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心理需要是宗教信仰的一个深层动力和重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出发,我们认为心理需要是宗教信仰的一个深层动力和重要原因。原始宗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道德宗教是人类安全和伦理道德的需要,宇宙宗教是人类认知与理性探索的需要,命运宗教是人类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射,是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观照和再现。宗教将不断地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伴随人类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3.
宗教学诞生以来关于宗教本质一直争论不休,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精神鸦片说"在影响我国很长时间后引起争论,吕大吉提出的"四要素论"虽得到较多赞同,但仍有可议之处。本文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一定阶段存在着的对超自然、超人间力量崇拜和信仰的精神文化系统,它作为形形色色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黑格尔人生价值三大课题:人类终极关怀的依据何在?谁是终极关怀的主体?怎样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探讨的再思考中,批判性地吸收并超越了黑格尔思想中的人类意义,重构了人类终极关怀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5.
方方小说《一唱三叹》的主人公玲妈曾对国家有着宗教般的忠顺,以国家为终极认同的理念成了其伦常日用之规范,她完全自觉自愿地捐弃了生活的属己空间,将国家视为自己的终极归宿。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除了墙上破旧的奖状,玲妈贫病交加,一无所有,内心充满了懊悔与绝望。这生动地提醒人们国与家、政与教、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离以及社会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分别实为构建公民社会所必需,  相似文献   

6.
宗教艺术是两种对立文化形态的联姻。本文从历上和审美角度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就在于对人的生命个体活动的泯灭否定与终极关怀。宗教艺术,只要能按照美的规律,肯定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社会价值,形象地再现人作为多种现实关系承担者的真实性、目的性,就不失为上乘的艺术品。真正具有审美意义的宗教艺术,本质上总是非宗教的。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思想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历史研究以"鉴往以知来"为宗旨,以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为最终目标.因此,人文关怀成为史学研究命题中的应有之义,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言志"说与"摹仿"说出自中、西方不同的诗学话语体系,在美学内涵和价值追求方面有着巨大差异.但它们共同体现了对文学艺术的某些本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都很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其终极价值关怀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为人生而艺术"的.  相似文献   

9.
方方小说《一唱三叹》的主人公玲妈曾对国家有着宗教般的忠顺,以国家为终极信靠的理念成了其伦常日用之规范,她完全自觉自愿地捐弃了生活的属己空间,将国家视为自己的终极归宿。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除了墙上破旧的奖状,玲妈贫病交加,一无所有,内心充满了懊悔与绝望。这生动地提醒人们国与家、政与教、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离以及社会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分别实为构建公民社会所必需,是改革开放、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化转型的必有之义,否则只能带来对人心灵的误导与损害。  相似文献   

10.
二、马克思主义和一切以往的哲学包括当代西方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对人类彻底解放和社会发展前途的关怀。它不同于张扬终极关怀的宗教哲学,也不同于只关心个体或所谓类的人本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切切实实关怀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是用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具体划分为知识课堂、智能课堂与生命课堂三种。"生命课堂"在我国一经提出就迅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说明它遵循了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彰显了人类对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需要,也反映了教育哲学观和认识论的最新成果,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生命课堂"的基础价值追求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核心价值追求是开发学生智能,终极价值追求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环境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失去了终极关怀和信仰,而这曾经是宗教精神的灵魂.环境伦理重拾对自然的爱,是传承着这种宗教的情怀.生态危机不仅是一个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人性的内容.宗教对我们心灵的教育可以为彻底的生态关怀提供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3.
信仰作为人的存在形式,源于人的精神本性的内在矛盾,在有限向无限、必然向自由、现实性向非现实性、物质性向精神性转化和超越的过程中,信仰应运而生。信仰有其自身的专属领域,对诸如如何对待生死、如何给人们提供一个关于世界本质的终极解答、如何给人类社会建构一个理想目标、如何使人类的本质达致绝对超越的自由等问题的解答,就属于信仰的范畴。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解决信仰问题有两条途径,这就是哲学和宗教。哲学力图从一个理性的逻辑来回应人们的终极关怀和终极追求,以便帮助人们解除因自由意识在无限性问题上所生发的种种疑惑和困扰。宗教则直接借助于对象化的无所不能的神从一个非理性的维度来回答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矛盾,以便为人们提供一条解决生命意义和灵魂救赎的道路。一个人信仰的形成是主体和客体、自我和社会交互作用与双向选择的结果,自我的正确选择和社会的合理引导是决定信仰构建的两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4.
萨娜一直坚持一种真实而具体的深入民族现代化精神危机的“边缘化”写作.她的小说介于传统与现实之间,既承传了古典美学中和谐的健康人性与诗意的生命智慧,又有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反思与理性批判,还反映出诗性失衡的现代焦虑情绪与尴尬生存处境.她的作品重视道德的自我完善与生命的内在超越,包蕴丰富的社会、历史、民俗、宗教、生态等文化人类学内涵与诗性价值,寄寓着对人类社会与命运的终极关怀与追问。  相似文献   

15.
宗教信仰的本质是人们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理性存在的信仰,人的本性特征之一在于对自己有限性的超越,在于对最高价值理性等超越性的不懈追求,宗教的直观表象性特征易于满足人们对终极关怀这一超越性追问的需要。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必须重新评析宗教的本质,科学引导宗教健康地发展,有效利用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化形式的哲学与宗教,从产生动因看,两者都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终极实在"是两种文化形式蕴涵的永恒主题,但两种"终极实在"在表现方式、合理性及满足人类思维机能自由发挥的作用方式等方面都有区别.哲学与宗教都来自共同母体--原始神话,但由于产生的时代不同,决定了两者有许多区别.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两种文化形式既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又彼此对立,相互竞争,表现出了在不同时期的一些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阐述了诗的精神的实质,认为诗的精神源于诗人对人类终极意义的关怀。由此出发,文章探讨了诗与其他艺术的本质不同以及诗与宗教、哲学的精神联系和差异。文章最后简要说明了诗的精神衰落的社会根由。  相似文献   

18.
<正> 历史是人的社会生活过程。与无机自然和有机界的其它生物不同,作为一个整体和类,人的本质在于人类精神,在于人的全部现实。所以,历史,在其本质意义上说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历史发展则是人类精神本质的辩证进展,这种进展,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的辩证否定,表现为标志着和体现着人类精神本质的文化对人类自身的肯定和与这种肯定相伴而行的文化对人类自身的否定这样一种二律背反。然而,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包括人类自身价值的不断被肯定)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那么,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是什么呢?如何理解历史发展的动力呢?  相似文献   

19.
宗教源于人类对其强大的自然之力的崇拜,源于对彼岸世界的信仰,源于灵魂深处对终极关怀的欲求.诚然,这种崇拜、信仰与欲求,是建立在一种非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正因为这种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才使脆弱的理性文化变得滟俊静美绚烂而璀璨.对理性的崇尚,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然而,理性不是万能的,正如宗教不是万能的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教与科学虽水火不容,但又交相辉映,如同两岸的河堤在对峙中规整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蒋韵是当代特立独行的女作家,她以悲情书写表达对女性的思考,但她不依附于既有的主流话语的变迁,而是对社会宏大主题、女权主义以及个人化写作的自觉疏离.不寻常的个人生命史、文学阅读史,是蒋韵切入"悲情"的内在动因.本着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以女性的视野展现了独特的历史场景,以不可化约的生命体验,写出了复杂、矛盾、富有张力的女性生存结构,蒋韵用文学构筑女性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