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形成了独特的西南联大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直观表现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多元共享的学术自由发展以及师生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西南联大精神之形成,与其南渡西迁后民族复兴精神的转向密不可分。大学精神的重构与恢复,教授们恶劣环境下的坚忍并寻求自强自立的品格,青年学子的刻苦攻读、奋发抗战到投笔从戎,这些都折射出多元的、复杂的时代诉求。其中的知识分子独立文化品格的张扬,是以民族复兴精神为基点,又是以民族复兴精神的彻底转向为终点。西南联大民族复兴精神的转向,突显出特殊时代环境下知识分子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
近代武汉是华中军事经济交通重镇,又几次成为全国政治中心舞台,在关系中国近代命运前途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过主要角色。周恩来1938年10月10日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中指出:"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是大革命北伐时代的最高峰,现在又是全中华民族抗战的中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武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政治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1938年1月至10月,中国抗日战争被称为武汉抗战时期,武汉成为事实上的中国战时首都、抗战指挥中心、抗战文化中心、二次国共合作政治舞台以及内迁企业转运枢纽,犹如一座指引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灯塔。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抗战史,其中都会呈现武汉这个闪光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1937年底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为摧毁我抗战意志,日寇将战时首都重庆作为战略轰炸重点。1938年初即进行试探性轰炸,此后开始了持续长达五年多的重庆大轰炸。尤其是1940年至1941年间,日寇集中了超过中国全部空军力量总数的兵力,配备新型的重型轰炸机,对重庆展开了代号为“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的毁灭性的地毯式轰炸,无论是军用设施还是民用设施,飞机所到之处,皆施以狂轰滥炸。日机采取批次多、时间长的疲劳战术连续攻击重庆,集中轰炸市民住宅、机关、学校、商店等人口稠密和繁华地区。无差别的狂轰滥炸,“使我万千同胞骨肉横飞,使我数十万城市居民流离失所,  相似文献   

4.
《伊朗印象》是文化部老部长王蒙同志2006年12月应伊朗官方邀请访问伊朗后写的一部游记,由山东友谊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该书为套装大开本,装帧精美,含15个篇章,300余幅彩色和黑白插图与照片,真可谓内容丰富,绚丽多彩,赏心悦目。它记录了作者访问德黑兰、设拉子、伊斯法罕等伊朗名城的见闻感受,讲述了与伊朗前总统哈塔米的会见,以及同伊朗文化教育界的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5.
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团结抗战,陪都重庆的抗日文化运动不断高涨,但却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慌,于是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一些领导机构,制定一些反动的政策和纲领,作为领导抗日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致使高涨的抗日文化运动遭到严重破坏.幸有驻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有关机构,以中共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纲领和政策作为指导思想,领导重庆的抗日文化运动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并适时转入抗日民主运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重庆与北京、上海一样,都有过文化辉煌时期。北京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上海为“左翼文化运动”策源地,重庆为抗战文化的中心文坛,三地都在不同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无疑,重庆之于抗战文化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7.
重游一座城     
正引子在一个风大的城市生活,必然会习惯顶着凌乱的头发,如风一样的女子疾步在街市巷道,虽然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在其中。但因为对所居住的城市有熟悉感,加之生活的平凡与重复,让我很难去注意其中的新意,每天重复的工作生活使我更想生活在别处,思想在远方。不过,一件事让我重新认识了我所生活的地方。我陪表妹重游大理,相比第一次她更从容,而我也全程陪同,记录下了这个城市的游记,也让我重新体会了旅游的意义。早在多年以前,生活在北方寒冷城市的她就一心向往着南方的春暖花开,从每一年我们的照片里她看到的是南  相似文献   

8.
鸡足山记     
我和很多人一样,是因为《徐霞客游记》想去鸡足山的,也是因为《徐霞客游记》有了心目中鸡足山的样子. 徐霞客曾两次来到鸡足山,在他的《滇游日记》中,详细记录了鸡足山的地貌、水文、气候、物产、人物、寺院等.天下的山名,各有各的起源之说,也各有各的深刻含义.鸡足山,因"三岭前伸,一岗后距,俨然鸡足"而得名.  相似文献   

