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悠久的中华文明为深厚土壤的。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得启示。中国传统社会在汉代以后的2000多年里,尽管改朝换代的悲喜剧一幕又一幕,但是儒学作为核心价值却一直没有变,儒学始终指导和规范着国家、社会和个人,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借用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意味着儒学的核心价值得到了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朱熹、新儒学与现代化高令印一、"新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和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最概括地说,世界上的文化分为东西两大类,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而东方文化则主要是根源于儒学。①儒学的发展有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以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为代表的原...  相似文献   

3.
一以儒教为文化背景的东亚诸国在现代化进程的起始阶段,都曾以对儒学的批判和超越作为现代化的突破口。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和韩国等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儒学传统有碍于近代经济发展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东亚的经济成就为人类社...  相似文献   

4.
略谈儒学与现代化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钟肇鹏儒学创自孔子,迄今二千五百余年,成为一个札根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学派。二千多年来,儒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先秦儒学,孔子之后,支分为孟荀两派,孟子荀子取向不同,然宗师孔子,祖述六艺则是一致的,所以同属儒家学派。汉...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它在儒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拟围绕几个核心概念对儒学中庸思想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来说,现代性成为了一个问题。但现代性原本只是一个西方的问题,而且只具备一重的意义,不具备多重的意义。这就是说,它是自启蒙以来西方历史的规定性,而不是全球历史的规定性。但现代性目前也许变成了全球的问题,至少也变成了中国的问题。如中国19世纪以来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等等的话题的出现,讨论和实践。问题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上碰撞、冲突和融合,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根基线。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中,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如何进一步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如何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开放的世界,就成为思想文化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关键问题。张建新同志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就是针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8.
儒学是以儒家学者为代表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民间信仰是民众对神神鬼鬼的信仰和崇拜,两者是大小传统之别的重要代表。儒学既存在不同时代分期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存在政治化、学术化、神学化、民间化的多重特质发展走向;民间信仰又存在弥散性,两者因此融会共生,在汉代社会构建而成"神学政治"文化生态模式。这种特有的文化模式,以天人信仰为中心,在思想、道德、法治、民风民俗、文学等多个文化层面都能通过儒学与民间信仰的融会交织体现出来,最终形成立体的多维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它在儒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拟围绕几个核心概念对儒学中庸思想略作阐述。一、诚“诚”可谓是中庸的中心概念。一般说来,它是指一切事物的精神状态(当然主要还是针对主体自身而言)的诚,兼具本体论与认识论、修养论的  相似文献   

10.
延安兵法社会及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鸿召 《东方文化》2002,(4):104-111
穿透,是现代化后发国家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话语策略,也是延安学(1937~1947)的一种存在形态。延安兵法社会出现在中国黄土地上,是近现代历史以来反抗强权,尤其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全球化现代语境的产物。于是,一方面是中国被迫坐在全球化现代性的牌局上,另一方面是中国要反抗侵略强权。那么,延安是怎样打出中国这张牌的?延安是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被称作兵法社会?兵法社会与学的关系影响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马一浮儒学教育理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复性书院的创设是马一浮儒学教育理念的实践,指出其中既有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批判性思考,又有早期的若干尝试准备,同时还从历史文化资源中提炼出参照样本和基本原则,结合时代需求,重新订立学规,构建了书院的基本办学框架,这不仅为考察马一浮的儒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有助于教育理念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正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史则是传承记载儒者道德人格与思想学说,传承中华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此看来,宋代儒学,则更需整理与传承,用以支持我们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滋养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心灵。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历代儒者的嘉言懿行同样得到完整的保存。自《史记》列《儒林传》,历代正史均有承袭。《宋史》则在《儒林传》以外,单设《道学传》。综合此二传,即可得两宋儒学的概要。以《宋史·道学传》和《宋史·儒林传》为基础,增加此二传以外的其他儒者,可以撰写一部内容更为丰富的宋代儒学史。这将为宋代哲学史研究,提供有别于理学史的更为宽广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而善是其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大学》所言“止于至善”,说明善乃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求善的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当然,我们讨论中国文化中善的思想,也决不能够忽略道家。  相似文献   

14.
吴虞论道家法家反对旧道德说邓星盈吴虞在批判儒学时,除了用近代的时代精神来驳斥儒学外,还常从历史中去寻求支持他的批判的论据。一方面他对儒学的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观,运用近代的先进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驳;另一方面;他又从古代道家、法家的学说中,剥离出反对儒家伦...  相似文献   

15.
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学的缺失和长处是纠缠在一起的,对儒学的缺失了解得愈彻底,对其开发就愈全面;反之,对儒学的缺失了解得愈少,对其开发也就愈少。儒学要坚持自我批判,对此我相当敏感。九十年代以来,港台、北美对儒学和新儒学及其有关人物批评不够,我们这几次儒学研讨会对各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一、何谓“东亚意识”?“东亚意识”是指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主的东亚地区内在性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一种意识。中日韩三国被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儒学对这个地区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东亚意识”就是在这一重要影响作用下而...  相似文献   

17.
汪奎 《华夏文化》2007,(3):61-6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则是经学。自汉代儒学一尊,崇奉孔孟以来,“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南北经学分立的时期。永嘉丧乱,中原衣冠南迁,北方学术随之南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学,大规模传入江南。淝水之战后,随着南北对峙局面的确立,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与“北学”之分,清代经学家皮锡瑞称这一时期为“经学分立”的时代。所谓“南学”,是指承袭魏晋学风,博采玄老众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的南朝经学。元嘉十五年,宋文帝立“儒、玄、史、文…  相似文献   

18.
在世纪之交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中,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尽管聚讼纷纭,各执一端,但是,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肯定说,认为儒学是宗教;二是否定说,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三是折衷说,认为儒学具有宗教性。肯定说在理论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先秦一种学理的儒学成为西汉官方意识形态,是战国以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选择。在这一选择中,学术、政治统治思想和学术的栽体知识分子等都经历了适应性的变迁,其中,意识形态的探索一直是核心。  相似文献   

20.
唐宋间儒学的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一个与时俱变的开放系统,这从二千多年儒学演变史中可清晰看出.在儒学演变过程中,唐宋间的儒学转型最为典型.它为适应当时社会转型需求而出现,在思想层面则是中国本土价值系统对异域文化挑战做出的创造性回应.唐宋间儒学转型经历了四个世纪,从对外"攻乎异端"、对内"拨乱反正"两个层面展开,最终成果是宋明理学的诞生.儒学转型的成功是人类史上一个典型的文化交流及文明对话双赢的例证,它能否为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