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是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挑战、充满智慧的事业.这个事业的本质就是人的教育,因为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就不成其为教育.  相似文献   

2.
李俊英 《陕西教育》2002,(12):13-13
一、增强德育内容的基本性和传统性.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首先是要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明确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学会做人处世的基本规矩.古人云:"少年之日,先要识得人之贤否,事之善恶,言之是非."叶圣陶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讲得更具体:"受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够格的成员,做社会够格的公民."人类的基本品德,如勤劳、正直、善良、文明、爱国,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永恒品德,基本品德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评判是非、善恶与美丑的基本能力,就具有了做一个社会够格成员的资格.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教育经历了六十年的价值迷离,亟待回归"以人为本"的原归宿,教育要为每一个具体的人的成长、发展服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教育一旦离开为具体的人的发展服务,就会偏离教育应有的宗旨。教育必须坚持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目标,才能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过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过度强调了教育功能的某个方面,仅强调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或仅强调为经济建  相似文献   

4.
公民在教育服务方面有两个基本权利:一是受教育权,二是办学权.受到《宪法》的保护,政府应尊重公民开办“非公立学校”的权利.公民的办学权与受教育权并不冲突.私立学校越多,学生可以选择的范围就越大.在一般情况下,发展公立学校会挤压私立学校的生存空间.政府最优秀的业绩,不是大办公立学校,而是人民都得到充分的教育服务,私立学校又能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每个人头脑中都有愉快中枢和痛苦中枢,一旦愉快中枢得到激发,痛苦中枢就受到抑制.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愉快中枢,就能使他们视学习为乐趣,就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还指出: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识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也就是说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其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也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师更应在语文课堂中努力探究、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那么,在语文课堂中该如何贯  相似文献   

7.
1.你只要用心做,这些事根本难不倒你!点评:一句激励的话语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希望。告诉学生:没有做不好的事,自己的态度是关键。只要专心,有耐心、恒心,就一定能够进步。2.勇敢点!不要怕,天塌下来,老师替你顶着!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考试先生:你好!我想和你商量一件事:你能否于期末考试之前离开,到别的星球上去“兴风作浪”?!离开前,我要先给你讲一些理由,欢迎倾(qīn)听:(1)学生。你可能不知道,在你行动前,试卷就已悄(qiǎo)然步入家门,和我们做了一到两个星期的“好朋友”了。百闻不如一见,我们班就有些同学,一天做几张卷子不希奇;晚上十点、十一点还不睡觉也不奇怪!我呢,真是幸运呀——“虎口余生”,因为开明的爸爸和妈妈不主张我没完没了地做题。(2)家长。为了小孩能够考好,他们不知去了多少次新华书店,喜笑颜开地捧回多少张试卷!汗珠洒(sǎ)落一地的家长当然…  相似文献   

9.
教育本是人的教育。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发现教育不知不觉地忽视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技巧的教育被过分强化。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知识广博的人,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0.
理想的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教育。正如赞科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领域,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理想的教育也是充满理性的教育。教育呼唤理性,人的发展呼唤理性,人类的进步呼唤理性!这也是当代教育的两大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理性问题,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问题。近些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围绕情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以相信,该校的情理教育将为学生成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乐然 《少年文摘》2012,(1):58+60-63
这是真真正正专属于他一人的舞台,属于他一个人的成功!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1996年。那年,年仅12岁的他毅然选择了离开自己生活了12年的家乡——黑龙江牡丹江,离开了父母,带着他的梦想,来到了陌生的北京,就读中央民族舞蹈学院。在学校,早上5点起床做早操,6点就开始做早功,直到11点。下午是文化课,晚  相似文献   

12.
晏登民 《职教论坛》2004,(18):53-55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是:文化基础薄弱,思想意识落后,心理健康存在缺陷,人际关系紧张.他们在初中时受冷落、遭淘汰,与表扬无缘,甚至想做点好事也被人误解,再经历残酷的中招选拔考试的打击,他们对前途基本不报任何希望,只好自暴自弃.许多人就称他们为“问题学生“.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学生“,采取怎样的教育策略,使这些弱苗也能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近来一直特别关注东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的信息。比如,东西方的教育方式,就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个人接触过不少国内外的学生族,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的总体感觉是,中国学生大多表现得不够自信,更有甚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自我否定的印象;而外国学生则总是一如既往地阳光,有时甚至让我感觉有些狂妄。我想这大概是因我们受到不同文化影响所致吧!在传统教育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东方学生,一向视“谦虚、谨慎”为美德,在学习和与人交往时习惯了保持低调、内敛的风格。例如,老师在班里夸奖某个学生:Welldone.(你做得太棒了!)每个受到夸奖的学生一定会…  相似文献   

14.
教育时机是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出现的有利于接受教育并能获得最佳效果的某种心态和机遇。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抓住了教育时机,就能找准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突破口,引起心灵感应和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如果班主任没看准、没抓住,或是缺乏某种预见能力,丧失了最佳的教育时机,甚至抓错,可能就会引起副作用,做的工作越多,学生越反感。笔者认为,班主任应从以下十个方面把握教育时机。一、抓好学生的起始点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了一种习惯化的思想和行为,受这种习惯的制约,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为此,学习环境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信任学生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产品是服务。享受这个服务的是学生,购买这个服务的则是家长和国家(义务教育),所以,家长是“上帝”(国家也是“上帝”),而学生不是“上帝”!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服务的间接对象是家长、国家。家长和国家为教育服务“买单”,我们视家长为“上帝”、视国家为“上帝”是应该的。至于学生,虽然是服务的对象,但这是一个特殊的对象。我认为视学生为“上帝”不合适。家长被当做“上帝”了吗?现在,家长请教师吃饭,家长给教师送礼,家长给教师办事,这不仅是普遍的,而且也被人们认为是应该的。顾客是“上帝”,有顾客请营业员…  相似文献   

17.
"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育定位不准,没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如下管理局面:(1)教师因急于求成而采取硬性管理措施,时刻让学生在高压环境中被动地按教师提供的规范要求认真做好,一旦离开了这一环境,学生便无拘无束、放任自由.(2)教育者虽不以严厉面孔对待,但列出了无数条条框框,诸如用做好事加分等形式,拉动学生做出教育者满意的行为,使学生像演戏似地做给加分者看,一旦离开了加分环境,学生会有不加分就不做的消极观念.这样,教育者虽忙忙碌碌,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优秀品质的暂时载体,形不成持久的意志品质.我们认为要改变德育实效性不强的弊端,就要抓住德育工作中学生品行养成这一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引导育人的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其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人丈性,而终极目的是“培养人”。赫尔巴特也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也就不成其为教育了。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既具有良好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人丈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的人,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兼美的现代文明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努力探究、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9.
吴锦良 《家庭教育》2001,(10):42-42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心中的火一旦熄灭了,人就没有了渴望,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方向。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而是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渴望。点燃孩子心中的渴望,是成功教育的一条金科玉律。教育事例:一个特殊的课堂狄斯奥夫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教育专家。在他的班里,学生当中有许多是捣蛋鬼,他们又是缺乏别人关心的、成绩差的、不爱学习的。他们当中有许多是来自破裂的或受虐待的家庭,还有一些是社会帮派的成员。  相似文献   

20.
今天搞教育,不好玩! 今天中国的教育,太多的现象让人气愤;想要做一点事情,太多的因素让人苦恼;研究今天中国的教育,结果只有两个字:无奈. 然而,还是有那种人,置身于其中就想做,看到了问题就想说,这就叫做--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