9.
四川是抗战收复神圣国土、复兴中华民族的基地。认识四川抗战的真实巨大的贡献和四川人抗战精神的本质内涵,需要以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视野,需要以历史是"千秋金镜"的深邃眼光,需要从抗日战争发展史的全局来展开研究。《四川抗战全史》的作者们从这样的研究视角出发,努力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与道德精神各方面全方位地展示川人抗战威武雄壮的英雄史剧。其中最关键的主旨,是从全面的全民族抗日大战场的角度,包括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大后方战场三大战场凝心聚力、互鉴互学、紧密联系、紧密团结的角度,来总结川人抗战的精神、经验和智慧,认识川人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拯救人类文明、争取人类正义与和平的胜利而作出的一定的奉献。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是享誉世界的高等学府,清华图书馆所藏珍贵典籍与清华大学共同经历上世纪战火的损毁及和平的修复,由此产生一段脍炙人口的传世佳话。抗战前夕,清华图书馆所藏古籍珍本运往南方后,1940年在重庆惨遭日机轰炸,大火幸存的残余古籍人称  相似文献   

11.
谢泳 《东方文化》2002,(4):112-119
一个时代的政权突然发生转换后,它在化上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是研究中国当代历史不能回避的问题。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化上的要求,是适应它的意识形态,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按说,一个时代政治转换以后,大化上是较难突然完成的,但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突然转型,对于知识分子的适应来说,好像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观察50年代的出版物会发现,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当然我们不能把他们那些表态性的字和他们的思想直接等同起来,但知识分子在极短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是值得注意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嵇文甫是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辑录考释了嵇文甫四篇佚文——《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对日抗战与三民主义》《我们要学习宋鈃》《君子之道》。这些佚文从侧面反映出了嵇文甫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抗战风云中的文化选择和责任担当,是对三十年前出版的《嵇文甫文集》的一次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欧美社会动荡不安,十月革命、世界大战、经济危机、频繁更迭的社会思潮……人的精神骚动而多变。这种背景下,20世纪的欧美文学出现了不同以往任何时期的新格局和新特征,它生长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土壤中,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背叛,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凝结着现代知识分子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4.
爱琴海是以古希腊神话中一个英雄的名字命名的海。提及爱琴海,人们自然会想到神奇的岛国——希腊。在希腊,无论是一座城市或一片海域,一个小岛乃至一片土地,都有着神秘的寓意或动人的传说。 本世纪30年代,一名中国学生怀着对古希腊文化的迷恋和崇拜,来到了爱琴海。他在希腊游学了一年,回到祖国后,便陆续写了不少游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士",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和鲁迅,始终坚持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传统,担负了塑造和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但现代意义的一些知识分子的社会人格发生了偏差,他们放弃了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铸造灵魂的使命,使我们民族面临失去精神定力的危险.我们重温"士"所负载的文化精神,意在促成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反思,使之勇敢地直面当代文明的挑战,为中华民族的兴衰续绝作薪尽之火.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初,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关于单体城市研究的专著、资料集、论文集等共计518部。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以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为主线,透视城市内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城市转型的特点,揭示城市转型的规律,富有创新性。隗瀛涛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代重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近代重庆城市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17.
王兴 《华夏文化》2023,(3):46-48
<正>抗日战争期间,文艺界人士通过撰写文章、编辑刊物等形式宣传、动员群众坚持抗战。《抗战文艺》便是战时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它于1938年5月4日创刊,至1946年5月4日终刊,是唯一从抗战初期直至抗战胜利结束都持续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文艺刊物。彭玉斌《〈抗战文艺〉的版本问题》一文(载《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2期,以下简称“彭文”)详细梳理了《抗战文艺》的正刊、特刊、特辑、专号等,指出《抗战文艺》正刊、特刊一共编辑了80期,又因为有两期正刊(第10卷第4、5期合刊)编好后没能印刷出版,所以《抗战文艺》实际上只出版、发行了78期,这对战时文艺及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都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伊塔洛·卡尔维诺反复阅读思忖着《马可波罗游记》,只是如他所言,他"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考证旅行中的每一个地点,他只是借着游记任由自己的想象驰骋,这又何尝不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旅行?!在他的笔下,威尼斯爱好幻想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和鞑靼国年迈忧郁的统治者忽必烈汗进行了一次对话,《看不见的城市》  相似文献   

19.
陈鑫 《华夏文化》2010,(1):11-12
<正>人们对经验世界中任何现象的认识都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因为不论是认识过程中的主体还是客体都是在一定时空中实存的。古往今来,对时间的追问与反思成为世界上许多哲学家与科学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国东晋时期著名高僧僧肇在《物不迁论》中借动静之辨集中探讨了时间问题(对于空间僧肇谈的不多,《物不迁论》所说的"迁"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有的城市个性鲜明,让人过目不忘,若干年后提起依然有深刻的印象。约翰内斯堡虽然是南非共和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一座美丽繁华的城市,但似乎不属于这类城市。我离开时日不久,城市的风貌已经是记忆依稀了。它不如开普敦,不如比勒陀利亚,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建筑,没有什么特别诱人的风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