚书吴中、户部主事海瑞上奏朝廷,条陈皇木之难,就连谪居泸州的太史公杨升庵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  相似文献   

20.
《蜀典》是清张澍撰写的一部记述四川历史、地理、人文、风俗、方言等史料的典籍.对《蜀典》展开研究,将为四川历史文化及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许多生动而有启发性的第一手材料,还将为古籍整理与释读、辞书编纂与修订,尤其是清代四川民俗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地域文化发展,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